读《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

摘 要:《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刘晓红博士的博士论文.该论文类似于一篇文献综述,将迄今为止有关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作了详细而准确的梳理,描绘出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地形图.并着重分析了传播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学派的批判、沟通与借鉴.

关 键 词:《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批判与沟通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是刘晓红博士的博士论文.该论文类似于一篇文献综述,将迄今为止有关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作了详细而准确的梳理,描绘出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地形图.以下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简称为《研究》.

一、内容陈述

该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篇.上篇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作了系统的梳理;中篇从媒介的所有者、控制者、产品、消费、国家与文化、技术意识形态和阶级等方面;下篇探讨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反思和拓展.

上篇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作了系统的梳理.第一节介绍传播学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指出达拉斯斯密塞在推动传播政治经济学出现的巨大作用,以及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法兰克福学派、制度经济学和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传播政治经济学所起到的作用.第二节则着重比较传播政治经济学和传媒经济学的区别,指出媒介经济学和传播政治经济学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研究取向.

中篇从媒介的所有者、控制者、产品、消费、国家与文化、技术意识形态和阶级等方面.第三章描述了大众传播业的工业特征、商品和消费以及大众传播业的劳动者被剥削的境况;第四章从控制者的角度指出大众传播受到国家、政治的使用与管理;第五章对媒介私有权破坏公共利益、破坏完整的公民权和对公共领域的侵害做出批判;第六章则从全球的角度对跨国媒介公司做了批判;第七章则主要阐述了达拉斯斯密塞的技术意识形态思想,指出传播技术的主要受益者是跨国公司,传播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暗含着意识形态本质,因此互联网沦为对抗公共领域的私人领域;第八章则从阶级斗争和阶级权力角度论述了大众传播.

下篇是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反思和拓展.作者详细描述了传播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早期短暂共处、尖锐的对抗和沟通与借鉴.然后作者分别描述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三个新取向:种族研究、人种学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结合,与性别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结合.

二、总结提炼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源自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传播政治经济学将传播活动作为经济活动,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观察传播现象.媒介并不是其唯一关注的对象,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组成.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中曾出现自由主义学派、制度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但大部分理论家还是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二元框架.代表人物有北美的达拉斯斯密塞、赫伯特席勒、文森莫斯可、乔姆斯基;以及欧洲的尼古拉斯加汉姆、阿芒马特拉、格雷厄姆默多克、戈尔丁

传播政治经济学将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主流媒体传播看成是一种“经济活动”,从媒介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交换及其宏观政策角度研究传播,考察传播所需的生产资料的占有、控制和分配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他们认为“媒体的所有权决定了媒介产品的形式和内容,最终决定了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因此,传播研究应该首先着眼于媒介的权力问题、媒介组织及其经济活动以及媒介的公共性和公益性.

总的来说,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家保持着对媒介所有权和宏观社会秩序的关注,并对欧洲加剧的媒介私有化及世界范围的媒介所有权集中表示忧虑和批判.

政治经济学派初露锋芒:针对文化研究学派“批判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取向,肯定了大众文化的全民参与性的价值”,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认为文化研究学派采用“民粹主义”,对大众文化毫无批判态度,夸大受众的主体性及其对制码者意义的反抗斗争,将种族、性别而非阶级看作影响受众解读的因素,却不关心最重要的阶级结构不平等,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传播政治经济学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阶级社会,不了解种族、性别的文化斗争背后的政治经济背景,就不可能了解这种斗争的起源和形式,也就不可能实现“推翻媒介意识形态控制”的目标.

文化研究学派对此进行反驳,认为民粹主义和大众文化无批判态度在文化研究中不具备普遍性.霍尔和莫利都曾指出“阶级立场决定解读”.他们不认为一切问题都必须归结为经济领域的斗争.文化斗争(即受众的抵抗性消费)同样是重要的斗争领域.把性别、种族看作控制结构(即影响因素)并不否认经济是背后的动因,没有否认市场的剥削和控制.但对消费能够产生快感的关注,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消费的复杂性.

文化研究学派也针对政治经济学派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传播政治经济学派把生产简化成了雇佣劳动,只思考其中的阶级矛盾.但大众媒介的生产是不同的,媒介产品包含着文化,并且其意义具有多样性.只是政治经济学派忽视了对文化消费的关注,以及消费者的自主性.其理论是所谓的“经济简化论”、“经济决定论”.

政治经济学派也对此进行了反驳:要想理解文化消费,首先必须认识到文化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是以商品化的方式形成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生产已经发展成私人企业,为私人所有权支配,文化消费很难不受生产方式的限制.雇佣劳动和阶级矛盾也很难不受到关注.

在分歧与讨论的基础上,传播政治经济学者与文化研究学者最终打破僵局,开始相互沟通与借鉴.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到,二者是属于不同领域.默多克指出,文化研究属于人文学科,研究者来自文学研究、文化人类学.关注消费领域和日常实践,以及受众的反抗斗争.传播政治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为框架.关注生产领域、媒介组织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权力机构.文化研究学者开始关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霍尔强调要将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引入文化研究.传播政治经济学则接受了“受众主体性”的观念,不再仅仅关注宏观大众媒介组织,也开始关注微观地方权力组织,并将视野从经济扩大到种族、性别等多种社会关系上.他们认识到消费者的活动对于揭示“意义的生产和再生产”跟生产者的活动一样有重要意义.


三、判断评价

刘晓红的博士论文《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引进有很大的贡献.这篇博士论文系统梳理了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议题,对传播政治经济学引入中国提供了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献.从这个角度来看,作者的博士论文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该论文从学术地形图入手,层层递进.上篇首先纵向梳理了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然后横向将传播政治经济学和媒介经济学做对比.在此基础上,中篇大幅展开,以平行的专题的形式将媒介的所有者、控制者、产品、消费、国家与文化、技术意识形态和阶级等议题分别作了梳理.后篇则先将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共处、对抗、借鉴作了系统的呈现,以此展现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最后点出种族研究、人种学和性别研究等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新取向.这种结构的最大优点是将一个专题的不同大家的说法集合在一起,很容易搞清一个议题的本质和枝节,使我们对其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以议题为划分方式,可能将同一人的不同观点割裂开来,使得一个人的连续观点变得有些支离破碎,难以接合.这方面的工作可能要通过其他的书籍来补充.

传 播政治经济学打破了普遍存在的将媒介作为工具理性的惯性观点,从媒介组织和经济活动入手,剖析了媒介的权力问题.他们的出发点是媒介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并以此为立足点解析媒介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中的权力.(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类似论文

我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感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7-0011-01摘 要 :政治体制的发展。
更新日期:2024-6-26 浏览量:83170 点赞量:18645

新时代下《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

摘 要:今天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这种新时代下,目前高校《政治经济学。
更新日期:2024-7-15 浏览量:94827 点赞量:21226

《政治经济学》有效教学方式

摘 要:《政治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如何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对《政治经济。
更新日期:2024-9-13 浏览量:118093 点赞量:25631

再读《大众传播模式》

【摘 要】《大众传播模式论》第二版的作者是英国的丹尼斯麦圭尔和瑞典的斯文温德尔,由祝建华翻译 这本书学。
更新日期:2024-2-26 浏览量:32435 点赞量:7878

《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

【摘 要】政治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理论性较强 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理论抽象、内容难理解、学生兴趣不高。
更新日期:2024-4-14 浏览量:57288 点赞量:13446

《现代政治经济学》纲

一、建立《现代政治经济学》的构想 依据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分析范式的特点,追溯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结合。
更新日期:2024-2-8 浏览量:8127 点赞量:2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