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能力欠缺的原因解决

摘 要:对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能力欠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近年来报考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志向中的体育目标和技术基础明显不足、教学改革无视学生实际情况、扩招导致学校施教条件不足以及术科师范技能教学失效等是主要原因.并对此提出加强术科教学改革,强化术科师范技能培养等建议.

关 键 词: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72-0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术科能力包括术科操作性技战术能力和传授这些操作性技战术的教学(训练)能力.在我国,对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学科分类中,一般将体育分为“技艺类”学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就是造就具备这类“技艺类”学科教学能力的初、中等学校体育教师,通过专业教育,使他们具备足够的能力来担负起为青少年传授运动技能和健身知识,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的责任.显然,术科操作性技术水平和应用(教学训练)能力将构成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毕竟体育首先是靠运动技术、技能来传达的,术科技术技能素养决定着体育教师的角色塑造,它们将成为学生今后赖以胜任教学工作、获得尊严、身份认同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术科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但实际的情形令人担忧.笔者对重庆地区19个区县56所初、中等学校和重庆、四川18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学计划和术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术科技术水平和施教能力有一年不如一年的趋势.为此,本文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能力持续弱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1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术科能力欠缺的原因

1.1学生术科操作性技(战)术能力欠缺的原因

(1)生源质量不佳增大施教难度.

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使得大量没有任何体育基础和经历,为了寻求一个好的出路的中学生,突击报考体育专业.如重庆三峡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在近20个省市招收的学生中,曾参加过业余体校正规训练的人数几乎为零,中小学时参加过校代表队某单项训练平均2年以上的仅为10.8%,大多数属突击应考者.这种学生从一开始就缺乏运动技术基础和体育目标,进校以后,因缺乏对体育最基本的认识而很难建立起对体育技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对技战术的感知和理解也难以做到全面和深入.客观上,这些从头学起的学生也常常因能力不足而容易受伤,经常以“看课”来应对技术教学,最终难以完成学业.

(2)教学计划调整无视学生实际情况.

近年来,为顺应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部课程规划改革的有关文件的要求,各院系开始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多次修改教学计划.在改革探索中,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为了学生就业的需要,在许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存在着增加课程门类和缩减术科学时的情况,本属二级学科的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社会体育、运动训练、体育人体科学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等课程,且大多是理论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种职业素养、拓宽就业口径.结果造成体育学科各专业课程的大量重复.据吴忠义等的调查,目前体育教育专业与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相同的课程竟然高达62.3%,必修课中相同的课程达78.6%,选修课中相同课程达46%.这不仅模糊了专业界限,混淆了不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又导致了体育教育专业本质功能的弱化.同时,在总学时递减的情况下,又增加课程门类,使得术科课程的学时不断地被一些理论课挤占,术科课时越来越少,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变得小而全,学生的学习无异于走马观花.如在重庆三峡学院4次教学计划修改中,主干课田径由1998年的180学时逐渐减为现在的112学时,体操从140学时逐渐减为72学时,三大球(篮、排、足)由96学时逐渐减为64学时.在大量削减术科学时的问题上,一些学者还以美国等国家为例来说明减少术科加大学科课时的合理性.诚然,如果我们招收的学生大多具有丰富而全面(熟悉多个运动项目)的体育经历,也许这样的改革是合理的.事实上,美国的文化传统对社会环境对立志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和体育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远远高于我国,从小便立志体育事业的学生人数自然就会多于我国,一般而言,这样的学生大都具有良好的体育基础和丰富的体育经历.尽管美国体育师范教育的术科比例较小,但强调有关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理论知识,教育类课程多、学时也多,教育实习时间较长.在这样的背景下实施“课程小型化”和减少术科加大学科比例自然更具合理性.因此,以美国为参照显然不符合我国国情.可以认为,这样的改革只考虑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却忽视了教育对象主体的实际状况.因此,大量削减术科课、增加培养新的“多能”的理论课等的改革对于我国绝大多数本身专业志向不明、基础差,因文化基础差才报考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达到培养的要求,实在勉为其难.在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削减术科课学时的做法,不仅导致学生专业素养根基的动摇,使学生将来既无力承担体育教学的重任,又无法具备宽口径的就业能力.从而最终导致以培养中学体育教师为目标的教育效果的落空.

(3)扩招使学校施教条件不足.

扩招使得许多高校施教条件不足,主要是师资、场地器材设备等,只好以降低标准来应对.在师资方面,因为专业术科教师不足,就让非专项技术教师来担任术科课程的教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篮球专项教师教田径课.20世纪90年代初和扩招以后,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近年来,教育部在对全国高校的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中,对师资提出了高学历的要求.许多高校为了应付评估,在引进教师时只引进硕士、博士或教授,这虽然可以快速从整体上提高师资水平,但由于高学历、高职称并不完全等同于高能力、高素质.这种做法必然造成一些“泡沫”现象.一些高校(特别是师资较弱的非重点学校)在人才引进中常常只见“学历”、“职称”.不见“能力”和“水平”.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技术能力突出的学生往往由于长期从事专业训练而文化基础较弱(从每年高考录取的结果和在校的学习表现中可以见得),进入大学后考上研究生的机率远远低于其他学生,他们进入高校任教的机会自然很少.近几年在高校求职的研究生中,大多数在本科阶段技术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学生本科阶段根本就不是学体育出身.在考研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因技术基础差、就业期望失落后才立志报考研究生.重庆三峡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近4年考上的9名研究生中,术科能力突出的竟无1人.针对这样的现状,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引进如果不考虑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形,单一地追求高学历,势必造成术科整体施教能力的进一步退化,使得“教”和“学”两方面均无法达到专业培养方向的实际要求.从专业特点出发,单纯追求高学历或单纯追求高技术都是有失偏颇的,不利于专业发展,但二者均高的人才又有几个如果人才引进机制长期如此,可能造成术科教学的衰落.

此外,从另一施教条件一场地器材角度看,扩招也使得许多学校运动场人满为患.目前重庆、四川18所高校体育院系现有运动场地器材设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仅为8.2%.戴文2001年在对全国52所高校体育院系的调查中发现,只有6%的学校达到标准.一些综合性大学的体育场地设施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课外自练的需要.显然,对于技术基础普遍较差的学生仅仅依靠学时数越来越少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教学环境自然不可能让学生的术科能力受到更好的训练.

1.2学生术科 施教能力欠缺的原因

不管教学改革如何进行,除了术科技(战)术训练外,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技术施教能力始终是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专业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培养方向(初、中等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也是专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虽然它以运动技术的掌握为基础,但若忽视这一内容必然会导致专业功能的丧失.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以“学科专业课程为本”,无论从课程门类还是从课时比重看,学科专业课程都是一个庞然大物,而师范教育课程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地步.教育理论课程门类少且与实践脱节,只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为数不多的几门课程,且课程学时少,仅占总学时的5%左右,与世界各国体育师范教育课程中教育类课程的16.9%(英国约35%、美国约25%)比较存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在专业教育活动中,体育教育专业术科课技术教学只专注于技(战)术的传授和提高而忽视其师范技能(包括一般师范技能和术科技战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将教学课当成训练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多数学校并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术科师范技能教学训练体系和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纠错、教学设计、教法运用、组织教学”等方面的训练.适应中学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技能性课程几乎是空白,主要依赖十分陈旧的教材教法或利用毕业前教育实习集中强化师范技能和术科教学能力教育.另外,“第二课堂近乎空白,体现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的实践环节薄弱,培养方式单调呆板”,“全国有71.1%的体育院校仅将毕业实习作为实习教育”.对重庆、四川18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技术课(普修)的调查发现,各校的排球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平均总课时为64学时,其中技术教法内容平均为6.8学时,约占10.6%,但大多数学校在技术课中教法内容并没有体现.

可见,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在其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师范教育的特色,过分注重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性”和新的“多能”的要求,忽视了学生为师从教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特别是教学过程并没有突出对学生师范技能训练的重视,教学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的规范和标准来引导术科教师的教学行为,师范技能教学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事实上,教材教法课程只能从理论上解决认识的共性问题,而对于个性问题和实践上的问题无法解决,虽然教育实习可以在这方面助一臂之力,但如果仅仅依赖于短短8-10(专科5-8)周的集中实习是很难让学生的施教能力得以建立和提高的.之所以此类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笔者认为,一是受中国传统的传授方式的影响,在认识上还普遍存在“掌握好技术就能教好学”的现象.二是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研究还远远不够,术科师范技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教学模式尚未建立或完善,教师常感到无所适从.三是实际工作中体育与运动、教学与训练认识模糊,教师在训练课和教学课之间难以平衡和把握.四是术科学时数大量减少,从课时上难以保证.五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教师基本上是传统办学思想和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示范仍未脱离传统模式.

2 结论和建议

(1)“课程小型化”和“厚基础、宽口径”的倡导,学时调整,是教育对培养何种人才的一种宏观把握,本身并没有错.但对于与教育设计师们的想法相去甚远的生源质量来说,目前学校大量削减术科学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结果可能导致教育部在新课程纲要中所期望的“培养合格体育教师”的目标难以实现.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如何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如何解决新的“多能一专”与培养方向之间的矛盾,如何平衡术科课与理论课之间的学时数,还有待深入研究.

(2)长期以来,体育教育专业一直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必须掌握近10个术科项目的技术技能,这样的要求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少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制约:一是有限的学时;二是先天不足的体育基础.因此,如果尝试让学生在术科学习中从一开始就选择2-3个项目进行有专项性和有深度的学习,也许更能有效地帮助他们确立职业自信.

(3)从表面上看,扩招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但扩招并不是生源质量下降的深层原因,文化观念的影响才是其深层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对体育和体育教师职业仍然带有偏见的社会意识和根深蒂固的职业等级观念使得学生和家长在对升学和未来的职业选择中,仍然将报考体育专业和从事体育工作摆在无足轻重的位置,当文化期望失落后,才无奈地选择体育专业.这样的结果自然使得体育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缺乏主动投身体育教育事业的强烈愿望,其专业志向中的体育目标和技术基础明显不足.因此,只有当社会有效地担负起改革传统的责任,消除偏见和职业等级观念时,才能让更多的有志者从小就致力于对体育事业的强烈追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源质量的问题,也才能从客观上保证学生拥有良好的术科技术基础,为未来的专业学习作好准备.


(4)施教条件是决定能否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条件.面对新的形势,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努力挖掘自身潜力,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加快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术科施教条件和整体施教能力.在人才引进方面充分考虑专业特点,把握好理论师资和术科师资的比例.加强术科教学改革,在学时数不足的情况下,在第二、第三课堂多做文章,充分利用好第二、第三课堂.

(5)长期以来,由于术科师范技能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目标不明、功能不强,对其认识不足,教学(训练)过程被忽略或简单化,师范技能训练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尚未形成,其科学性研究远远不够,导致术科师范技能教学失效,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训练.当务之急,必须提高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术科师范技能教学(训练)的理论、实践体系和各种规范,突出师范技能培养的专业教育目标和功能,增强教学(训练)的计划性,加强管理和监督,将术科师范技能水平作为评价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指标.

作者简介:向家俊(196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专业教育.

编辑 周 威

类似论文

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篮球裁判能力培养的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对篮球裁判员执裁能力结构进行分析与归纳,简述了培养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项大学生篮球裁判能力。
更新日期:2024-4-25 浏览量:60176 点赞量:14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