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非环境专业本科生讲授《环境学概》的

摘 要:文章结合为非环境专业本科生讲授《环境学概论》课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相关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环境学概论》非环境专业本科生探索

社会发展到今天,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直面的一个社会问题.学习环境学相关知识,也已经不再是环境学相关专业人士独有的专利,使普通社会成员更多地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且紧迫的意义.对于本科生来讲,多了解一些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从而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关注环境问题、思考环境问题的解决之法,其意义之大已远胜在毕业的时候多几个学分,而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面向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学相关理论课程,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广大大学生的环境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把环境学知识和观念潜移默化地融入他们的专业知识中,这对专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都是有所裨益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环境学概论》的教学目的

在众多的环境学相关课程中,《环境学概论》作为高校本科环境类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重点介绍了环境学基础理论,探讨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各环境要素的破坏、污染物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结合环境质量、城市环境、区域环境进行分析评价与规划设计,剖析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等问题[1].课程内容比较全面,比较适合在非环境专业本科生中开展环境学的教育.有助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认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危害,掌握环境质量变化客观规律;提高环保意识,增强按照环境规律和环保法规要求进行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觉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环境学概论》授课的几点探索

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向众多非环境专业本科生开设了这门课程,主要是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对学生视野的拓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近几年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导致课堂互动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失去对课堂的兴趣.因此,如何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效果,把专业的东西更容易让非专业学生接收,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是增强《环境学概论》课程授课效果所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探索中,我们发现通过以下途径改进教学能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1优化教学内容

《环境学概论》教材在编排内容上讲究覆盖面广,概而论之,导致重点不突出.所以在实际讲授过程中教师会面对大量的信息而疲于奔命.特别是对于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这面面俱到的内容很难形成体系,此外教学内容跟不上环境科学的发展,显现出滞后的特点.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基础理论的教学,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环境问题会造成怎么样的危害?目前的污染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用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学生对一些环境问题加深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我们发现有很多同学会主动去思考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学生自然会关心,既然问题这么严重,那么应该怎么解决环境问题呢?这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应用性的教学环节,讲解一些主流的污染防控措施.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还是让学生弄清方法的基本原理为主,不要求太深入,比如,在讲述水污染防治的时候,让学生了解几种经典的水处理方法即可,而不必介绍一些与设计相关的参数,因为内容太多,学生听不懂,同时感觉跟自己所学专业关系不大,难免会对课程产生排斥心理,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2.2教学形式多样化

从授课形式上不断改进.普通的老师讲授、学生听的授课形式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尤其是非专业课的教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某一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而老师的授课形式则决定了学生会对一门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由教师控制的、学习者作为主体参与的,依据真实的案例、围绕案情发展而展开的互动式教学方法[2].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有的专家也已提出,在讲授《环境学概论》时,环境学概论案例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与运用专业知识理论,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较多地应用了案例教学法,并尽可能与时事新闻相结合,比如,讲到放射性污染问题,我们会讲到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起因及所造成的短期与长远危害;讲到大气污染的时候,我们会结合当时的新闻热点话题,结合北京和许多地方出现的雾霾天气,给大家讲讲PM2.5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严重的危害,等等.我们发现,以这些新闻为开场白进行新内容讲授时总会起到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发现,采用互动式教学[4],进行课堂讨论,增加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也能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学效果.我们一般会在碰到某个问题的时候随机地展开讨论.比如,在讲到水资源危机的时候,并不是直接给学生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让大家谈谈自己从小到大对家乡的有关水的印象,结果大家发言非常踊跃,最后大家发现,各自的家乡,水资源都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再用数据对水资源的发展情况进行说明.从效果来看,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将以往以老师为主的教学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的教学方式,教学环节是以学生的主动为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巩固课堂上的基本知识,而且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通过我们对两个学期教学效果的比较,总体来看,互动式的教学也能很好地增强授课效果.

2.3增设“实习”环节

根据课程的设置,是不存在实习环节的.但是,课程中的有些内容,比如水、气、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面的内容,学生不经过现场的参观很难了解处理过程是怎么运作的,这样上完课也不会留下什么印象.也有很多人都在相关的文章中提到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设实习环节[4,5],但现实情况是,让学生去参观实习又是一件不切实际的事情.因此,我们利用假期,在环境专业本科生实习的过程中,利用DV对参观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录制.例如,我们对西安市北石桥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流程进行了全程录像,然后进行剪辑整理,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边播边讲解,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了解污水处理方面的内容,认识了比如格栅、沉砂池等设备,教学效果绝非以往那样简单地给学生看几张照片就能达到的.通过这样的“实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类似的方法以往也有过报道,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2.4改革考核方式

传 统的考核过于强调卷面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在面对非环境专业学生时,就会给老师出题目带来很大的困惑:题目专业性过强的话,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能显得过于专业、过于难,因此,老师在题目设计时往往设计成单纯的记忆型题目,导致学生在考前突击背诵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改以考试为主为以平时课堂表现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在平时上课时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及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力,这样的考核形式才能更加主动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授课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现在很多大学将考核成绩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最终考核的卷面成绩,占的比例较大,另外一部分为平时成绩,占较小的比例.这两部分的比例授课教师无权进行更改.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师对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不过,老师任课针对平时成绩的那一部分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笔者以往的平时成绩给分主要以平时作业和出勤为基准.后来,考虑到出勤在某种意义上是逼学生来教室,即使来了也没心思投入学习,意义不大;同时,作业也有很多学生应付了事,甚至互相抄袭,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无所裨益.因此,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平时分的给分做了改革,给分依据为课堂表现.我们会在授课的时候适时地进行对一些话题的讨论,鼓励大家各抒己见,最后以发言的次数及发言包含了正确的思考为给分依据,现场给分.结果发现,这样做之后课堂气氛活跃了许多,大家对上课的兴趣明显提高.虽然上课点名的次数减少了,但出勤率有所提升,而且在发言的过程中,同学们总会有一些新奇的想法,对授课老师来讲也是一种启发,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授课效果.

3.结语

环境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休戚相关,只有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才能逐步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非环境专业本科生中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有助于本科生认识环境问题,学会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在《环境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探索,从授课内容的设置、授课形式的改进,以及实习环节的增设几个方面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进,有助于增强《环境学概论》课程授课效果.

类似论文

基于情景模拟《护理学导》教学

【摘 要】目的:对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护理学导论教学中应用效果的探讨 方法:从我校2009级和2010级高职高专护理专。
更新日期:2024-10-16 浏览量:131380 点赞量: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