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课程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古代文学课程是对外汉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实践的同时,人们往往会肤浅地将此类课程分割独立,以单独呈现的方式传授接收,忽略了在对外汉语专业的语境这一限制下的独特性与互补性,导致文学与语言的相对分离.本文着力找到语言与文学的契合点,从文学自身挖掘出适合在国际汉语教学背景下的古代文学教学新思路、新途径.

[关 键 词]古代文学国际汉语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54-02

一、古代文学课程现状呈现

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普及、推广、延续华夏传统文化进程中的生力军,所以,在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法的过程中深入探讨古代文学课程的进展现状尤为必要.

(一)流于形式的师生沟通,互动性渐入颓势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群更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一观念的肆行,使得人们的精神层面停留在物质享受上,而忽略甚至是不屑于精神层次的进一步升华,在这一浮躁的氛围之下,在校生更多的只是关注学分获取情况和及格率,几乎没有或很少摒弃这些外在强制性的浮华的被动学习动机,而在这一动机的直接干预下,学生只会按部就班的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而不去深入探讨钻研课程内在的意蕴,更不会在课堂提问或课余时间咨询访问在授教师相关专业知识,这种应付性质的单方面学习状态很容易使得古代文学课程流于形式,师生互动的概率降低,渐现颓势.

(二)对外汉语专业背景下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起步晚,照搬旧路

古代文学课程在国内开设跨度比较长久,但是对外汉语专业在我国刚刚起步,是个成长型的新兴专业,所以在专业背景下,古代文学也还处于雏形阶段,各方面都还需要一定时间、一定程度的适应与融合,从先前的注重文学素质、人文底蕴的培养到目前的对外汉语推广形势下的文学、语言双培养的新型目标.目前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有一贯秉持对外汉语专业设置之前的教学模式和套路,这是有情可原的,也是当下摸索阶段的可行之路,但随着对外汉语教学国际市场的开启,环境形势已不允许依旧固步自封,照搬旧路,而是十分渴望新型的专业的配套的配合语言教学的文学传播新思路、创新教学法.

(三)地域文化差异显著,专业授课受限

地域文化差异是历史演变长期积累的产物,是必须直面、必须接受的既定事实.全国范围内对外汉语专业设置有诸多限制因素与障碍条件,面对各个不同地域下的古代文学教学随之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传统文化的不同直接影响古代文学在该地域的传授接收效果及传输力度,这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也是需要着力寻觅相对应的缓和解决措施的当前要求之一.所以,需要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将古代文学与当地文化层次现状相结合,并辅以相应语言带动双语教学,为对外汉语知识技能的升华铺垫前期准备.

二、基于先哲观点的古代文学教学法借鉴设想

在文学发展历程中,门荫或私淑等现象层出不穷,举凡人才除自身修养及学习能力之外,老师的教学理念甚至直观的方法指导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感染了门生弟子.而且许多方法在今天我们仍可拿来借鉴参考,个人认为古今在古代文学这一承接千古的领域上应有相通之处.换句话说,从文学自身深处挖掘出适合古代文学课程教育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捷径,可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言不尽意”出自《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可达意但不可尽意;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把言视为“意”的代表,以“忘言”为“得意”的途径,以为最要者在得意(即“得道”).文学创作欲求达意,最好的方法是: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读者的联想.由此推之,可将文学创作的方法论指导借鉴至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在言内言外表情达意,言内灌输经典诗词歌赋与具体创作技巧,言外要寄予拓展发散的开放风格,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联想尺度,在学习之余,使学生拥有足够发挥的个性特色展示出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为政》,只重于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疲乏及危险.

教与学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环,在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思考又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生自我消化、不断累积的积淀过程,在教授的同时要学会发问,提出开放性无限制的疑问,并学会在一定专业知识渗透的情况下,引导带动学生积极有效地用脑思考,并对之予以反馈回应,使其思考成果得到肯定与中肯的评价.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出自《论语·八佾》,儒家反对绝对主义的君臣观,这是儒家和法家、墨家不同的地方.儒家认为,君臣之间相互负有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的权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儒家不搞君主专制主义,主张“君仁臣忠”.仁的表现形式就是礼,所以说“君使臣以礼”.由此推之,在课堂中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和现场气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师生互动交流的效果.那么遵循前人的经验及其方法论指导,在传授知识的途中,特别是面对当代大学生——这一批新潮前卫、秉性特立独行、思想独立、价值观与众不同的年轻人,需要老师有耐心、有担当地维持课堂秩序,在保持课堂神圣尊严的前提下,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照顾,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古代文学的良性循环之中来.

(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出自《论语·子罕》,是孔子最得意弟子颜回对于夫子治学之道的赞叹.朱熹《论语集注》说:“循循,有次序貌.诱,引进也.博文约礼,教之序也.言夫子道虽高妙,而教人有序也.”为学要有次第,前后相因,物有先后,事有始终,夫子是有次第地在引导我,用礼乐文章来广博我的心胸,增长我的学问.平庸的人,学问越多,就越骄傲自矜,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夫子“约我以礼”,依靠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谈举止,制约我的心性,使我德才兼备,不失风度.借古及今,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就是修养不断积蓄累积的过程,在任一阶段都不容懈怠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以一种谦逊的态度接纳庞杂繁芜的无穷知识,切忌恃才傲物,怀才狂妄,目中无人,沾沾自喜.老师在这一阶段扮演着引导、扶持、监督、矫正的角色,在学生自觉恪守规范的同时,教师需要从旁协调配合,使得师生达成默契的教与学的最佳组合.(五)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相当才会成为君子.“质”即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的规范要求,方能成为君子.在此,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也是孔子一直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广而言之,“文质彬彬”还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理解.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欧阳文忠公曾道:“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多为文,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 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苕溪渔隐曰:“旧说梅圣俞日课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耳.”为了达到“文质彬彬”的人文艺术效果,我们可以在除了课堂呈现范围内精读细读,在完全吸收消化的前提下,尝试课外写作练习,诗词歌赋均可尝试着融入个人真情实感,并辅以相关辞藻予以点缀,把课堂课外学习提升到一个自我、自觉、自修、自信、自创的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进程之中来.

因此,古代文学的学习变得更加的轻松舒畅,自娱自乐,乐在其中.把体备内在修身涵养和谈吐举止以至文采华丽展现有机融合在一起,而将文质彬彬真实完美地发挥到极致.

(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是韩愈治学经年的宝贵经验,是他对先人成功教学体验的总结,学业贵在勤奋,嬉戏蔑视最终只会荒废,一无是处.行为处事要三思谨慎,深思熟虑方可步步为营,胜利在望,而处事随意,鼠目寸光,任意而为,终会前功尽弃,毁于一旦,功亏一篑.个人认为,此句至理名言既适用于学习,也和当下教学方法相吻合.勤奋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古训,是历经检验毋庸置疑的趋向成功的不二法则.

老师在古代文学课程开展的时候,要以古返今,由古即今,将古代文学中经典甚至实用的先哲观点以恰当、风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于此同时,要做好自身准备工作,即以身作则,由于学科间存在相互渗透,古代文学更是包罗万象,涉及领域相当广泛,那么就为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和企盼,要想做到课堂游刃有余,课外就需勤奋钻研,既不遗余力地把课程精髓深入细致地展示出来,又要穿插其他学科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体会,附带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好学的冲动和兴趣,使得看似枯燥乏味的古代文学逸趣横生,回味无穷.这种看法可以看做是古代文学的编外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双向提升、互动转型的磨合剂.

(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顾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是苏轼在其《东坡文集事略》中的描述.其中内容涉及到读书的方法和关于人力有限与书海富有之间的关系,是富有创见的观点.进而在《稼说》中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亦把这一见解践行运用于其传道授业的弟子教学之中,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苏门四学士均得此法,读书学习悟道颇有见解.后人对苏轼的“八面受敌”的读书方法,亦颇为赞赏.清末学者李慈铭称赞道:“诚读书之良法也.”

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是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是苏东坡运用“八面受敌”法读书的一个具体范例.

在古代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做到一次性地面面俱到,不妨在研究古诗文的时候,借鉴东坡居士的“八面受敌”法,有目的、有倾向地进行分类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反复涵泳,再辅以导师正确精准的指导,定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冬梅,訾希坤.对外汉语专业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5).

[2]陆金娥.《论语》对当代教育理念的借鉴价值[J].文学教育,2012(4).

[3]汪金友.韩愈的“为师之道”[J].河北教育,2007(9).

[4]范锁哲.心理学视野下苏轼教学行为的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

类似论文

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培养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

摘 要:在分析培养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意义的基础上,剖析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进而阐述培养师范生语文教学。
更新日期:2024-12-23 浏览量:158499 点赞量:34518

本科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本科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应减弱本科化教学倾向,强化高职教育特色,向作品鉴赏倾斜,突出语教能力培养,通过多课程立体。
更新日期:2024-12-15 浏览量:157916 点赞量:34518

三本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与实践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极为丰富,课时量较短 而三本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现行。
更新日期:2024-5-19 浏览量:69994 点赞量:15962

成教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上市公司实力雄厚品牌保证权威师资阵容强大教学团队历次学员极高考试通过率辅导效果有保证辅导紧跟命题考点一网打尽 辅导名师亲自编写习题。
更新日期:2024-8-2 浏览量:15441 点赞量:4637

本科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本科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应减弱本科化教学倾向,强化高职教育特色,向作品鉴赏倾斜,突出语教能力培养,通过多课程立体教。
更新日期:2024-6-28 浏览量:85715 点赞量:19843

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诗词创作

摘 要:文学与文学研究或文学批评相比,文学处于第一要义,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因而诗词௚。
更新日期:2024-10-3 浏览量:18711 点赞量: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