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的多重视角

传统的戏曲音乐研究主要是对其音乐唱腔及旋律特征的形态分析研究,而对其戏曲音乐文化的人类学、社会学特征的考察者不多.近年来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逐渐被运用到音乐学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尝试对戏曲音乐的文化与艺术属性进行多重视角的观照与审视.本文将要探讨的由英国民族音乐学者施祥生所著《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赵玥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作为一部典型的戏曲音乐人类学的经典个案研究,作者运用民族音乐学、民族志学、申克音乐分析法等理论视角,对上海沪剧音乐的形成、发展演变、音乐本体特征、女艺人等相关的问题给予了多重阐释与解读.

一、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沪剧音乐研究

“城市民族音乐学广意来讲,是指对在城市中创作出来的、演奏的、以及传播的所有音乐的研究”.①作为民族音乐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主要借鉴城市人类学的理论视角对城市中传播的音乐品种给予田野考察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一直倡导有关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研究,如汤亚汀、杜亚雄等,然而这种性质的音乐学研究个案目前仍不是很多,因此看出该著的这种研究视角对于学术界来说具有双重意义:

其一,田野考察地点不单单是远离城市的偏远地区,而且有可能是“‘家门口的’民族音乐学”②研究.因为,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不仅仅限于偏远的乡村荒野,而现代化城市中的传统音乐文化品种也应该是亟待我们关注的重点.正如杜亚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许多品种出现了流行地域城市化、演出目的商业化、活动性质世俗化、表演曲目流行化和形式内容西方化等多方面的转变.民族音乐学界应面对客观情况,将目光投向城市,大力开展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③如美国学者韦慈朋对上海地区江南丝竹音乐的研究④,齐琨对上海南汇区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⑤,等等.所以看出,民族音乐学对城市中的传统音乐的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其二,城市民族音乐学不完全是对城市中的流行音乐的考察研究,要对城市中仅存的传统音乐品种给予重点关注.因此,该著作的学术意义在于以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对城市中流播的传统音乐的文化特性(或“城市性”特征)给予了深入的考察研究,改变了以往学科研究中多是对城市中的流行音乐进行考察的现状(如美国的城市民族音乐学大多是对城市中的流行音乐的考察研究⑥).作者将沪剧音乐置于上海城市的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对其音乐起源、女性艺人的表演、城市地域文化与戏曲音乐之关系、戏曲音乐与上海的政治变革等问题给予系统关照与审视,因此,此类研究更彰显一种城市人类学视野下的戏曲音乐文化的多重阐释性研究.

目前,“就城市民族音乐学本身而言,它自己从来没有形成一套独立的理论,也没有自己的教科书.”⑦因此该著是城市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的一次实践与尝试.当下,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城市中传播的音乐文化逐渐呈现出多元融合的音乐特征,因此亟待加强对传播于城市中的传统音乐品种以及具有跨界特点的原创音乐组合的综合考察研究.该著运用城市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对上海沪剧音乐给予纵横两维的考察研究,不仅丰富与发展了城市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论,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一种突破性与启发性的双重学术内涵.

二、历史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沪剧音乐研究

民族音乐学研究比较重视音乐文化的共时性特征的考察,尤其是对当下现存的鲜活的音乐文化事项进行的记录与分析,而对其历时性的发展变化问题关注度不够,甚至被认为那是历史音乐学家所要做的事情.英国历史民族音乐学者理查德·魏狄斯认为,历史研究也应该是民族音乐学的一部分.⑧笔者认为,在重点考察研究对象共时性特征的同时,不要忽视对其历时性变化问题的综合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作者以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角,不但对沪剧音乐当下发展状态进行详细的考察分析,同时也十分重视对沪剧音乐从民间小曲、民谣、地方戏的演变历程给予的历时性分析研究.如在“地域与音乐:地方戏在上海,1912—1949”章节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口述文本对沪剧音乐发展变迁的三个阶段(“花鼓戏”、“本地滩簧”、“申曲”)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其次,该著作的研究是对历史民族音乐学理论中存在问题的一次实践与修正.因为,作者在关注沪剧音乐历史变迁过程的同时,也对当下社会、政治、文化语境中的沪剧音乐的发展现状问题给予了纵横两维的探究.回避了学科研究中存在的对当下鲜活的传统音乐表演状态视而不见的问题.如作者认为,“历史民族音乐学,特别是在东亚,时常(但不是专门地)被理解为古代曲谱和相关素材的细致研究,并尝试将这些尘封的文化再现往日的异彩,且有意地忽略现存音乐传统及其今时今日的表演实践”(第229页).可以看出,作者在基于对沪剧音乐的变迁历史进行文献考据的同时,对其当下沪剧音乐的发展现状以及表演审美特征等文化艺术属性给予了多重的关照与审视.如理查德·魏狄斯认为,历史民族音乐学者十分强调传统音乐的文化变迁过程的研究,同时也在不断提醒人们注意其“活着状态”的考察研究.⑨所以,我们看出,该著的这种研究方法与视角也是对历史民族音乐学中存在问题的一次理论实践与修正.

三、女性主义音乐研究的一个尝试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音乐研究的兴起,女性主义音乐研究成为热点.国外代表学者主要有:埃伦·科斯科夫⑩、贝弗莉·戴蒙德、皮尔科·莫依沙腊{11}等等.上述学者主要关注女性性别角色与社会音乐之关系以及女性角色在音乐表演中的社会地位、女性文化身份认同以及女性音乐能力等问题的探讨.可以看出,该著作也涉及到对女性音乐的研究与考察,作者将沪剧女艺人角色置于上海城市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重点考察了女性角色对于沪剧唱腔音乐风格与表演体系、审美体系的革新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如在第二章的“1915—1950年间的女性角色与女艺人”研究中,针对女性艺人在沪剧音乐的发展历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结合当时社会文化与政治语境进行了深入的关照与审视.如作者认为:“女性艺人的兴起极大地增进了戏曲音乐的扩展和完善,申曲在音乐上的逐渐丰满,也直接成就了艺人对女性(和男性)形象进行深刻的情感刻画.”目前,国内学者开始触及到相关的研究,如周楷模{12}、吴凡{13}、杨采芳{14}、宋方方{15},等等.以上研究主要是对音乐教育与表演中的“女性性别与音乐”、“女性文化身份认同”、“仪式音乐空间场域中的女性角色的扮演”等问题的研究.当下,民族音乐学家对于女性主义音乐的研究,有必要重点考察女性视角下的音乐家与民间艺人制造音乐的过程以及音乐观念、女性社会性别属性等方面的问题.尤其要加强从“音乐表演与研究领域中的女性身份认同”、“女性性别角色与音乐创作、表演、审美之关系”、“女性性别与田野工作”以及“女性主义音乐民族志撰写风格”等方面展开论述.

四、反思性特征的音乐民族志文本表述方式

民族音乐学家的田野作业不是盲目地搜集田野第一手资料,同时对于田野中遇到的问题应给予关注与思考 ,只有这样,民族志文本的描述与阐释才是完整与丰满的.综观施著的文本表述方式,加入了作者对于沪剧音乐田野工作的反思内容(第22—26页、第230—242页).因为“田野工作,是一个交流的阈限模式的主体间建构的过程.互为主体,字面上理解,不止是一个主体.”{16}田野工作中研究对象并不是单一纯粹的研究主体,而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在田野工作的互动过程中互为“主体”.所以,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不能只是对研究对象单一的描述与阐释,而是要加入研究者在田野工作中的反思,通过这种互为主体的双向的研究,才能真正挖掘出研究对象的隐喻与文化表征.因为,“人类学家和他的资讯人生活在一个经文化调适过的世界,陷于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17}因此田野工作中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建构过程.在民族音乐学的案头工作中,对于文本的写作与处理方式,不能只限于主观的描述与阐释,而是要结合与研究对象互动过程中所遇到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只有这样的民族志文本表述方式才是丰满与自足的.

五、运用申法对沪剧音乐给予

解构性分析

民族音乐学研究是一种对音乐的文化与艺术属性进行双重观照的学科.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在分析音乐的艺术特征时开始尝试运用申克音乐分析法展开相关的研究.如英国学者约翰·布莱金(JohnBlacking)《人的音乐性》,运用申理论分析非洲文达人的音乐表演活动及其共有的深层音乐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18}以及该著作者对越剧、京剧音乐唱腔{19}、中国二胡音乐的解构性分析描述{20}.可以看出该著的音乐形态分析部分沿袭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思路,即结合申克音乐分析法对沪剧的三部代表性作品(《罗汉钱》、《星星之火》、《牛仔女》)音乐的旋法特征给予解构性分析.作者运用此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进行分析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以中国戏曲音乐的结构特征为例,很多音乐唱腔都是典型的“母”旋律为主进行重复性(或装饰性加花)变化为主的框架构成,如京剧、豫剧音乐等.正如作者认为,“申克式的简化分析方法,应是民族音乐学家研究重复变奏式音乐或研究以共同的旋律材料为基础的音乐时的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工具”.{21}当下,有部分国内学者开始尝试用它来解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旋法特征,然而,也有学者认为,申法是西方艺术音乐发展背景中产生的一种解构性的音乐分析理论,它是对西方高度发达的多声部音乐的一种简化还原式的分析理论,是否适用于具有“线”性特征的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分析,值得商榷.


总而言之,该著作的研究方法是以田野考察为基础,运用城市民族音乐学、历史民族音乐学、民族志学、女性主义音乐研究、申克音乐分析法等多重的理论视角,对上海沪剧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女性角色与女艺人、沪剧与政治变革、沪剧音乐的结构等方面给予的多重阐释.该著的最大亮点是它丰富、发展与修正了城市民族音乐学与历史民族音乐学的研究理论.正如作者所言:“希望借助对上海的传统戏剧的这项研究,来重新评估现今民族音乐学理论和实践方法的一些问题.”同时也看出该著的理论视角与方法正是目前国内外民族音乐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所以,该著作的翻译出版对于推动国内的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以及拓宽中国传统戏曲音乐的研究思路,将会起到启示性作用.

①?眼美?演林达·福迪哀《城市民族音乐学》,王北成译,《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第78页.

②?眼美?演布鲁诺·内特尔《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与概念》,闻涵卿、王辉、刘勇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第162页.

③杜亚雄《民族音乐学家,请你也将目光投向城市》,《中国音乐》2011年第1期,第4页.

④?眼美?演韦慈朋(L.Witzleben)《江南丝竹音乐在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

⑤齐琨《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乐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⑥同①,第78页.

⑦同②,第163页.

⑧⑨Widdess?熏Richard.HistoricalEthnomusicology.InMyers?熏HelenEthnomusicology?押AnIntroduction.NewYork-London?押Norton,1992,p219.

{10}Koskoff,Ellen.WomenandMusicinCross-CulturalPerspective.NewYork?押GreenwoodPress?熏1987.

{11}贝弗莉·戴蒙德、皮尔科·莫依沙腊《音乐与社会性别》,谢锺浩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版.

{12}周凯模《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

{13}吴凡《乐班中的女性及其社会性别建构——以阳高县庙会中的乐班女性成员为例》,《天籁》2007年第3期.

{14}杨采芳《响器班的女人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15}宋方方《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露露音乐形象分析》,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音乐学硕士论文;宋方方《对美国20世纪末西方音乐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的审视》,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音乐学博士论文.

{16}?眼美?演保罗·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高丙中、康敏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147页.

{17}同{16},第144页.

{18}Blacking?熏John.HowmusicalisMan.Washington?押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熏1973.

{19}?眼英?演乔·施托克《申法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应用》,蒲实编译,《中国音乐》1994年第1期.

{20}Stock,JomathanP.J.ContextandCreativity:TheChineseTwo-StringedFiddleErhuinContemporaryChina.Ph.DDisser-tation:Queen'sUniversityofBelfast,1991.

{21}同{19},第67页.

马春晓中原文化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宁)

类似论文

戏曲音乐的剧种性

摘 要:戏曲音乐的剧种性就是对戏曲音乐的一种规范,而戏曲音乐发展的剧种性就是戏曲音乐在不断发展创新的。
更新日期:2024-6-5 浏览量:12046 点赞量:3534

西方古典音乐的赏析视角刍议

摘 要:西方古典音乐是西方文明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赏析西方古典音乐,需要从音乐作品的演奏乐器去理解其结。
更新日期:2024-12-11 浏览量:154779 点赞量:33074

戏曲音乐美学探寻

摘 要戏曲音乐美学现有的科研成果,很多内容都与审美意识相关,中国音乐美学史从理论上要想做到历史性与逻辑性的统。
更新日期:2024-9-13 浏览量:116350 点赞量:24734

多重视角商务英语学科建设

摘 要:商务英语术语英语学科和商科二者较差形成的新兴应用学科,而且影响着国际商务人才所需的建设 并且商。
更新日期:2024-7-3 浏览量:14588 点赞量: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