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学术价值

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它在人的成长中功用最大.它在物品的制造中通过手将触觉和脑力协调,身心合一,使人得以健康地成长.”“工艺”是“工”与“艺”的结合,有着双重的指向性与标准性,是物质性与审美性的多层重合.卢梭所说的“工艺”在汉语中应该解释为“手工艺”.《当代汉语辞典》解释“手工艺”为“指具有技巧性、艺术性的手工,如挑花、刺绣、绳丝等”.可见两者之间有着相似性与共通点.古语云:“巧夺天工.”即形容制作技巧之巧妙与高超,“器”通化于“道”,涌现出诸多让人高山仰止的技艺大师和叹为观止的工艺美术精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物化形式代表和审美品格的重要载体.

我国的工艺美术行业在当代的社会经济建设中一直有着重要作用,不仅有着庞大的经济产值,更因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深受关注.作为行业的翘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已经成为被关注的热点.虽然常有报道、理论研讨,但目前关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研究还存在零散性,尚缺少对工艺美术大师的体系性研究,缺少学科高度的理论审视,缺少立体的历时性和现实性的深度描述研究,缺少能够呈现行业发展的方向性标尺的专著文献.

2010年至2014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50卷,填补了学科的空白,以其特有的创新性、学术性、体系性,解析了相关工艺美术的基本范畴的研究体系,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又从工艺美术的创作、传承和应用着眼,涉及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现实问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以“大师”为研究对象,以探寻传统文化的造物思想为指导,提出时代文化理念下的矛盾性问题,即视觉的审美思考与历史的观看方式之间的冲突,进而产生研究者所面临的物质性要求与精神性要求相对立的矛盾选择――是以事项本身的现象历史为主,还是以事项背后的社会文化问题为主.如果仅仅以艺术对象自身的形态历史为唯一目标,会在理念层面上削减艺术史研究的有效性,但若过度指向艺术之外的社会文化问题,则易导致背离本体只注重艺术社会功能学的庸俗化倾向.解决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研究事项形态发生过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求关于现象背后的社会指向.因为,工艺美术并非一个独立自足的实体,更不是一个可以脱离一定社会精神总和的纯粹物质方式.它产生于特定的环境,与文化、社会景况的联系,比以往人们所普遍相信的远为紧密,能够“引发并强调这种作为一个整体,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包罗万象的、作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整体的性质”.

造物行为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活习俗、道德信仰、审美标准等诸多文化现象,所以中国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有着深邃的民众集体精神和行为模式,是一种深入血脉的文化自觉,有着广阔受众性和自发性的文化模式.20世纪后的中国,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转型的现代化潮流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艺美术行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呈现出整体性的复杂与混乱趋势.与此同时,许多工艺美术也经历了自身的蜕变,它们或许依然带有原生形态的某些形貌或风味,却能够立足于时代背景,顺应现代化主题下的社会需要,经历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工艺美术并不局限在特定的时间维度之中,而是作为生活之中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生活器具、审美理念.工艺美术不仅表达着对自我躯体能力的挖掘,还饱含着自我情感的需求和文化认同.工艺美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其实用性在逐步消退,而蕴含的文化价值却逐步凸显,成为时代追求的新潮流.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综合反映.而作为文化的拥有者,就是在某一知识体系中最具代表性、全面性、主体性、深入性的领军人物.其往往作为一种“活态传承”,以一种活跃、可持续的方式延续其文化形态的一种传承方式.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就是这样一类的“文化主人”,作为国家评选出来的行业领军人物,自然是在这行业内的佼佼者,技艺出众,理念超群,往往为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传承,呕心沥血,塑造或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江苏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丛书50卷的出版,就是立于时代种种问题的社会背景之下,对当代文化核心价值进行的有益探求,不仅在实质上阐释了手工艺存在即发展的意义,更是以其庞大复杂的信息储备向受众敞开了大师们个体意义塑造的过程,以实在、务实的自身体悟,去展现大师的感知与经验,使得受众进一步认识和深化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以及大师在技艺之道的探索与实践,从而体现大师们的生命意义的观照,引发读者的人生理想,构建艺术与生活、物质与大众的对话平台,确立主体性的中国文化自觉,拓展中国工艺美术的价值标准与现实意义.

事物意义的建构,不是虚无缥缈的理论口号,而是自我实践中的感知萌发,正是这种独特的感知,才使得每一个人都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确立了“自我”的面貌.大师的作品面貌就是大师心性的萌发,形成自我标签,完成自我艺术个性的塑造.每一本书中的大师都有着这样、那样的故事,或悲苦,或平顺,各有各的不同,但是在大师的生涯之中,却能够让人鲜明地感知到大师对道器的追求,对技艺、理念的理解、深化以及相互影响、相互混溶,最终形成一致.这些发展和变化,表现出他们没有被动地融合社会需求,而是更深层次地去探知他律之后的一种自律性的发展需求,从而形成了特定的价值目标,才能使得观者凝视每一张大师的作品图片时会为其中所蕴含的情感所打动,并不由自主地进一步思考艺术、社会以及人之间的内在关系.

作者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农郁)

类似论文

《陈伯钧日记》的学术价值

开国上将陈伯钧(1910-1974)文武双全,是有名的儒将,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陈伯钧将军的独特贡献还在于,他为后人留下。
更新日期:2024-11-25 浏览量:143885 点赞量:30763

《中国版画年鉴》十年

我在旧藏《1982中国版画年鉴》软面精装本上写过这样一段题记:“1984年9月11日《妇女》月刊社郑晋生兄。
更新日期:2024-5-21 浏览量:68837 点赞量:15285

《大学教育科学》的学术影响力

摘 要:基于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据库对2003-2012年《大学教育科学》刊载论文的关。
更新日期:2024-12-7 浏览量:21933 点赞量:6213

《中国国家地理》成功之路

李栓科是最具影响力传媒人物之一,他在第36届世界期刊大会上的发言,又一次引起了期刊界的注意 为他撰写的入。
更新日期:2024-9-5 浏览量:17310 点赞量: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