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评节目《新闻1+1》特色评析

摘 要 :《新闻1+1》是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国内的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题材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本文通过对《新闻1+1》96期节目的内容统计,分别从节目的选题特色、评论特色以及主持人风格特色几个方面入手,系统评析其节目特色,针对《新闻1+1》节目的不足之处,对媒体新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能面临的困境提出新的思考及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 键 词 :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新闻1+1》 特色 改进策略

《新闻1+1》是电视台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每期节目从国内的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展开评论分析.节目打破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大胆的采取现场直播形式,向观众展现当天新闻话题的事件全貌,解读事件真相,更首次引入了“新闻观察员”的全新概念,采用“1+1”即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闻观察员的双人谈话模式,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第一时间跟进评论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本文通过对2011年6月5日至2011年12月5日共96期节目的内容统计,分别从节目的选题特色、评论特色以及主持人风格特色几个方面人手,系统评析其节目特色,针对《新闻1+1》节目的不足之处,并对媒体新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可能面临的困境提出新的思考及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新闻1+1》选题特色

选题,是指适合特定的电视节目的,能够传达其核心理念的内容或者题材.《新闻1+1》节目选题呈现以下特点:

(1)国内新闻为主立足社会民生

将《新闻1+1》的选题按内容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文教、法制和国际六个类别,经统计,可以得出:

由表1可以看出,《新闻1+1》的国际性选题仅占10.41%,如7月18日的《奥巴马见,故伎重演?!》、8月29日的《震后日本往何处去》、10月31日的《70亿人口,矛盾中的人类!》以及11月17日的《美国:布局亚太,意在何方?》等10期节目.不难看出,即使是这些国家性的选题,多少仍与中国相关,因此,《新闻1+1》的选题以国内新闻为主.

在近9成的国内新闻中,社会类的新闻选题占总期数的48.96%,超过半数,包括了食品、医疗、交通、社会管理等贴近老百姓生活的主题,立足社会民生,彰显出节目的人文关怀.例如:9月14日的《“救命药”,不能缺!》,讲述的是心脏病手术中必不可少的药物“鱼精蛋白”,由于这个药品非常便宜,厂家无利可图,因此停产的问题;11月22日的《卖药的挣大钱吃药的怎么办?》,揭露了常用药从企业出厂到医院零售惊人的高利润问题.药品事关百姓利益,这两期节目通过社会舆论,呼吁国务院医改办做出回应,改革体制、机制,调整政策,解决药价问题,保护人民的利益.

(2)解读突发事件 评新社会热点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社会热点是指与人民利益和现实生活相贴近的问题.《新闻1+1》重视媒介的公共价值,开播以来十分关注社会热点,还原新闻全貌,解读突发事件.其节目的选题按功能划分,评析社会热点的选题最多,占56.25%.(见表2)

在笔者统计的96期节目中,有多期节目涉及到突发事件问题.例如,7月14日《京沪高铁,高在何处?》、7月25日《中国高铁:重建信任!》以及8月11日《高铁降速,改革提速!》,三期分别从现象、原因、对策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京沪高铁4天3起突发事故的事件;又如,在上海对“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系列刑事案作出一审判决之后,《新闻1+1》于8月3日刊播《上海大火:审判与反思!》,得出城市管理的安全能否得到保证,人的因素最大,要提高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的反思.

此外,节目中出现较为频繁的热点问题,有医疗、拆迁、教育、安全等等.例如:关于医疗的有9月14日的《“救命药”,不能缺!》、11月22日的《卖药的挣大钱吃药的怎么办?》和12月1日的《艾滋病防治,如何向“零”迈进?!》;关于拆迁的有6月8日的《拆迁补偿,再出新规!》和9月26日的《“暴力拆迁”必须铲除!》;关于教育的有6月6日《谁,缺席了高考》、6月7日《作文:让“真话”在宽容中飞!》、8月19日《承诺:不让一个孩子失学》等11篇,关于安全的有7月11日的《谁制造了“最短命公路”?》7月15日的《路桥质量,伤不起!》等等.

(3)关注道德问题正确引导舆论

在“2011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中,“社会道德风气”位列第七名,2007年以来首次进入国人关注的问题前十名.《新闻1+1》顺应时代潮流,关注道德问题,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选题按社会热点专题分类,涉及社会道德的期数最多.(表3)

由表3可知,道德、教育以及交通安全问题占各热点专题的主要部分,尤其是道德问题最多,共有23期,几乎每个月都会有涉及此专题的热点新闻.如:6月份的《作文:让“真话”在宽容中飞!》,倡导诚信、求实、宽容、包容;7月份的《如何“达芬奇”?》,强调了品牌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8月份的《:为了100%的信任!》,是对“总会捐赠信息发布平台正式推出”这一事件作出的评论,呼吁在更加公正透明的环境下奉献爱心,促进我国的公益事业;9月份的《谁来搀扶“爱心”?》,讲述的是湖北武汉88岁老人摔倒无人扶窒息身亡的事情,当不敢搀扶跌倒老人已变成一种社会风气时,人们都在反思,到底是什么让见义勇为者寒心,让行善的好人得不到法律的尊重和保护,让整个社会陷入信任危机之中?;10月份的《用行动驱散冷漠》和11月份的《只要爱,不要伤害!》讲述了三个最近遭遇了车祸的孩子的不同命运,当人们为小悦悦悲伤,感慨为什么这个世界变得如此冷漠无情的时候,另外两个孩子的生命却由于路过他们的路人的鼎力相助而起死回生,又让人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12月份的《艾滋病防治,如何向“零”迈进?!》,通过“拥抱”,呼吁整个社会关爱这个群体,减少对他们的歧视. 二、《新闻1+1》新闻评论特色

(1)注重时效性 提供深度思考

电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指的是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之间的时差越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越强.如果记者的报道真实、新鲜及时,但评论跟不上,不注重时效性,评论发表出来已成为对旧闻的评论,就起不到评论应有的作用,失去了新闻评论的意义.

《新闻1+1》十分注重评论的时效性,所涉及的话题都是新闻发生当天或至少是短期内的社会热点新闻,节目在追求时效的同时,注重深度思考,解读事件不忘提出自己的观点.节目在反映问题时,以小见大,从微观到宏观一一解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2011年11月16日,甘肃正宁发生校车事故.当天,教育部下了一个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对于校车安全进行一次大检查.随后,《新闻1+1》在11月18日和11月21日连续做了两期与校车相关的节目――《保障校车安全,咋就这么难?》和《校车:不仅在于车等》.从报道各地校车安全隐患“超载”出发,由现象到本质,分析校车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财政经费、管理机制等,深入探讨解决校车问题的方法,促进我国校车制度的完善.

(2)贴近社会 突出人文关怀

《新闻1+1》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主动用群众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站在群众的角度去采写新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除了在选题方面多次选取食品、医疗、安全、交通、教育等人民群众关心的主题,把关心群众疾苦和需求贯穿于整个选题过程中以外,在采访报道中也贯彻提出的“走转改”政策,深入基层,展示百姓的真实生活,凸显人文关怀.例如:11月30日的节目《扶贫,不要面子要里子!》,《新闻1+1》的工作人员“走基层”,来到我国范围最大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向观众展示村民们贫苦的真实生活,通过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告诉我们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扶贫不能满足于表象上的进步,而要追求更深层次的里子.

(3)现场感丰富善于挖掘图像功能

电视评论的记者可以到达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跟踪拍摄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将现场发生的情况通过画面准确、全面、集中地传递给观众.现场性越强,真实性就越强,就越能打动观众.“抓现场”对电视评论来说至关重要.记者在现场进行解说和采访,新闻画面冲击力很大,现场感很强,则能紧紧抓住观众的眼球.

画面以其感知的直观的视觉形象,使人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新闻1+1》善于挖掘图像功能,通过各种符号的相互配合,呈现评论相应的画面,让观众从具象感知上升到抽象内容.用直观的图片和影像还原新闻事件现场,最大限度地消除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为观众提供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以满足其“百闻不如一见”的心理需求.

例如,11月28日的《“国考热”,会降温吗?》,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就为我们展示了两张图片,图片上人山人海,非常壮观.随后,播放的是一则记者在广东某国考考点拍摄到的视频,通过记者对考生及家长的采访,真实地告诉了观众“国考”为什么这么“热”,最后通过专家及个例分析,回答“国考”热是否会降温的主题并对90后提出寄语.《新闻1+1》,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有效地利用电视声画传播的评论优势,让观众深入透彻地了解“国考热”这一社会热点现象.

三、《新闻1+1》主持人风格特色

优秀的节目主持人能够提高节目的信誉以及品牌影响力,对打造节目的传播影响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1+1》开创了一种以主持人加观察员为主要形式的“二人转”式的新样态,主持人与观察员双向制动,形成开放的话语场,主持人不仅是一个提问者和串联者,而且对节目观点的系谱进行宏观把控,对新闻意见进行有益地平衡和补充,把选题的思考空间留给观众,在每个“关节点”发出疑问,防止受众落人窠臼,既把他们引进来,又让他们能理清关系,顺畅地走出去.

《新闻1+1》由白岩松、董倩联袂搭档主持,两位主持人各有特色.白岩松的优势是机敏和语言犀利,他主持的节目活泼而不媚俗,深刻而不呆板,其主持风格自成一派.董倩沉稳、理性、有深度,条理清晰,采访能力出色,把控整个节目的串联和脉络非常到位.

四、思考与启示

2008年初,央视开播的时事新闻评论栏目《新闻1+1》,是目前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新闻评论节目之一,自其亮相即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收视率位居前列,观众好评如潮,并成为2009年中国电视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CCTV栏目之一.它注重评论的时效性、突出人文关怀、倡导公共理性,在监督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等方面获得受众的广泛认可.

《新闻1+1》的节目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某些节目制作缺乏观点的交锋,“一言堂”灌输式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启发受众的思考力;某些案件的评论焦点大多放在其产生的原因、监督体制的缺失上,少有进一步的溯根求源,进行问责;某些节目宣教色彩过于浓厚,精英话语阻碍了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了评论的传播效果等等.尤其是在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下,在网络发展的冲击下,人们可以更快捷地从互联网上获得更丰富的观点,同时受众也越来越希望表达个体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以往那种相对静态的、单向的传播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的社会环境和受众需求了.因此,有必要对《新闻1+1》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准确捕捉评论时机,注重评论深度广度.网络媒体的出现增强了电视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对于一些较为重大的新闻,电视新闻评论者必须第一时间做出解读.并且解析新闻事件时要能够统筹全局,注重事物的逻辑性,挖掘新闻现象背后的本质;二是要发挥视听多元功能,丰富新闻评论形式.形象性和真实性是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应对新媒体的一大法宝.声音与画面使受众“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增强了新闻评论的真实性、感染力和说服力;三是要融入新的媒体环境,反映民众民意需求.让“草根”参与到新闻评论中来,将电视新闻评论由“说教型”变成“互动型”,通过现场采访、连线、微博互动等形式,为广大受众提供公共的话语空间.

类似论文

《证券投资学》特色实践课程建设

【摘 要】新时期下,普通高校无不致力于优势、特色教学的探索 进一步加大金融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是普通高校办出特色的有。
更新日期:2024-2-2 浏览量:9256 点赞量:3715

评电影《傲慢与偏见》的语言特色

[摘 要 ]小说《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小说家简奥斯汀的经典之作,至今一直在文坛上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更新日期:2024-7-12 浏览量:94333 点赞量:21064

《现代工程化学》特色教材建设

【摘 要】《现代工程化学》是针对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实验班开设的本科必修课,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类工科专业学生需要学。
更新日期:2024-10-17 浏览量:131447 点赞量:28489

评读《临床医学概要》

由凌沛学教授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7月第1次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制药/生物制药类专业系列教材《临床医学概要》,以。
更新日期:2024-2-28 浏览量:32704 点赞量:7920

《证券投资学》特色实践课程建设

【摘 要 】新时期下,普通高校无不致力于优势、特色教学的探索 进一步加大金融专业实践课程的建设是普通高校办出特色的。
更新日期:2024-12-18 浏览量:156525 点赞量:33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