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之人性心理

摘 要:《唐山大地震》自7月22日上映以来,短时间之内就创造了票房奇迹,在赚足票房的同时,更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感人之处应该就是影片对人性的真实刻画.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在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他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毫无疑问,这部影片就是将人的人格、人性演绎的淋漓尽致.

关 键 词 :唐山大地震;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唐山大地震》中就随处都能看到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人性“本我”的体现

人性的“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冲动和生命力,它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属于人的潜意识,完全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从影片中的这一家子人身上,我们都能找到他们人性中“本我”的因子.

1.方登强烈的求生正是人求生的本能.

深夜,姐弟两人都已入睡,地震了,两人被同一块大板子压住,救援人员说,只能救一个,因为翘起板子的一端必然压到另一端的孩子,让母亲做决定,母亲说不行,都得救,救援人员怎么问,母亲都说,都得救.直到救援人员说你再不决定,我就先救别人了,母亲才做出了她这一辈子最难做并愧疚了一辈子的决定:“救弟弟”.当压在石块下面的姐姐听到了“救弟弟”三个字,眼角流出一串长长的眼泪,对母亲的恨也由此产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是人类精神机能的最基本的来源,“本我”的作用就是满足人的原始本能的,他遵循的是所谓的“快乐原则”(即追求满足人的原始本能的快感).就像婴儿感到饥饿时就会以哭声来提醒母亲喂奶,而决不会考虑母亲有无困难.方登在被石板压住以后.出于对活下去的渴望,她不停的用石头撞击的声音来告诉救援人员:我还活着,快来救我.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人类需要的最低层次就是生理需求,活下去才能有更高的需求.我相信,方登并不知道人格理论,更加不知道需要层次理论,但她的行为却是对人性“本我”的最好体现.

2.母亲痛苦的选择揭露了一位母亲内心的煎熬.

母爱无私,面对两个孩子,十个手指又会各有长短.从母亲将最后一个西红柿给弟弟吃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母亲相对而言更喜欢弟弟.在我国广大农村,有兄弟姐妹来的家庭,特别能感受到这种交织的情感.家里姐弟(兄妹)二人都在上学,但突然家里只能供一个小孩上学了,放弃的往往会是姐姐(妹妹).

不要说在1976年的天津,就是在今天的天津,受中国封建礼教的影响,“熏男轻女”现象还是广泛存在的.元妮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是在这种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在最后时刻选择了救弟弟,其实就是对封建礼教的屈服.从姐弟两人的生命体征来看,姐姐明显要好于弟弟,而且姐姐的求生也明显高于弟弟,从她不停的敲击石头就可以看出她对生命的渴望,相信作为母亲也看得出来,但她最后为什么还是选择救弟弟,其实就是封建礼教的作用,方大强已经死了,她想为方家留下一条血脉,儿子自然成了她痛苦而又无奈的选择.

3.父亲的奋不顾身体现了男性的本能.

父母地震时恰好不在家里,也就意味着可能逃过一劫.然而父母听到儿女的呼喊之后,先是母亲不顾一切的去救人.此时,是父亲一把把母亲拽到一边,自己奋不顾身的冲了进去.在相对柔弱的女性面前,男性的本能往往表现为强大、勇敢和责任,在生死关头,只有23秒的方大强根本没时间思考,却毅然把生的希望留给妻子,恰恰就是他潜意识里面的男性本能.

二、人性“自我”的发展

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论中指出,“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价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1.方登与养父母

相对于很多地震中的孤儿来说,方登是幸福的,她的养父母待她有如己出,视为掌上明珠,而且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但方登一直都与养父母不冷不热,甚至刚到养父母家时一言不发,养父母辛苦把她拉扯大,她一上大学就连续2个暑假不回家,从父亲的来访可以看出,她在大学期间甚至都很少跟养父母联系.直到她的养母去世,她都没有说出那个藏在自己心中14年的秘密.因为怀孕退学后,任凭养父寻找,她都一直杳无音讯,全然不顾养父只身一人无人照顾.是她不懂得感恩吗应该不是,观众可能都知道原委,但她的养父母不知情.直到最后,她才对自己的养父说:“我不是想不想,而是忘不掉”,这一刻,她才将心中多年的委屈和怨恨化为泪水流在养父的肩膀.是的,有些东西是不愿想起的,但并不代表可以一辈子忘掉,可以看出,多年后.她仍然对“救弟弟”耿耿于怀,对母亲怀恨在心.

从人性“自我”来看,方登的情感发展是合符逻辑的,是她经历了“被抛弃”后开始学会自我感觉、判断和思考,她已经学会如何用“现实主义’,来获得自身需求的满足.亲身母亲都可以置自己于不顾,何况养父母呢,她内心深处不仅没有接受养父母的恩赐,还可能对养父母有一种抵触、叛逆情绪,以此达到自己“报复”的目的.因为没人能真正走进她的内心触及她感情中最脆弱的那根弦,

2.方登的爱情

1988年,方登考取了杭州医学院,并与自己的师兄恋爱并怀孕,这在1988年的中国高校,应该算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然而,方登却很坦然的面对这一切,就是她养父前来探望的时候她也毫不避讳.这也充分体现了她的“本我”,地震中被母亲“抛弃”的孩子,自然渴求一个男人对她的庇护,体贴的师兄很自然的走进了她的内心.

然而,在得知她怀孕的时候,男朋友的反应出乎自己的意料,男朋友说不能因为孩子而影响未来,其实明眼人还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她男朋友是不愿意负责.方登说:你不了解我,不了解经历过地震的人的心理,生命有多重要,我宁可退学也要这个孩子.方登还说:“我是一个唐山人.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边上躺着的是我的爸爸.”其实,她就是在告诉自己的男朋友,经历过地震的她,把生命看的多么重要.正因为如此,她不顾被退学、不顾和男友分手,她给了孩子一个生命的机会.在多年前,妈妈为了弟弟而放弃了她,今天,为了生命她放弃了学业和爱情.从她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她的人生观是多么的淡然和笃定+这也正是她“本我”的真实体现.

3.母亲对女儿的愧疚和对丈夫的爱

母亲在面对儿子和女儿只能救一个的残酷情景时,我们难以体会 到他内心是何等的痛苦和无奈,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那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她只要通过骂“你这个王八蛋”的老天爷来宣泄内心的煎熬.她多么明白,说救任何一个都意味着放弃另一个.手心手背都是肉,就算她“重男轻女”观念再严重,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她都很难做出抉择.在说出“救弟弟”之后,我相信她的心已经随着女儿而死去,她对女儿的愧疚和罪恶感只能她一个人承受.所以方达发达后,要接母亲去杭州,母亲不去.要给母亲买最好的房子住,母亲不住.方达急了,你这不是跟我过不去嘛.母亲说,地震已经搬了一回家了,年年给你爸你姐烧纸,都告诉他们回家的路怎么走了,不搬了,我说不动了.她内心真实的想法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自己的“罪恶”.

方大强为了给妻子生命,牺牲了自己.成了寡妇的元妮有人追求,但她都是用一句“不可能”回绝,不给人任何机会.他明白,丈夫用生命证明了对自己的爱,自己更应用一辈子的坚贞来回应.方达事业有成,回来请母亲到天津最好的酒店吃饭,问母亲为什么不再找,母亲说,有谁会为了我把命都搭上母亲的爱情其实早就随着父亲而去,内心一潭死水,没人能走进她的内心,因为她心里装的全是大强.


母亲的终身不再嫁和不愿搬家其实是很多地震幸存人们的思想,短短的23秒,经历了人间家破人亡的大悲,能勇敢的面对磨难已属不易,何谈享福.母亲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震区人的内心,将人的“本我”演绎的淋漓尽致.

三、人性“超我”的飞跃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1.姐弟纷回汶川救灾

32年过去了,时间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远在杭州的弟弟和更远在异国他乡的姐姐不约而同选择了参加抗震救灾.弟弟事业有成支援灾区大量的物质设备,姐姐本来就学医参加了医疗队.姐弟都经历了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对救援他们的解放军和支援过他们的全国人民心存感激,所以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支援汶川灾民,焕发了人性的光辉,姐弟二人的行为更是一种“超我”的境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唐山救援队,许多的唐山人们都自觉的加入到了抗震救灾的队伍中去,更是显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

其中,姐姐远嫁加拿大是有深刻的背景的,6岁时遭到母亲的抛弃,20岁遭到男友的抛弃,这对于一个经历过生与死的她来说,都是不可愈合的心灵创伤.可能导致她从骨子里对中国男人和女人都失去了信心,甚至对中国人民都已不在抱有幻想,所以才选择远嫁他乡.那么按道理来说,汶川发生大地震,他最多表示同情.很可能不会亲自回国参与抗震救灾,但方登还是从“超我”的“道德原则”出发,从人性的真善美的原则出发,她回国了.当然,她“超我”的人性也得到了回报,终于和母亲冰释前嫌,融化在浓浓的亲情里.

2.四川母亲的艰难选择的背后

方登最终走出怨恨的困境应该是在参加汶川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当那位汶川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女儿无奈的选择截肢时,伤心的哭啊,说你们停止救吧,锯腿吧.不能因为我孩子的腿,再牺牲人了.孩子长大了怪我就怪我吧.历史惊人的相似,两位伟大的母亲做着同样艰难又无奈的选择,重要的是,方登已能以成年人的眼光和思维来审视两位母亲的艰难抉择,从她紧紧的抱住那位汶川母亲的时候,她应该开始对母亲从内心深处有所原谅.

正是有了汶川的感悟,才让后面的情节顺理成章,从对弟弟的耿耿于怀到姐弟相认,从对母亲的怨恨到母女抱头痛哭,这一切都水到渠成.特别是当她回到母亲家看到那洗好的西红柿,她看到了母亲32年的内疚和自责,当她打开她名字下的墓地,从里面拿出母亲每年为她买的课本时,她终于彻底忘记了怨恨,忘记了那句一直藏在她心的最里面的“救弟弟”,才终于在32年后与母亲抱头痛哭,一直不停的说:“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等”

影片到这,算是彻底的征服了观众,影片没有突出强调特效,没有一般性的记叙和写实,没有可悲可泣的爱情故事,没有复杂的人物,更没有宣灌式的教育,而是从一个经历了唐山大地震的普通的家庭入手,勾画了一个普通的母亲的痛苦抉择,刻画了母亲和两个儿女32年的内心纠葛,从而引发对人性的关注,对生命意义和人生观的重构与思考,正是这种从灵魂深处体现出来的真实人性.着实打动了无数观众.影片很好的将人格的“本我”、“自我”、“超我”融合在一个人的身上,平凡中见伟大细微处见卓著,这也许就是该片的真谛.

类似论文

《青春之歌》的创作心理

内容提要 本文具体分析了杨沫创作《青春之歌》心理过程的三要素:落寞中年的追忆 青春心理、死亡与疾病威胁下的价值观。
更新日期:2024-7-9 浏览量:14916 点赞量:4461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

30年前的7月28日3时42分,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摧毁了中国冀东重要的工业城市唐山 30年后的今天,唐山人走出了大地。
更新日期:2024-6-14 浏览量:79816 点赞量:17384

《十大关系》发表前后

编者按:为纪念诞辰110周年,文献研究室编著,逄先知、金冲及主编的《传(1949-1976)》,即将由文献出版社出版 本。
更新日期:2024-2-19 浏览量:31689 点赞量:7739

我看《西部大开发》

一、西部大开发杂志经过半年多的改版,杂志内容的可读性越来越强,版面的设计越来越大气、漂亮、讲究,让读者眼前一亮 特别。
更新日期:2024-1-1 浏览量:5658 点赞量:2317

《形势与政策》课受众心理

大学生作为群体的受众,具有丰富多变的情感,崇尚个性、追求自由的意志,轻信盲从的从众心。
更新日期:2024-7-27 浏览量:94906 点赞量:2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