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传媒专业

文艺与传媒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身心健康,品行端正,专业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具有良好的文艺和传媒理论素养,具有较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学术视野,具有较突出的相关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应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和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新闻机构,文化传媒公司,教育部门等从事文艺与传媒相关教学,科研及应用型工作的跨学科高级专业人才.

二、研究方向

影视理论与影视创作:致力于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对迅速涌现的影视现象及影视文学创作给予关注,追踪影视文学作品和影视产品对社会意识和精神生活的影响,并针对影视创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网络文艺与新媒体传播:主要围绕网络环境下的文艺变迁,网络审美变化,新媒体与大众审美变迁等问题,立足互联网和新媒体实践,密切关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视频创作与营销,对关键理论,前沿理论展开深入研究,推动理论创新.

媒介文化与传播研究:主要研究媒介文化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特点,追寻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研究和批判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媒介文化本质及其特性,媒介文化的多重复合的存在形态以及对于媒介文化的价值关怀.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实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者,经学校批准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本专业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1.指导教师负责与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

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完成学位论文等工作.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课程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制订.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答辩等工作,由学科统一组织.学院负责研究生培养的日常管理工作.

2.课程学习与研究课题,科研论文,实践教学相结合

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以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研究课题和科研论文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培养其各种实践能力.

硕士生在培养过程中,进行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参加学术会议,听取学术报告,适当参加导师的学术研究,以及进行学术访问,外出游学和参加本科教学实习等环节.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33学分.

文艺与传媒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

时学

分考核

方式开课

学期备注学

课公

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2考试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1考试2外语1444考试1-2学

课文学研究方法论543考试11.共计16学分.

2.一级学科各专业研究生学习4门相同课程.

3.二级学科各方向研究生学习2门相同课程.

(由学科设置,一级学科4门含专业外语,二级学科2门)文学经典理论研究543考试2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543考试3传媒核心问题研究543考试1传播媒体学543考试2专业外语361考试4非

课公

课教育学201考查3研究生选修教师教育课程和第二外语,需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心理学201考查3第二外语(日语,俄语)401考查3学

课影视文学创作研究201考查11.研究生需选修不少于7门7学分的非学位课程.

2.研究生可跨学科选课.

3.选修课程需列入个人培养计划.

(可根据一级,二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分别设计课程)

每个年级从中滚动选7门课程.通俗文学研究201考查2视听语言研究201考查2影视导演研究201考查3影视批评201考查3新媒体作品策划与开发201考查4数字媒体制作研究201考查4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研究201考查3网络电视研究201考查3影视制片研究201考查4媒介文化研究201考查4补

程文学概论54考试2同等学力/跨学科考入的研究生,必须补修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需列入个人培养计划,只记录成绩,不计学分.中国古代文学144考试1,2中国现当代文学90考试1,2外国文学126考试1,2

六、必修环节

内容学分考核方式基本要求学术创新活动1考查考查合格者计1学分专业实践1考查考查合格者计1学分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1考查考查合格者计1学分1.文献综述

每位硕士生在开题前提交一份与论文选题有关的不少于4000字的书面文献综述报告,由导师组评定成绩.文献综述不合格者或未完成者,不得进行开题报告.

2.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硕士生可到新闻出版机构,政府机关,公务机关,文艺团体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硕士生必须出具有关单位或部门的实践证明及评定成绩.

3.社会实践

硕士生结合专业特长,充分利用节假日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硕士生最好能够结合专业学习和论文写作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不计学分.

4.学术创新活动

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学术活动10次以上,未完成学术活动者不准参加论文答辩.学术创新活动内容包括: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参加学科举办的学术研讨(SEMINAR),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工作,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有明确任务的学术性调研等.为便于检查,每位研究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须建立个人学术活动卡片和相关证明材料.学术创新活动由学院和学科负责考核,"合格"者计1学分.

七、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是以硕士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和论文开题后,对硕士生的学习成绩,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经过考核合格者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具体操作按照《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执行.


八,毕业创作及学位论文工作

1.每位学生毕业前必须提交专业创作作品.

2.学位论文

(1)选题

硕士生应在广泛阅读文献和深入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本人主攻研究方向现状的前提下,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课题选择尽可能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研究课题选择可以多元化,可以是基础研究,也可以是应用研究等,但必须具有较强的科学理论意义或实践应用价值.

(2)开题

硕士生在学位论文正式撰写前,必须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要在所选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包括如下内容: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文献综述),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计划进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办法.开题报告必须在文艺学学科或相关学科范围内公开进行,由3-5位相关学科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论证,并明确是否通过.开题报告旨在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开题报告在第四学期完成.

(3)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小组)的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学位论文格式要严格按照学校的硕士论文规定执行,字数不得低于3万字.

在内容和质量方面,学位论文要体现硕士生对文艺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要体现从事该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尤其要体现将所学理论方法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文学文本和理论文本的深入解读能力.

(4)学位论文审查

硕士学位论文在提交答辩前须经过三次审查,一是前期的学位论文选题和开题报告审查,二是中期的学位论文进展情况检查,三是学位论文完成后的质量和水平审查.

为提高学位论文的水平,杜绝敷衍了事的现象,学位论文初稿提交的时间,不得晚于第五学期期末,否则指导教师有权利拒绝接受.另外,实行论文预答辩,认真进行学位论文的全面审查.硕士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3个月,向导师及有关专家全面报告学位论文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果,广泛征求意见,通过预答辩进一步修改完善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正式提交(每年4月1日前)后,实行校内外专家盲审评阅,随机抽查盲审制度,盲审通过后才能进行答辩.关于论文答辩的具体要求,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硕士生在申请学位前,须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与文艺学研究方向内容相关的署名为重庆师范大学的论文至少1篇,或专着至少1部,硕士生署名为第一作者或导师署名第一作者,硕士生署名第二作者.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学位课程达到70分及以上者),获得规定学分, 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硕士学位.具体内容详见《重庆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十,主要阅读书目

[1][希]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张念东,凌素心译.北京:编译出版社,2001.

[4][俄]什克洛夫斯基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方珊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5]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6][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M].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7][法]罗兰·巴特.S/Z[M].屠友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8][美]詹姆士.实用主义[M].孟宪承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

[9][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10][美]马库塞.单面人[M].左晓斯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1][德]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2][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3][瑞士]荣格.文学与心理学[M].冯川,苏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

[14][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M].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5][法]福科.知识考古学[M].谢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6][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7][英]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8][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9][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0][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1][英]莎士比亚着.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2][英]伊格尔顿.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伍小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3][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4][美]约翰·菲斯克.理解大众文化.北京:编译出版社,2001.

[25][英]威廉斯.关 键 词:文化与社会[M].北京:三联书店,1997.

[26][英]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 键 词[M].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7][美]鲍德·温.大汇流:整合媒介,咨讯与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8][日]桂敬一.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M].刘雪雁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29][美]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0][美]保罗M·莱斯特.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M].霍文利史雪云王海茹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1][美]罗伯特·赫利尔等.电视广播与新媒体写作.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2][美]杰弗里·扬,威廉·西蒙.活着就为改变世界:史蒂夫·乔布斯传[M].蒋永军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3][美]赫伯特·泽特尔.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M].赵淼淼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4][美]保罗·梅萨里.视觉说服:形象在广告中的作用[M].王波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5][美]W.J.T.米歇尔.图像理论[M].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6][英]彼得·伯克.图像证史[M].杨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7][美]斯科特.编剧大师班:众编剧巅峰杰作访谈录[M].黄渊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6.

[38][美]大卫·麦克奎.理解电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39][英]尼古拉斯·阿博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0][英]罗杰·希尔弗斯通.电视与日常生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42][英]安德鲁·古德温等.电视的真相[M].北京:编译出版社,2001.

[43]NormanMedoff,BarbaraK.Kaye.ElectronicMedia,SecondEdition:Then,Now,andLater[M].USA:FocalPress,2016.

[44]FredRitchin.AfterPhotography[M].USA:W.W.Norton&,Company,2016.

[45]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6][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47]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49]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50]李泽厚.华夏美学[M].北京: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

[5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2]余建章,叶舒着.符号:语言与艺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3]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4]刘刚,李冬君.文化的江山(上下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

[55]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6]韩丛耀.图像传播学[M].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7]孟建.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8]戴元光.传播道德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59]程洁,骆华.逐鹿键盘:网络传播与商业[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0]叶琼丰.时空隧道:网络时代话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1]尹韵公.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2]胡正荣.新媒体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63]杨继红.新媒体生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64]黄文.步步为影——数字化语境中的图像传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65]郭镇之.电视传媒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6]王振城.当代西方电视批评理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主要学术期刊

《文学评论&# 12299;,《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文艺争鸣》,《文艺理论》(人大复印资料),《美学》(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电影艺术》,《传媒》,《新闻记者》,《当代传播》,《中国电视》,《现代传播》等.

9

类似论文

传媒专业毕业文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论电视栏目的品牌推广 选题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后的传媒业,传媒主体日益多元化,受众和市场。
更新日期:2024-2-22 浏览量:32466 点赞量:8019

高校传媒专业教师的师德修养

【摘 要】本文论述了传媒专业教师加强师德修养的必要性,介绍了师德修养的基本内容,探讨了提高传媒专业教师师德修养的途。
更新日期:2024-11-21 浏览量:143776 点赞量:30861

文艺与传媒专业

文艺与传媒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身心健康,品行端正,专业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
更新日期:2024-12-26 浏览量:154515 点赞量:32396

传媒专业毕业文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论电视栏目的品牌推广选题的意义:进入21世纪后的传媒业,传媒主体日益多元化,受众和市场不。
更新日期:2024-6-5 浏览量:13201 点赞量:4116

传媒专业教育呼唤人文素养的培养

摘 要:传媒教育决定着未来媒介的发展,而当前的传媒教育存在着人文情怀匮乏的问题 本文。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22324 点赞量:6381

新闻传媒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 键 词】新闻传媒专业核心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
更新日期:2024-10-20 浏览量:131067 点赞量:28191

传媒专业毕业文开题报告

论文(设计)题目:论电视栏目的品牌推广 选题的意义: 进入21世纪后的传媒业,传媒主体日益多元化,受众和市场。
更新日期:2024-7-8 浏览量:14639 点赞量: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