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生产”学术会综述

2006年12月15日―17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八届年会“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生产”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文学评论》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暨南大学中文系协办,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部分学术期刊、出版社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丽娃河畔,讨论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状况和文学命运.

会议共收到118篇论文,内容涵盖广阔,围绕着大众文化与传媒的复杂关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在会议讨论中,与会学者各抒己见,踊跃发言,充分研讨了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力量,并对大众传媒上新出现的文学形态进行了个案研究和理论探索,起到了深入沟通、互相启发的作用.

一、

自从电视、电影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构成部分,图像就日益成为我们熟识的东西,我们每天都与图像亲密接触,图像无所不在,有意无意间我们不断被告知,图像易于理解,便于传播,并提高我们的审美品味.武汉大学张荣翼教授从客观分析的角度指出,当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就是我们在文化上已经进入或者正在进入图像时代.这样一个图像文化的时代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论表述,譬如视觉文化、图像文化、读图文化等,不过都是言说同样的现象,即图像已经成为文化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传媒大学张晶教授也认为,图像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视觉文化研究必然是以图像为重心.图像以其动态性、连续性和直观性等特征使审美主体的视觉审美能力得到了大大提高,而作为审美客体,也呈现着与以往的造型艺术形象颇为不同的特征.同时,他也注意到,在大众文化中,图像的泛溢也造成了审美过程中意义的弱化和审美判断的缺乏.

我们已经看到诸多“读图时代”的讨论,与之形成密切关联的话题是互联网与大众文化的互谋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教授认为,网上空间只是真实空间的延长而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个去除其神秘化的过程.互联网只是一个联结人与人的通讯网,在其中存在着的是人的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另一个世界.网上文化的特征只是现实生活中文化特征的表现.只要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文化的多样性,网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就必然会产生和发展.

中南民族大学彭修银教授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网络文学的意义,他认为网络时代的审美意识当中,最值得平民大众欢呼的,莫过于文艺作品的创作、传播、阅读、观赏、评论乃至于评奖行为或活动的平民化特征了.平民化审美意识的形成,是大众进入网络时代之后的意识的启蒙和提升的一种体现.现在关于网络文学的争论,有时双方都陷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争论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谁优谁劣,或谁征服、吞并谁的问题,这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行为.由平民大众创作的网络文学或文本的大量涌现,它的意义在于平民大众在网络中找到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

同时,也有学者关注到活跃在网络上的主要是青少年,有些青少年并不具备成熟的理性,他们还不具备与他人进行研究性讨论的必备能力,比如2006年的韩寒与白烨之争就凸显出来这方面的问题,由此,如何对网络上的青少年进行引导也成为学者们关心的话题.

二、

的确,电视、电影和网络是目前大众文化中对文学最有冲击力的形式,它们几乎构成当前大众文化的主体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大众传媒一方面给普遍民众带来无法言喻的自由快感,大众文化通过解放曲折地达到文化政治的解放,这可能是通往的一个入口.四川大学吴兴明教授认为,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市场体制的建立,就不存在中国现代的大众文化,但是市场体制背后还有一种性诉求,大众文化本身就带有这样的诉求.但另一方面,电视对大众低俗趣味的迎合和网络上的随口乱说、众声喧哗的现状又给这一自由感打上了不祥的印记,大众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低俗化、平庸化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又作为范本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给更多的人,成为一种支配性的力量.

学者们看到大众文化存在的问题,浙江大学徐岱教授主张应该宽容地看待中国的大众文化,重要的是分析隐含其中的意识形态.在西方,占据主流的是激进的知识分子立场,美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发现大众文化事实上建立了一种意识形态――中产阶级意识形态.也许我们抛弃知识分子立场,对大众文化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会更好些.

《社会科学报》的许明教授所关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的大众文化能否在真正意义上摆脱中国的现代性焦虑.比如超女背后所反映的,反映的大众,是真正的大众的么他认为当代中国提倡大众文化的学者,实际上具有非常明确的理论诉求.那些现在提倡大众文化的学者,甚至比80年代的学者们具有更强烈的政治诉求.他要问的问题是,在当代中国,所谓的纯之又纯,完全脱离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是否存在现代的大众文化,是一种具有新的特质的文化运动吗还是中国历来的政治性诉求的一种延伸

上海大学王鸿生教授尖锐地指出,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具有一种多面性,功能非常复杂,根本无法套用西方模式来研究的,而目前我们该如何切入研究,还没有答案.我们并没有一种理论方法,来应对自身那丰富复杂的经验.我们还没有学会讲述自己的故事.文艺学研究存在“抽象不上去,具体不下来”的状态,一些学者是生活在一种虚假的概念里的.他对文学艺术观察的经验,不能进入他的写作,处于一种非常窘迫的状态里.也许只有一些我们完全不注意的写作,才能够真正与大众时代的文学生产拉开距离.

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南帆先生做了一个饶有趣味的个案分析,通过这个个案,我们可以看到时下大众文化的特性与出路.无厘头是近十年来流行的青年文化形式,《大话西游》把无厘头发挥到极致.南帆教授认为无厘头只能放在历史文化中来理解,它是后现代主义时期的喜剧美学,只追求哄堂大笑的喜剧效果,不追求任何深刻的东西.《大话西游》如此深入人心,又如此无动于衷,没有人可能摹仿主人公做些什么.但如果仅仅是后现代文化的表象摹仿和复制,如果仅仅将后现代文化视为声嘶力竭的嬉闹,那么,这种新型的话语不可能与本土的政治经济学产生密切的联系.这时,语言游戏的意义不会溢出语言之外.《大话西游》无比机智地扩张了语言的喜剧性张力,同时又如此深刻地显示了语言的无能为力.哄堂大笑既是开始,也是结束.某种意义上,这很可能象征了中国版后现代文化的真实命运.

中国人民大学余虹教授指出,如果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察大众文化,我们就会注意到三个关 键 词 :“操纵”、“政治”、“媒体”.我们本来以为媒体能够操纵大众文化,实际上媒体和大众文化背后也暗藏着主流支配力量.政治、经济、媒体只能在中国大历史的背景中去思考出路.只有超出黑格尔、尼采所说的主奴关系,寻找另一种基本关系模式,建立新的公民道德,使公民摆脱媒体操控,才能产生新的公众心理,协调政治性因素,从政治学的角度考察这些问题.首都师范大学陶东风教授认为,社会观念形态随着历史发展而改变,以审美文化形态为例,其在古代的形态是一种政治活动,审美、政治、意识形态集于“贵族审美”一体.先秦之后出现了“精神贵族审美”,政治与审美开始分裂,文人的身份也开始脱离政治因素,到现代社会,大众审美文化的出现推翻了旧有的审美文化范式,尽管其目前发展还未完善,但其最终将形成一套价值规范,这种文化形态的未来必然会形成新的社会文化主导.

一个实际情况是,大众文化已经侵蚀了文学自身的力量,图像使人们失去了对文学的兴趣,网络语言也损害了纯洁的汉语,文学创作也变得日益浅薄和低俗.河北师范大学郭宝亮教授认为,“猎奇化”现象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艺术写作中的痼疾,也是我们时代普遍的精神症候,甚至成为我们这个大众传媒时代的普遍的社会心理结构,渗透在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猎奇成为我们时代最有吸引力的方式,它的深层动因是我们时代的虚无主义价值观所导致的.虚无主义在大众传媒时代的表现形式就是技术主义与享乐主义的联姻.猎奇化使文学成为无根的写作.温州大学马大康教授持相近的看法,他指出,当前文学写作存在着“化”倾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众传媒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大众传媒颠覆了文化立法权,解构了传统文化秩序,提前制造了消费社会的假象,强力推动了文学的消费化,特别是现代电子传媒对理性主体的重构以及所造成的自我认同危机,这些都共同促成化写作的兴盛.大众传媒具有“妖魔化”的力量,它把文学和以至作家重新包装,一并推入了消费文化的洪流.大众传媒为文学生产提供了广阔前景又潜伏着深刻危机,如何维护文学的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暨南大学蒋述卓教授更进一步指出,当下的文学生产常常是先有媒体炒作,其后才有理性批评,这只能带来文学创作虚假的繁荣,它掩盖了文学创作的失误,或者说是粗糙.比如,小说刚出来,就开新闻招待会推介作品.这样的媒体在一定程度上阻挠和误导了文学的阅读.另外,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文学的影响,这种放大很可能形成批判暴力、语言暴力、网络暴力,借打名人来出名,一些批评家遭遇不公正待遇.

三、

可以说,大众传媒时代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文学地位的下降.文学现在已经变为大众文化中的玩偶,文学没落,消费上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消费社会逐渐成熟,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消费商品.众多学者都注意到文学地位的变化,有的学者站在客观分析的角度上对文学生产进行解读,有的学者则对高雅文学的消费化倾向感到痛心疾首,有的学者则力图论证文学依然具有伟大意义.在这些问题中,最突出也最尖锐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学是否已死,在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是否终结.


针对文学终结论,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旗帜鲜明地指出,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那么只要人类的情感还需要表现、舒泄,那么文学这种艺术形式就仍然能够生存下去.文学不会终结的理由就在文学自身中,特别在文学所独有的语言文字中.在审美文化中,文学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审美场域.这种审美场域是别的审美文化无法取代的.主张文学终结论的解构主义者力图打破西方传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冲击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他们把文学和文学研究也当作某种教条来消解.但他们遇到的困难是,他们在冲击逻格斯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时候,还是要用逻格斯中心甚至教条主义所濡染过的概念和范畴.同样,他们试图消解文学和文学研究,但困难的是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仍然举文学作品做例子,仍然要用文学研究的术语说明问题.这就像鲁迅讽刺过的那样,他们站在地球上,却要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他们离不开,他们苦恼着,但是最终仍然站在地球上面.

暨南大学饶子教授认为,大众文化研究是提醒我们要突破以前的纯文学视角,突破以前主流的、单一的视角,把它当作文化现象,从文化视角去研究它.有些大众文化也是可以当作艺术来批评的,如《大明宫词》和《走向共和》.对大众文化要宽容,对之进行合理的评价,当然有些东西也是很糟糕的,当然要批判;文学有她自己的生命,不是你判她死亡她就会死亡的.吴子林博士也指出,人们之所以关心文学死亡这一问题是因为大家热爱文学,但热爱文学并不是一种责任和美德,而是一种力量的考验,文学真正的魅力在于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打开.

还有的学者从宏观的文学发展为文学辩护.湖州师范学院颜翔林教授指出,大众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在重新制造神话,是对古代神话的一种当代复活.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并没有消亡.首都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认为,文学是不会死亡的,死亡的只会是文学的某种形式,今天所谓的文学的死亡,其实只是文学遇到了某种挑战.文学自古以来就只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对文学应有一个发展的眼光.

类似论文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传播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信息系统的运行 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的。
更新日期:2024-3-2 浏览量:9052 点赞量:3243

传媒时代的文学审美

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审美)离不开文学传播,从文学产生的那天起,它就与传播文化形影不离 随着计算机科学及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地变化,19。
更新日期:2024-2-5 浏览量:7412 点赞量:2679

大众文化时代的文学经典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66101(2008)0102414 2007年6月22―23日,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2007。
更新日期:2024-10-28 浏览量:131675 点赞量:28198

大众传媒与当代文学批评的市场角色

如果说,新时期的大众传媒对文学批评的影响在意识形态导向上和其他时期相比虽有所不同,但还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在市场化角色。
更新日期:2024-11-22 浏览量:145104 点赞量:31482

“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国际学术会综述

2010年3月9日至12日,“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暨南大学。
更新日期:2024-9-2 浏览量:19617 点赞量:6332

文学经典在大众传媒时代的改编与传播

摘 要: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传统纸媒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对于文学作品的需求,影视改编作品应运。
更新日期:2024-10-10 浏览量:131729 点赞量:28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