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追求的

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急剧转型,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问题出现了诸多发现和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现代文学的本质是否具有“现代性”的本质属性,对此问题的理解众说纷纭,下面我们将围绕鲁迅、郭沫若、巴金、曹禺等作家,从两个方面谈谈我们的看法.

杨春时、宋剑华在《学术月刊》1996年第12期上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近代性》,就如何看待20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是近代性抑或现代性?该文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本质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五四以来的中国文学,不应当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因为其不具备现代性,而只有近代性.他们抛开中国文学作为个体的历史现实,而放眼整个世界的文学史划分,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完成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过渡、转型,它以类似于近代文学的主题而选择对国家、民族、阶级命运的关注为主题,而偏离了属于关注个体精神归宿的现代文学主题,因此应属于世界近代文学范围.当然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他们的观点持反对态度,认为以西方文学史固有模式来框定中国文学,这正是背离了中国的实际.

首先,我们从对“现代性”概念的理解入手.

“现代性”作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炙手可热的流行词汇,大家普遍认同的有两种解释:一是从在历史长河中的时间职能上看,它被认为在19世纪上半期,西方文明历史中某个阶段的现代性——它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因此,“现代性首先是与一种新的时间意识是对应的”;另一种是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在文化范畴内具有价值叙事职能.


从这两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同时存在着对于两种现代性的追求.现代文学的兴起就是以一部分作家率先举起“科学”与“”两面大旗开始的.他们对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进行批判,对旧的统治制度和腐朽的封建道德发起攻击,从而关注中国的国家民族的现代化道路.这一部分作家可以以胡适、陈独秀、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张天翼等为代表.另外也有一些作家,则显示出对于审美现代性的浓厚兴趣,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一个更多表现为非理性的人,在现代社会的某种境遇.这一部分作家以李金发、戴望舒、张爱玲、穆旦等为代表.

我们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需要从中国现代化的具体历史进程的实际出发.现代性是个发展的概念,它分为前期、中期、晚期的不同阶段,不可以用相对成熟的现代性来苛求早期的现代文学.它萌芽于晚清,开创于民国,发展在共和国.从中国整个庞大的文化和时间背景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它的意义在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意义.我们要从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中认识中国现代文学,就其特殊的时代意义,我们也不难看出发生在1917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古典文学,也不同于西方文学,更不同于当代的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现代性”意义.

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启蒙主义文学大师的鲁迅,开创了中国民族文化反思的新人文传统,为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现代变革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作品所达到的高度迄今为止无人能及,无论从思想内容的深度还是艺术成就的高度来讲,鲁迅作品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高不可及的范本.早在1906年,鲁迅就提倡反抗和独立精神.今天看来,这种思想比其他的同时代人要先进10年,因为他的这一诉求直到五四时期才获得广泛的理解.及至五四,他因发表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现代小说而成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他在小说《狂人日记》中以“吃人”二字对中国历史的概括,在小说《阿Q正传》中以“阿贵”典型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概括等,其深远的意义至今都影响颇深.30年代,鲁迅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出现于文坛,并自觉地站在了党的旗帜下,为保卫人民革命事业、共产主义事业而战斗,在《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集》中便可以找到其高亢的战斗风格.

其次,从“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同样保持着“现代性”特征.

“人道主义”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担当公民和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情、悲悯普通人的生活命运.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的重要作家郁达夫,借作品塑造了一群引人注目的零余者形象,从而抒发了孤独、忧伤的情怀,从《沉沦》中的“我”,到《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烟厂女工,无不充满了令人窒息的苦闷感.作家也正是以此来激起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另:外,作为中国感伤主义文学传统的集大成者,巴金先生用一生的心力创作了充满悲悯情怀和忧伤基调的杰出作品.在他早期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等一些重要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悲悯和感伤的成分.这也正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茅盾、老舍的客观写实性小说和巴金的主观抒情性小说为中长篇小说提供了典范,标志着中国现代中长篇小说上升到的艺术高度.1933年《子夜》的发表被称为“中国长篇小说成熟之年”.茅盾还开创了长篇小说“三部曲”的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在巴金笔下得到了发展.

从西方横向移植过来的话剧随着抗日战争的全民化,也开始“从锦绣丛中到了十字街头,从上海深入了内地,从都市到了乡村,从社会的表层渐向着社会的底层”.可见,中国的戏剧在逐渐向民族化、大众化倾斜,使舞台走进人们的生活,也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得到了活灵灵的展现.这也是戏剧现代意义的价值所在.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贡献的曹禺,以他的《雷雨》、《日出》、《原野》等,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和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的确立.他是一个独异的存在和难以超越的高峰,他的创作为此后剧场话剧树立了典范.

现代文学贯注了现代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它的属性应是的科学的大众的.为了人民的独立解放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因而现代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民群众与残酷的现实社会作斗争,展示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以及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现了作家们无比丰富的思想和美丽复杂的人性人情,也包涵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呼唤.这一切都源自现代文学现代性的本质属性.

我们认为,无论是着眼于西方或中国本土对于“现代性”的概念做出的解释来看,还是从“现代性”本身的表现方面来看,中国现代文学的实例都在证明着其现代性的本质属性,从而体现着中国现代文学始终坚持的现代性追求.

类似论文

中国近代文学的前现代性

摘 要:本文将对近代文学的研究和文学前现代性的理解结合起来,分析中国近代文学的前现代性,以期浅析中国近代文学。
更新日期:2024-5-25 浏览量:69628 点赞量:15542

中国近代文学的前现代性特征

摘 要:根据中国近代文学的前现代性特征,笔者对文学前现代性及近代文学研究的共同点做出了解读,并且针对中。
更新日期:2024-10-11 浏览量:130323 点赞量:28147

如何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中国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形成了悠久灿烂的文化,文学作品在中国丰富的。
更新日期:2024-7-5 浏览量:15412 点赞量: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