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心理视角下的名著电影策略

[摘 要 ]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在影坛并不罕见.名著改编电影大多存在“影响力大,票房走高”的特点,但在“吸引眼球”的背后,此类型电影的口碑却众说纷纭.将文学“经典”翻拍成电影“经典”,这是许多电影人努力的目标.而改编后的电影能否成为“经典”,受众是不可忽视的评判力量.本文就电影受众的心理从观影动机和观影期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受众对电影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名著改编电影提升,让电影生产者和受众获得“双赢”.


[关 键 词 ]名著电影;票房;口碑;受众心理

文学名著被改编成电影在影坛并不罕见.2012年年末,中国影坛再掀文学名著改编热潮,从陈忠实的《白鹿原》到刘震云的《一九四二》等文学名著都被搬上银幕.在原著已有“光环”下,名著电影要想获得票房和口碑双重丰收,了解受众的期待,迎合受众心理是必然途径.

一、现状:名著电影的“势不可挡”

名著一般指有价值的出名著作,电影导演将名著进行改编搬上银幕,此类电影被称之为名著电影.据统计,自1930年以来,在改编自文学名著的电影群体中,有25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乱世佳人》《英国病人》《辛德勒的名单》等经典赫然在列.在我国电影的发展史上,名著与电影的交相辉映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张艺谋成功改编莫言的《红高粱》为起点,苏童的《妻妾成群》、余华的《活着》、王朔的《顽主》和《动物凶猛》、阿城的《孩子王》和《棋王》、李碧华的《霸王别姬》等大批文学作品都被电影导演再次成功诠释,奠定了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地位.

尽管随着中国电影不断商业化,创作呈现出偏重视觉奇观的倾向,国产大片与文学逐渐割裂,而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文学名著却依然是许多导演热衷的对象.2012年9月,《白鹿原》的上映让电影市场对名著电影的关注再次推向,这部史上“最难拍”的电影既有不错的票房,也存在极大的争议.同时,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相关文学作品又成了许多电影编剧和导演跃跃欲试的改编对象,名著电影在电影市场所占份额历来不小.

二、分析:名著电影的受众心理

从表面来分析电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仅是一个连贯而丰富的动作表象,但行为背后实际上却是包含了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为何观影?以何种标准衡量电影?这通常与受众在观影前和观影中两个阶段的心理活动有关,即观影动机和观影期待.

(一)观影动机:选择观看名著电影的理由

不少名著电影在上映初期都会票房不错.如电影《听风者》,上映第一周,票房就过了15亿,它改编自获茅盾文学奖的麦家小说《暗算》;与原著同名的电影《白鹿原》的上映月余,票房为13亿,导演王全安凭此成功跨入“亿元导演俱乐部”,等等.票房高低取决于受众数量,分析受众选择名著电影的观影动机,主要有:

1.娱乐心理

电影观众选择观看电影的最主要常规动机是娱乐身心,他们通过看电影释放压力,调节身心.此种动机下,电影仅作为一种简单的娱乐方式而存在,电影观众他们以求放松的心理走进电影院,选择名著电影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2.明星效应

粉丝追随自己的偶像,成为电影观众选择电影的重要动因.比如电影《白鹿原》的导演王全安,作为中国内地第六代电影导演领军人物之一,自然拥有一部分铁杆“粉丝”,凡是贴上王氏标签的电影都会成为这一群体的选择.而老戏骨张丰毅、刘威、吴刚和新生代明星张雨绮、段奕宏、郭涛的加入,他们各自的大部分粉丝也都会发展成为电影《白鹿原》的受众.

3.宣泄动机

电影还可以帮助观众进行情感的有效宣泄.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术语中有“自我“一词,电影观众在观影时容易无意识地将“自我”转化成电影角色,因角色命运悲而悲,因角色命运喜而喜,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激发着观众的观影.名著电影在未上演之前,其中的主要内容会因为原著的影响力而被受众提前知晓,因此,受众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与自己情感需求吻合的电影,这是非名著改编电影难以做到的.

4.从众心理

从众效应又称“阿希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的影响与压力,因而在知觉、判断与行为上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名著本身的影响力和电影前期的宣传,使名著电影大多是“未映先火”,成为社会热点事件.为了保持与外界保持一致性、追求归属感,受众会走进影院去观看电影,这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我们采取这一行为方式,仅仅是因为这能使我们与我们所认同的人建立起令人满意的关系.因为我们对朋友本身吸引力或感染力的认同,“一人观片众人皆观”的局面也就容易形成.

5.经典认同

这一观影动机应是名著电影受众区别于其他类型电影受众的最大区别.与原著同名的电影上映,文学名著的影响力很容易将“读者”转换为“影迷”,会将他们对小说的认可移情到电影当中去.比如当张爱玲的代表作《倾城之恋》被同为女性的香港导演许鞍华搬上电影银幕时,为小说深深折服的读者定是蜂拥而至的.

(二)观影期待:影响名著电影口碑的要素

口碑,在辞海中被解释为“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电影口碑的获取与受众观影期待存在密切关联.在名著电影的受众群体中,因原著慕名前去观影的受众占了较大份额,他们在名著电影的接受中,所持观影期待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比对情节

将电影与原著情节比对着看,这是名著电影受众常有心理.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电影对原著会有不同程度的改编和删减.以电影《白鹿原》为例,原著有两族三代绵亘半个世纪的故事容量,改编后的电影则主要围绕白嘉轩、鹿子霖、田小蛾、黑娃、白孝文、鹿兆鹏等几个主要人物展开,将人物的命运处理得极为凝练,戏剧性也大为增强.但也因为这种删减,电影出现了时间跨度的缩小,电影中多数人物命运的不知所踪.而且诸如“晒枣”和“泡枣”的细节的交代不清,让没看过原著的受众只能靠猜谜,对原著有所了解的受众靠联想原著对照揭晓谜底,这些势必会影响到受众对电影的评价. 2.视听愉悦

电影受众皆具有七情六欲,其感望往往存在于无意识深处,渴望满足和释放.人的一旦满足,紧张的精神状态就得以改观,身体就会呈现和谐状态,在放松的状态下,人的感官可进入全面愉悦阶段,这就是人的精神心理的“愉悦原则”.在观影中,电影的视听效果最能直接满足和刺激受众身心.电影通过声音、图像来构成的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受众在观看电影时获得视听愉悦是原著无法比拟的.但原著对氛围的烘托、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塑造都是用文字来呈现的,是间接和无限的,每个受众在阅读时都可以再创造,也就是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电影将这一切具体化以后,剥夺了受众的再创作空间,这种可感的画面、形象、声音是否符合受众在阅读原著时所产生的期待,也将会影响到电影的口碑.

3.审美升华

作品主题的有深度有内涵,是文学和电影获得持久生命力的保证.为文学名著所打动的名著电影受众期待着,电影能将以生动的形式表现原著的深刻内涵,而不单是具体的人与事.电影创作过程中对影片内涵深度的把握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受众这种较高精神层面的需求能否满足.此外,在原著已经获得受众认可的前提下,名著电影能否用另一种更立体的艺术形式触及人丰富的精神世界,这是电影创作者应该加以考虑的.小说的灵活叙事和创作空间,往往让作品拥有宏大而多元的主题.而电影受到容量的限制,经常只能取其中的一条主线进行表达,导致其他主题的弱化或模糊.电影受众对作品内涵的丰盈与否的判断,也势必反映到电影口碑上.

三、基于受众心理分析基础上从文学“经典”到电影“经典”的探求(一)名著电影创作应处理好与原著的关系

受众将电影与原著对比,是名著电影必须面对的现实,容量的控制和情节的取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学者李欧梵认为“一流的电影改编自二流的小说”,这句话折射出电影的“有限性”,这种有限体现在时间、空间和表达方式上.所以,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应放在第一位考虑.[JP]

其实,应该区别对待不同文学作品.有些文学作品偏重思想性、哲理性,特别是那些不以多情节、内容见长的短篇小说,挖掘和探究其思想底蕴是在改编时着重思考的;而对于一些情节性、故事性较强的中、长篇作品,改编的策略主要是提炼、浓缩,注意渲染典型环境、提炼典型情节、刻画典型形象,抽取文学作品中典型的环境和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

(二)名著电影创作应优化画面和声音刺激

从实质上讲,名著电影是电影导演运用特定的视听语言对文学名著进行新的解释,所以,受众走进电影院,想获得的感官刺激就不是指向文字的,更是期待从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作为电影创作者让画面和音效拥有基本“叙事”的功能之外,应有更高的追求,以求满足受众的审美愉悦.如张艺谋导演在拍摄《活着》时,中国民间艺术皮影戏被引入,承担了视觉符号这一角色,这一艺术与电影叙事的结合则大大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和艺术感.张艺谋同时特别注重色彩美学的表现,在影片中对中国红的运用恰当好处,对受众形成极大的视觉冲击.《活着》成为名著电影中高口碑影片之一,与此不无关系.而电影《白鹿原》中振聋发聩的老腔、撕心裂肺的秦腔、凄楚婉转的碗碗腔,更是对电影整体气氛的烘托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名著电影创作应凸显人性情感需求

文学名著是精英文化,有特有的历史定位和人文关照.而电影是面向大众的,改编时要做到走下文学殿堂、突破精英、稀释深度,既要迎合大众文化审美情趣,又能兼顾和延承文学名著的精神和内涵,才能让文学名著从“阳春白雪”变成“雅俗共赏”,电影才可能成为大众的电影.基于此,电影在改编原著时,要瓦解名著在某个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集体意识,在其中加入创作主体通过故事所引发的个体个性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表现现实的人对生命及时的感悟.这种情感的定位可以超越阶级、时代、种族等,但却能直指人性本质,更能打动人心,引起受众共鸣.改编很是成功的香港电影《青蛇》,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同为作者和编剧的李碧华在小说和电影中对人性思想与的深层揭示,能引起强烈共鸣,受众“可以从她笔下人物的身上清晰感受到现代人的影子,体验到现代人的情感与生活”.

(四)名著电影创作应有效运用商业元素

注意名著电影中的商业元素,要求导演不以意识形态的宣扬为拍摄理念.不少国内导演在对文学名著影片改编时,为了符合意识形态宣扬,刻意地表现政治立场,特意强化名著的时代意义,导致影片有浓厚的说教意味和政治导向,这在名著电影创作中应是力求避免的.电影具有时代性,一些先进的拍摄手段和电脑特技等的引进不应被排斥,这些如能加强影迷的观影兴趣更是无可厚非.此外,名著电影中可增加明星阵容,这是保证一定票房基础.

四、结语

每部电影都承载了一个导演的追求和特性,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的成功与否,最终靠市场和受众检验.了解受众心理,在名著电影创作中做到创作主体的个性化演绎与受众需求的统一,实现“文学”与“电影”交相辉映,这是一个不断需要探讨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伟,吕宪栋.李碧华《青蛇》与电影的成功联姻[J].文学界:理论版,2010(03).

[2] 刘京林.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 E阿伦森.社会性动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李洪源(1980―),女,湖南沅江人,硕士,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现代文学研究.

类似论文

大学生消费心理视角企业营销策略

内容摘 要 :本文阐述了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内涵及企业制定基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营销策略的若干难点;从大学生消费行为。
更新日期:2024-5-4 浏览量:13385 点赞量:4604

心理电影的传播与受众心理健康的建构

[摘 要] 多数心理电影都会表现人物内心的焦虑、恐惧、爱情、欲求等,心理电影作为心理疾病的一种精神疗法越来越被心。
更新日期:2024-8-10 浏览量:107106 点赞量:23871

生命周期理财视角下的保险理财策略

摘 要 :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也日新月异,个人理财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们改变了对。
更新日期:2024-12-25 浏览量:157635 点赞量:33991

4P理视角下旅游产品营销策略探析

作者简介:霍雨佳(1987-),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与旅游规划 摘 要&。
更新日期:2024-11-25 浏览量:144923 点赞量:31283

财务视角中的“沃尔玛策略”

摘 要: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外零售巨头的涌入对本土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为国内零售企业树立了榜。
更新日期:2024-1-21 浏览量:20893 点赞量:5912

城市视角海南省绿色建筑规划策略

[摘 要]本文从城市创新的视角提出,海南省绿色建筑专业规划应遵循系统性、本土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原则,同时提出制度创。
更新日期:2024-11-24 浏览量:144834 点赞量:31277

接受美学视角再看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策略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欧美影片流入中国市场并受到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追捧与喜爱 诚然,一部优秀的影片之。
更新日期:2024-7-19 浏览量:96199 点赞量:2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