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看农民形象的变化

摘 要: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本主体.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五四时期,鲁迅着重刻画了农民的愚昧落后性,随后,关于农民革命的思想也证明了农民性的不可低估.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农民终于打破漫长的封建枷锁成为国家的主人,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农民命运随着政治几番起伏,显示出极其深刻的复杂性.究竟是时代决定了农民的命运,还是农民反映了时代的主题?这不仅是文学问题,更是当今社会人们对于“三农”问题的深刻思考.

关 键 词 :农民形象;当代文学;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

在中国四千多年文明社会历史进程中,农民阶级始终是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精神文明创作的基石.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农民地位日益凸显,他们不仅成为新中国的主人,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向.但自《诗经》以来,历朝历代的文人骚客们不约而同地对这个特殊的阶级采取了漠视的态度.这些中国的脊梁保持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态度沉默了千年,鲜少有他们可以发声的时候,直到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先驱

19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从鲁迅笔下开始.此后,一系列着重反应旧时代农民麻木不仁的作品陆续出现.此时代的农民形象带有鲜明的封建残留色彩,“愚昧”“落后”“盲目排外”是他们的代名词.

30年代之后,随着革命对农村的冲击,农民形象不再单一,表现出异常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他们一方面带着旧时代血淋淋的胎记,一方面又对新时代充满了向往.

194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他认为农民、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都是“我们接近的朋友”.①此后,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形象开始转向积极健康,并逐步与政治挂钩,致力于表现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文学也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当代文学没有革命文学的热闹与喧哗,但它就像一部经典的老电影,用它特有的黑白式的无声胶片向我们展示了时代特殊的风情.

二、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是当代文学的第一个阶段.它用一个简单的时间加名词概述了历史的厚重.我们无法还原曾经,但透过那些作品,我们还可以清晰的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那是一个政治凌驾于文学之上的时代,高昂的革命热情硬生生地劈开文学与政治的天然壁垒,将文学特有的浪漫与抒情扭曲为对政治的盲从.十七年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工农兵,为了文学形象与政治的融合,一种模式化的“文学量产”运动开始了,然而文学终归不是工厂流水线上的半成品,我们仍可以透过一些作品的细枝末节看到真实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农村合作社这一政策,而柳青等青年作家为了配合党政工作,创作了一系列以表现农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主题的文章,这也是当时大部分作家创作的趋势,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潮流.《创业史》这样的作品也就应运而生了.梁生宝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新人,这类人政治上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思想上紧跟社会主义步伐,婚姻上追求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是典型的为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新型农民形象.书中梁三老汉的角色极其重要,梁三老汉真实反映同一时期农民的普遍心理,他们自身充斥着矛盾性:一方面因为深受私有制观念的影响,难以接受社会生产方式即将发生的巨大改变;一方面又对这种新政策保持着绝对的关心.作者通过对这种矛盾的双重性格的描写,以及文中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为读者展现了一部农民思想的转变史.


这个时期的农民形象大多是梁生宝式积极向上的先进人物.即使也有一些描写农民落后性的作品,如《红旗谱》中的严志河的懦弱,但这也改变不了“先进农民”越来越主流的社会地位.

三、新时期文学

1978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面复兴,属于新时期文学的时代也到来了,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阶级观念对文学作品的束缚力逐渐减弱.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农民群体不再被动,他们开始自己“说话”.出身于农民的莫言就坚称“要弘扬农民意识中光荣的一面”②,他认为农民坚忍不拔的品性是中华民族人格的基础部分,他们厚实的肩膀撑起了整个华民族的脊梁.

无独有偶,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就是描写新时期新农民形象的典型作品.这个时期的农民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然而也已有了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勇气.陈奂生善良正直,平淡务实,对生活逆来顺受,一丁点希望便能让他高兴异常.他秉承着祖祖辈辈共有的信念:一亩田、一双手便能靠自己撑起一个家;他们坚信会给自己幸福的未来,这是一种朴素到无需语言的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文中有不少描写他“抠门”的场景,有人说这是小农意识的局限性,然而现在看来这不过是过惯了苦日子的老实人对忽如其来的“奢侈”的不适应.陈奂生一面渴望自己身上发生点“不寻常的事”,一方面又心疼好不容易赚来的五元钱,这种矛盾冲击出来的“可笑”在现在看来非但不可笑,反而发人深省,这要拥有何等坚韧的信念才能撑过那苦难的二十几年还满怀希望!连高晓声自己也说:“我对陈奂生们的感情,决不是什么同情,而是一种敬仰,一种感激.等正是他们在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积极性成了我的精神支柱”.

农民形象从诞生开始就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社会背景和作家立场的不断变化.从鲁迅笔下的落后、腐朽,到十七年文学的独当一面,再到新时期文学的真实多样,农民形象总是折射着时代的真实.透过他们,我们可以轻易窥见当代中国的发展史――国家在曲折中前进,文学也在蜿蜒中延伸.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对农民“国民性”的肯定:“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毋庸置疑,新时期文学中的农民形象比之十七年文学和期间有了明显的进步.他们更加真实饱满、鲜活生动.时代在变,政治在变,唯有这根植于中国人本质中的“农民性”一代代的延续了下来,不得不说,这是文学的幸运,也是社会的宽容.

注释:

①《选集》,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9页.

②莫言《我的“农民意识”观》,《文学评论家》1989年第二期.

类似论文

当代文学看农民形象的变化

摘 要:农民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本主体 对中国农民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 五四时期,鲁迅着重刻画了农民的愚昧落后性,。
更新日期:2024-4-27 浏览量:58136 点赞量:13369

美国文学中上帝形象的变化

内容提要 上帝一直是西方宗教信仰的中心和焦点,是人们进行膜拜和祈祷的神圣存在和终极买体 人神关系的探讨。
更新日期:2024-7-11 浏览量:93068 点赞量:20469

中国现当代文学农民形象流变轨迹

摘 要 :当进入新时期以后,相关研究人员运用现代的哲理观念、意识观念对农民群体进行审视,本文主要就中国。
更新日期:2024-8-12 浏览量:106602 点赞量:23550

传统话语与当代文学的商人形象建构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学者巴柔认为:“形象并不是,至少并非绝對是与当时的政治、历史及文化现实相吻合的,但它却和一。
更新日期:2024-1-12 浏览量:20696 点赞量:6151

书法与当代文学

近年来,一些有书底的作家在文学创作之余,拿起毛笔进行书法创作,一些有文学素养的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之余,写诗。
更新日期:2024-5-9 浏览量:10936 点赞量: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