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的多元化趋势

2008年美国全国图书奖的亮点,是汤亭亭摘获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章,这是美国华裔作家首次获此殊荣,也是继黑人作家格温德琳布鲁克斯和托妮莫里森之后,有色人种作家第三次受到青睐.全国图书基金会的授奖辞指出,“汤亭亭在作品中运用一系列文体和故事,创造了一种令人惊异的移民回忆录和移民小说的新写法,影响了两代美国作家.”授奖辞淡化汤亭亭的族裔身份和族裔文学的概念,强调她对美国移民文学的贡献,意在彰显美国文学及文化的日益多元化,也反映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美国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事实上,本届全国图书奖另一个相关的看点便是移民文学大放异彩:除了汤亭亭获得沉甸甸的“终身成就奖”,萨娜克拉西科夫和基思格森也入选“35岁以下五佳作家”;角逐小说奖的5部作品中,3部探讨移题,具有鲜明的跨国度、跨民族、跨文化色彩.全国图书基金会如此重视移民文学,足见“全球化的经历已然成为文学创作的丰富矿藏”,也与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美国学界近年来提倡“跨民族主义转向”不无关系.

除了褒奖汤亭亭和移民文学,另有诸多迹象表明,本届全国图书奖在推动美国文学及文化的多元化方面不遗余力.第一,种族议题引人注目.共有5本入围作品探讨美国的种族关系,包括彼得马西森的小说《暗乡》、阿列克桑达黑蒙的小说《拉扎勒斯计划》、萨尔瓦托西伯纳的小说《尽头》、劳里哈尔斯安德森的青少年文学作品《枷锁》和黑人作家安妮特戈登一里德的传记《蒙蒂塞洛的海明斯一家》.戈登一里德最终夺得非小说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黑人女性.第二,在性欲和性取向等议题上态度开明.本届的美国文学杰出服务奖章授予出版商巴尼罗塞特,因为他“向美国读者引介唐突无礼的阅读观念,让争议性的文学作品自证其价值”.授奖辞特意提到罗塞特为了出版未经删改的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和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曾不惜对簿公堂,甚至身陷囹圄.诗歌奖的得主马克多蒂是一个公开的同性恋者,同性之爱是其获奖诗集《火对火》的一个重要主题.第三,对作家、作品的挑选和评判在强调艺术价值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兼容并包.如奥根布劳姆所言,入围的20个作家中,新老面孔几乎平分秋色,既有7位曾经获过全国图书奖提名或得过该奖的作家,又有3位作家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还有3位作家的作品来自名不见经传的小出版社.在评判标准上,诗歌评委会看重“善”,譬如《火对火》中流露的“强烈深切的悲悯意识”;小说评委则强调“意图的纯粹”,《暗乡》之所以打动他们,不仅因为它“是一部关于美国崛起与衰落的史诗,充满诗意和迷思,让人无力招架”,还因为马西森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精神,尽管有不少舆论认为《暗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新作,从而质疑它的参评资格.

作为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盛行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一种“反叛”,“人道主义、道德主义以及伴随它们而来的现实主义”早就回归美国文坛,“911”事件和卡特琳娜风灾再次推波助澜,促使美国作家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现实的关注和对历史的反省,读者大众对非虚构作品和现实主义文学也产生了空前的兴趣和热情,这一点在本届全国图书奖评选中尤为突出.非小说类的参选作品多达540部,几乎是小说类和青少年作品类的总和,在评委会主席玛丽阿拉纳看来,非小说类“丰收”证明“美国人的精神生活健康而充满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入围的5部非小说作品无一不关注美国的暴力历史及与之相关的死亡问题,其中简迈尔的《黑暗的一面:反恐之战演变为反美国理想之战的内幕》和吉姆希勒的《最后的军礼:没有完结的生命》探讨的便是至今仍困扰美国的反恐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其他类别的入围作品中,上述已经提到的4部小说都关注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其中《拉扎勒斯计划》论及“911”事件和反恐战争,另有雷切尔库什纳的小说《来自古巴的直通电报》涉及古巴革命中美国扮演的角色,帕特里夏史密斯的诗集《刺眼的血》则把矛头指向卡特琳娜风灾.所有这些作品都流露出强烈的反战、反暴力、反、反阶级压迫等立场.

小说奖:赢得小说奖的是彼得马西森(PeterMatthiessen)的《暗乡》(ShadowCoun一打y).马西森出生于纽约,1950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此前已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曾为中情局工作两年,期间被派驻巴黎,1953年与其他一些在法国的美国知识分子创建纯文学杂志《巴黎评论》,回国后做过一段时间的职业渔民,1972年妻子去世后开始周游世界,对禅宗情有独钟,是佛教俗家弟子,197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自1954年出版长篇小说《种族摇滚》以来,马西森迄今共出版9部长篇小说和1部短篇小说集,其中《在上帝赐予的土地上游玩》讲述一群美国传教士在南美亚马逊森林与当地一个原始部落及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故事,曾获全国图书奖提名,并于1991年被拍成同名电影.马西森也是一位博物学家和环境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创作了21部与此相关的非小说作品,成书出版前大多连载于《纽约客》,其中《人类降生的树》记叙马西森探访南美洲原始森林的所见所闻,获得全国图书奖提名,《雪豹》既是一部对1973年尼泊尔之旅的回忆录,又是一部心灵的自传,第一次把马西森送上了全国图书奖的领奖台.今年马西森凭《暗乡》再度折桂,成为全国图书奖历史上不多的小说奖和非小说奖双料得主.


《暗乡》是一部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佛罗里达州西南部的大沼泽地为背景、以历史人物埃德加J.沃森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沃森来自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大户人家,青少年时期见证了内战后南部的重建,曾抱着发财梦去西部冒险,最终加入了开发佛州大沼泽地的人潮,成为一个成功的甘蔗农场主,也成了传闻中的连环杀手,受害者据说多达55人,其中有他的农场工人、寄居的无家可归者,甚至包括美国西部著名的“强盗女皇”贝尔斯塔尔,1910年,这位人人畏惧的“沃森”死于一群邻居的下,身中33弹.马西森对沃森的兴趣始于70年代末,本打算只写一部一般长度的小说,但刻画这位传奇人物对篇幅的要求大大超出了他的设想,最后的成稿《杀死沃森先生》竟然超过1500页.在兰登书屋的建议下,马西森又用了9年时间进行删减和结构调整,陆续出齐了“大沼泽地三部曲”(也称“沃森三部曲”).第一部保留了原有的书名,主要以杀害沃森的邻居们的口吻,讲述他们眼中的沃森;第二部《迷失者之河》的叙述者是沃森的儿子、历史学博士卢修斯,他一心想要找出父亲生平的 真相;第三部《骨连骨》则是沃森本人的回忆录,从儿时一直讲述到临死时分.只有第一部赢得了评论界和读者的好评.马西森又花了6年进行修改,将1300多页的三本书合成将近900页的一本书,重新命名为《暗乡》,2008年由兰登书屋麾下的现代图书馆出版.《暗乡》的结构及故事情节与三部曲基本对应,但马西森将故事时间缩短了40年,删掉了很多历史背景介绍,对部分人物进行了强化或弱化,突出了一些人物的叙述声音,甚至重写了几乎所有的句子.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个“深化”和“精炼”的过程.马西森30年的心血没有白费,评论界盛赞《暗乡》是一部“痛彻肺腑的讲述家族败落、种族关系恶化和环境破坏”的杰作,复线叙事和多重叙事声音的运用与严肃的主题相得益彰,可与福克纳和康拉德的代表作媲美.小说对沃森的刻画更是可圈可点,他不仅有冷血残忍的一面,也是一个颇具幽默感的普通人.在小说类评委的眼里,马西森笔下的沃森是“我们民族文学中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物,是我们民族历史的黑暗最深处天定命运赫然耸现的化身”.

诗歌奖:诗歌奖的桂冠被马克多蒂(MarkDoty)的《火对火》摘获.多蒂是休斯顿大学的文学创作教授,迄今已出版了《海龟,天鹅》、《光天化日下的伯利恒》、《我的亚历山德拉》、《亚特兰蒂斯》、《甜蜜的机器》等9部诗集和《天堂的海岸》、《北美黄鹂》、《有牡蛎和柠檬的安静生活》等4部非小说文集,得过国际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洛杉矶时报》书籍奖、怀廷奖、《读者文摘》莱拉华莱士奖等众多重要奖项,其中《我的亚历山德拉》广受好评,不仅入围1993年的全国图书奖终审名单,还赢得1994年的全国书评家协会奖,并使多蒂成为第一个荣获艾略特诗歌奖的美国诗人.作为一个公开的同性恋者,多蒂的私生活,尤其是他的伴侣1989年身患艾滋病、1994年去世一事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接受自己的性取向、艾滋病对同性恋群体的冲击等是他经常探讨的议题.但多蒂往往能够推己及人,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全人类,因而无论是谁读他的诗歌,都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共鸣.除了一些最新创作的诗,《火对火》还收录了多蒂之前出版的7部诗集的精华,既是诗人20年创作生涯的缩影,又能从中窥见诗人对人终有一死的处境、人世间短暂易逝的美、改造世界的能力、艺术形塑人类生活的能力等主题的思索演变轨迹.这些诗歌的语言时而坦率直白,时而文雅别致,匠心独具,对于这个世界存在的危机和可能性,诗人或歌颂或控诉或挑衅或赞许,忧伤与夸赞的情绪在诗歌或激越或轻柔的节奏中四散飘逸,渗入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激起同样强烈的悲悯与同情.无怪乎评委认为,这部回顾性的诗集显示多蒂这个“天资出众的青年诗人已经成长为一位大师”.

青少年文学奖:该奖由朱迪布伦德尔(JudyBlundell)的《见闻与谎言》(What,SawandHowILied)夺得.布伦德尔是一位非常多产但又“不够自信”的作家,之前曾以裘德沃森等笔名出版过100多本书,包括根据电影《星球大战》改编的系列小说、在《纽约时报》连载的多部畅销书以及备受少年读者喜爱的小说《预感》,《见闻与谎言》第一次署上了她的真名.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47年,15岁的埃薇和漂亮的母亲贝弗莉一起,跟随刚从二战欧洲战场归来的继父乔前往佛罗里达,在那里爱上了乔的战友、英俊的彼得科勒律治,但随后发生的一起划船事故和离奇死亡案件引起了警方的调查,埃薇被迫深入检视与彼得及父母的关系,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生活在谎言当中.她决心找出谎言背后的真相,但这意味着必须在父母和恋人之间做出抉择.那么她该选谁呢布伦德尔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留给了读者.《见闻与谎言》兼具黑与成长小说的特点.人物不为人知的过去、旅馆里的离奇死亡、操纵男人的蛇蝎等,都是黑的要素.在这一点上,布伦德尔深受黑的影响,但在制造悬疑和惊悚氛围的同时,她的首要目的是探讨青春期孩子的成长主题.埃薇恰如黑中的侦探,绞尽脑汁想弄明白大人们所作所为背后的复杂动机,在这个过程中,她经历了“从懵懂无知到横生、从充满偏见到公正客观”的变化,并“从混乱的家庭关系中获得了一种充满感伤但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智慧”.正是成长主题与黑形式的完美结合,使《见闻与谎言》赢得了各位评委的一致认可.

(石平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邮编:471003)

类似论文

装饰艺术设计多元化趋势

摘 要现在的装饰艺术也走向了新的天地 装饰不再是建筑的一部分,“装饰只是。
更新日期:2024-10-17 浏览量:130144 点赞量:27842

美国文学的文学价值

【摘 要】众所周知,美国是个大熔炉,孕育出来的美国文学自然也是多元素 尝试简单论述一下多元素美国文学所体现的。
更新日期:2024-11-15 浏览量:141626 点赞量:30002

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的特点

摘 要 迷惘的一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20年代初,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是迷惘。
更新日期:2024-5-26 浏览量:72203 点赞量:16789

走近当代美国文学

二OO四年,国内某出版社再版了赫尔曼沃克的《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将其作为“史诗。
更新日期:2024-10-6 浏览量:17026 点赞量:4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