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霍娃的装置艺术

伊琳娜纳霍娃是俄罗斯第三代观念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她所创立的“房间”题材装置是莫斯科装置艺术的重要类型.自1983年创作的《房间№1》开始,她创作了大量的装置作品,90年代定居美国后,其创作形式屡屡推陈出新,并往来于美国和俄罗斯之间举办展览,成为当今世界艺术舞台上十分活跃的艺术家.

一、对文化的眷恋

娜霍娃毕业于莫斯科印刷学院,其父亲是莫斯科大学的古典语文学教师,母亲在《儿童文学》出版社工作.良好的家庭氛围,严格的专业训练,使她不仅练就了娴熟的艺术技巧,而且熟谙古今中外的文化和艺术.在艺术探索过程中,她从各国文化艺术宝库中获得创作灵感,撷取艺术元素,体现出对世界文化的眷恋.娜霍娃认为,艺术是无法通过学校教育学成的,而应该“从自己的经验和研究中获得等”.因此,她本人时常研习前人的艺术作品,并“从艺术史中学到很多东西,一边看画,一边惊叹不已.”[1]

置身于广博的俄罗斯文化中,纳霍娃如鱼得水,从中吸取养分.在艺术形式上,她大胆借鉴了俄国前卫艺术的成就.这点在其早期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画面中的异形小人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超现实主义特征,这些如梦似幻般的人物(《星相家崇拜》,1974,《山与海》,1974),颇具夏加尔的韵味.而《天花板:四季》(1979)、《重组》(1976)、《字母表》(1981)则采用了抽象的色彩和形式,从中可看出抽象主义、构成主义和至上主义的影响.康定斯基“在画布上捕捉住所谓的‘色彩大合唱’”,[2]用抽象的几何形式构成玄学的表达,马列维奇把方形、十字形、圆形等几何图案作为至上主义作品的表现对象,“运用几何形与纯色来表现空间关系与运动感觉”,[3]这种种前卫艺术的特征均化为娜霍娃艺术创作的原动力.在她的上述作品中,一个画面被分割成若干相等的平面,每一个平面都是不同的符号组合,构成形式和空间的汇编,构图简洁、严谨,秩序井然,在几何对称形式中呈现稳固与均衡,富有与深度感.

20世纪80年代,西方艺术“呈现出一种多元、折中、融合的混杂的局面”,艺术家们“可以采用任何前人发明的手法,模仿古今任何一种风格.古典主义的、现代主义的、老的、新的、雅的、俗的、本国的、外国的,所有的艺术语言都可随意采撷,混在一起,为我所用”.[4]而80年代的苏联,改革之风渐盛,西方文艺思潮不可遏止地对苏联文学艺术产生影响.在文学界,比托夫、索科洛夫、索罗金、别列文等作家的作品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后现代性特征.在艺术界,观念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亦走出“地下”,成为后现代艺术的主力军.

其次,纳霍娃在创作中使用了拼贴艺术.使用现成品是俄罗斯观念主义艺术家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段,如卡巴科夫将日常生活用品直接用于自己的装置,作为艺术加工的材料.同他们相比,纳霍娃采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她使用的现成材料本身就同艺术有关,是大众文化的产物,如报刊杂志等印刷品.同时,这种方式又不同于后现代的波普艺术,她只把它们当作创作的材料.

二、永恒的思考

从形式上看,纳霍娃的作品,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的装置明显带有西方的和前卫的特征.但从本质上看,与其说她的作品是西方的,毋宁说是传统的俄罗斯式的.纳霍娃的作品在种种新颖的表现形式之后隐含着深层次的思考.

《Deposition》(2000)是一件互动装置,由绘画和雕塑两部分组成.四幅油画为倒挂的人体和动物标本各两幅,名为“耶稣下十字架”.这个现代版的受难耶稣有如当代艺术家的写照,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而雕塑是圣母玛利亚和12个充气的天使,描绘了圣经故事中圣母领报的情节.整件装置讲述了耶稣的降生与死亡.当观众走近时,天使开始飞向圣母,向她报告她即将产下圣婴的喜讯,最后,耶稣受难而死,死后被从十字架上放下.

《女王》(1997)是一件充气装置作品.当周围空无一人时,仪态优雅、权力无上的女王被一层丝绸所覆盖,呈现出神秘的色彩.而一旦观众走近,马达启动,丝绸顿时被气充满,突兀地变成一个象征雄性的硕大的避孕套.

《人工灌木,坐在岸边的女人和人工波浪》(2003)用人工制品营造出一片自然景观.观众走近时,每一丛花木发出各种声音,令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

三、营造艺术空间

纳霍娃对于艺术空间的探索源于沉闷压抑的苏联社会气氛.苏联时期,只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才能进入博物馆展出,而非主流的艺术创作被排除在主流艺术之外,只能以“地下”的形式传播.身处恶劣的环境,“地下”艺术家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他们渴望自由,崇尚自由,听从于内心自由的召唤.因为“自由带你进入陌生的世界,等在那里,我获得自己的发现,充满好奇,不受自己的约束.”[7]


1983年,纳霍娃将自己位于莫斯科小格鲁吉亚街28号寓所的一间16平米的房间腾空,经过一番艺术加工,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作品横空出世.这件被称为“房间里的绘画”的《房间№1》可视为纳霍娃的第一件装置作品,探索空间的作品.实际上,在纳霍娃的早期绘画作品中,对虚拟空间的探寻已初见端倪.对她而言,房间既是生活空间,也是艺术空间,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环境的空间.因而这种空间既是视觉上的,也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她把整体空间作为一个主题进行艺术探索.在1983到1987年间,她先后5次将这个房间腾空,塑造出别样的艺术空间.这种居室作品是早期空间绘画的主题延续,只是平面的空间构图变成了三维的立体空间存在.《房间№1》创作过程中,纳霍娃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剪贴了Elle过期杂志上的招贴画,改变了房间的空间结构和视觉效果,再现了苏联时期的艺术展馆.在这个拥挤的空间里,由于展品众多而场地有限,因此,整个房间布满了“理想的人物”.这些人物来自为苏联人所陌生的西方世界.他们从西方定格在期刊中,又从期刊走入苏联人的生活空间.他们只是象征性的客体,却是真实的存在.当观众进入房间后,同这些人物产生了对话.

在纳霍娃的创作中,艺术空间大大拓展了.她使用的充气装置解决了很多装置无法解决的保存和搬运问题.成为装置的又一种形式.充气装置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雕塑的认识,扩大了其内涵和外延.英国艺术家理查德迪肯曾宣称:“我并不雕,也不塑,我制造,确实这是传统手工艺的物体-雕塑制造,从切断、折弯、剪贴、螺丝钉固定到接缝,雕塑就这样产生.”[8]

艺术史是纳霍娃艺术创作的源泉,她不仅从中挖掘创作元素,还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艺术实践的探索:活着į 40;艺术家如何成为艺术史的一部分艺术家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本质是什么对纳霍娃而言,艺术创作重要的是使博物馆变为一个流动的空间,而不再是一个静止地展出画作的场所.

娜霍娃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学会跟作品“保持距离,用清醒的批判的眼光去看自己的作品.”[9]她的装置作品正是这种清醒的批判意识的产物.

类似论文

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人文反思

互动装置艺术是在近代装置艺术和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的一门全新学科 互动装置诞生至今,不过40年短。
更新日期:2024-12-7 浏览量:21987 点赞量:6238

互动装置艺术的建构方式

摘 要: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步涉足多个领域 本文通过阐述互动装置的含义,对虚拟现实与网络链接、远程交互。
更新日期:2024-6-28 浏览量:82430 点赞量:18174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摘 要:环境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和空间的概念,需要我们环境设计工作者去充实它,给它赋予灵魂和肉体,让环境更具人性化,更加适。
更新日期:2024-2-7 浏览量:8198 点赞量:2993

装置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很多艺术家离开工作室和画廊,走上街头,走进环境,用新的表现形式拓宽了他们的疆域,创造了新į。
更新日期:2024-9-6 浏览量:17773 点赞量:5263

纳比派的绘画艺术

摘 要:本文从介绍纳比派的概况入手,分析了纳比派在油画史上的重要意义,全面探讨了纳比派的绘画审美特点,肯定其。
更新日期:2024-3-27 浏览量:44342 点赞量:10115

装置艺术里的感官世界

装置艺术从60年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概念 简单来说,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
更新日期:2024-2-4 浏览量:7760 点赞量:2885

“装置艺术无边界”

“零”是什么? 在数轴上,“零”是原点,是正负数的分界,是有理数,是整数 如果从我国古代哲学来看,。
更新日期:2024-2-24 浏览量:32005 点赞量:7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