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民俗文化的继承保护与

摘 要:厦门民俗文化历来在闽南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几年,经历了迷失、觉醒、抢救和继承,厦门民俗文化正不断走向正轨,逐步进入大发展阶段.

关 键 词:厦门民俗文化;创新;时代感;继承;保护

一、厦门民俗文化的现状

民俗文化的形成是草根文化不断进展的过程,是在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处于原始混沌、似开非开的状态下萌发而生.这些包罗万象的草根文化很多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厦门民俗文化遗产都来源于草根文化,与农耕、海洋、通商口岸相联系,与闽台文化渊源相联系,以一种原始隐喻的方式赋予了神性的敬畏之感.如表现对自然亲和力和膜拜感的送王船习俗、厦金风狮爷信仰、闽台妈祖信仰、保生大帝信仰、池王爷信仰、崇拜白海豚为“妈祖鱼、镇港鱼”信仰、莲山大人信仰等等,这些老祖宗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维护和培育人们的生态意识,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健身、休闲、娱乐方式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那么厦金宋江阵、五祖拳、拍胸舞、车鼓弄、南音、答嘴鼓、莲花褒歌、高甲戏、歌仔戏、荷叶说唱、皮影戏、方言讲古、闽南童谣、中秋博饼、蜈蚣阁、闽南婚嫁习俗、厦港民习俗、拜天公习俗等厦门老百姓所喜爱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不但愉悦了身心,更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

近年来,随着各种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相互渗透,人们对“洋味”产生了过度的崇拜和向往,时尚刺激的摇滚、街舞,通俗流行歌曲等,逐渐占领了人们的精神领域,成为年轻人的娱乐主流.

尽管民间、学术界或政府方面均做出了一系列拯救措施,倾注很大关注和热情,但许多民俗艺术仍日渐式微,有的到了频临“灭种”的境地,像北管、十番、大广弦、嗦连、八音阵、答嘴鼓、顺口溜、闽南语讲古、荷叶说唱、锦歌、彩扎等等,基本都是靠老艺人勉强支撑,愿意参加传承的年青人并不多.正如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田青所说“在中国,每个一分钟都可能有一位老艺人,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有一幢老房子被拆掉”.厦门民俗文化尽管“家底”丰厚,却仍处在夹缝中苦苦挣扎.

二、厦门民俗文化要在继承与保护上下功夫

民俗文化,是一种朴实的美、粗犷的美并带有若干杂质的美.民俗文化要复兴、健康有序发展,除了依靠持有者努力保护外,还应抓好五个方面:

(一)发挥政府宣传部门主导作用,积极调动各方力量尤其是民间力量参与进来,依托优秀民间文化遗产,借助丰富民俗文化品牌,挖掘、整理、恢复优秀传统项目,营造浓厚的重视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把保护传承工作的历史重任向娃娃延伸,利用教育部门导向作用,从娃娃抓起.厦门市同安区积极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在中小学校授牌建立民俗基地,如华兴学校民间武术宋江阵演示基地、华兴学校民间技艺舞龙培训演示基地、西柯丙州青少年南音培训演示基地、尚音艺校闽南童谣培训演示基地及东山中学闽南语合唱培训演示基地等,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得到了美的熏陶,拉近了与民俗文化的距离,传统艺术在青少年中得到传承,获得新生力量.

(三)建立厦门民俗文化主题大公园,建造历史名人雕塑群,展现古代行政区域的风土民情,让更多的人了解厦门历史,了解厦门民俗文化.

(四)着眼提升旅游品牌,打造“非遗”文化产品.面对厦门旅游热的到来,厦门完全有条件开发、培植、发展本土特有的“非遗”项目,并转化为系列的文化产品推向市场.比如南音和褒歌这样的“非遗”项目,可以借鉴丽江纳西古乐模式加以保护、弘扬和利用,成为开辟旅游者厦门之行必选项目,形成具有规模的文化产业.通过构建民俗文化旅游演出平台,让每个参与“非遗”的活动者,既是“非遗”项目的持有者、保护者,更是经济效益的受益者.

(五)搭建厦门民俗文化交流平台,积极与台湾、海外闽南人聚居的华侨群体合作,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如闽南语答嘴鼓,除了保护闽南语词汇、闽南谚语、歇后语,也是维系闽台同胞、海外侨胞乡音乡情的纽带.在海峡两岸同胞民俗活动交流频繁的今天,共同抢救、共同保护、共同发展、共同利用,以扩大两岸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打造合作平台,为促进两岸传承文化遗产,推动文化繁荣,为促进两岸和平做贡献.

三、厦门民俗文化要在赋予时代性上下功夫


艺术的魅力是赏心悦目,陶冶心灵,振奋精神,鼓舞斗志.民俗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无论思想性还是表现形式,都有着当时的时代印记,只有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代特色相结合,做到既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既保持民族风格,又注入时代元素,最大限度满足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达到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统一结合,厦门民俗文化才能获得生存与不断发展.可以在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把当代“厦门精神”融入厦门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只有体现时代特点、展现时代印记才能强壮生命力.“厦门精神”是厦门人民在开拓进取、艰苦奋斗中创造出的财富,厦门民俗文化要围绕“嘉庚精神”、“海堤精神”、“英雄三岛精神”、“拒腐蚀、永不沾”的鼓浪屿“‘好八连’精神”、“以诚为本、顾客致上”的“厦航服务精神”和“穷则思变、富而思进”的“马塘精神”等精神财富努力挖掘、整理,不断创作出具有引领和催奋作用、体现厦门人民精神境界和精神风貌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要运用现代表现方法展现厦门民俗文化.近年来,厦门在保留传统技艺表演的同时,结合时代题材、内容和表演,推陈出新了很多作品,比如:《出画堂》、《厦门金门门对门》,它们在原有基础上运用大量的现代创作手法、灯光、舞美、道具综合运用,使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心灵,更富有时代朝气,备受观众的喜爱.

四、厦门民俗文化要在创新上下功夫

民俗文化是一种朴实的美,粗犷的美并带有若干杂质的美.要使这一美得到升华,必须在挖掘、整理和承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超越,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艺术魅力.比如:闽南男子汉舞蹈《拍胸舞》,通过音乐、动作等方面的创新编排后,走出本土迈向国际舞台,这群男子汉不但在精神和经济效益获得双丰收,而且把这一“非遗”项目的利用价值拔到最高;广场民俗活动《厦金宋江阵》,近年来在厦门与金门的交流中互补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的不断改良、丰富,以更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形式,拉近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距离,成为群众喜闻乐道的表演活动之一;“歌仔戏”原来只有小旦、小生、小丑,通过积极吸收其他戏种的元素,有了生旦净末丑后,不但剧情更加丰富,艺术层次也随之提高;“高甲戏”在吸收其他戏种表演形式后,把纯武戏发展成文武相结合的“合兴戏”,保留独特活泼风趣、舞蹈性较强的儡丑表演艺术;最值得提到的是获得了最高奖项“文华奖”的厦门大型南乐舞《长恨歌》,正是厦门民俗文化创新成功的典范.

随着对本土文化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入,保护民俗文化艺术的呼声越来越高,倡导民俗文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厦门市的答嘴鼓,漆线雕、歌仔戏、南音、高甲戏成了首批的&# 8220;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建立“土地开发,文保先行”制度,地域性的民俗文化艺术成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平台上的“主角”;更可喜的是国家确认每年六月份的第二个周六为“文化遗产保护日”.这对民俗文化的复苏,对于唤起全民保护意识以及推动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将有着长远的重大意义.

(作者简介:彭燕燕(1980.11-),女,福建厦门人,文化馆助理馆员,本科,厦门市同安区文化馆,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类似论文

中国畲族民俗文化法律保护

摘 要 :宁德畲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是调查、研究和借鉴畲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 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
更新日期:2024-2-13 浏览量:31822 点赞量:8022

民俗文化翻译述评

【摘 要 】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对于翻译理论的研究较多,但是对于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较少 有的学者。
更新日期:2024-6-22 浏览量:80548 点赞量:17458

考古学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

内容摘 要:考古学属于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它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十分明显 本文从考古学对文化遗产的发现发掘作。
更新日期:2024-1-5 浏览量:7639 点赞量:3162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摘 要 我国是传统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的国家 如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秦皇岛青龙县奚族传统。
更新日期:2024-6-3 浏览量:13612 点赞量:4395

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 1 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或更为宽泛的“农业遗产”的概。
更新日期:2024-1-5 浏览量:6334 点赞量:2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