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学与东方文化其关系

内容摘 要本文讨论三个问题:什么是精神心理学,什么是东方文化,精神心理学与东方文化的关系.强调我国心理学界要自觉地突破西方文化的局限性,摆脱对超个人心理学的依赖,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支持下,构建科学的精神心理学.

关 键 词精神精神心理学超个人心理超个人心理学东方文化

作者燕国材,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上海:200234)

上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兴起了一个新的心理学派,即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psychology),且其代表人物都认为要向东方文化学习.美籍华人心理学家李绍昆先生主张把它改译为精神心理学,并在美国创办了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台湾心理学界也倡导以精神心理学之名来取代超个人心理学.这是值得肯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应当自觉地突破西方文化的局限性,摆脱对超个人心理学的依赖,使精神心理学走上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为此,本文打算讨论三个问题,即什么是精神心理学?什么是东方文化?精神心理学与东方文化的关系何在?前两个问题的讨论是为后一个问题服务的,只要前两个问题讲清楚了,后一个问题便会顺理成章得到合理解决.

论精神心理学

一、什么是精神

为了说明精神心理学这个问题,先谈谈什么是“精神”是完全必要的.精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它也是许多科学如哲学、学、教育学、心理学与宗教学等所研究的对象.各门科学对精神都有自己的看法,可谓见仁见智,令人莫衷一是.现仅拟从心理学角度来加以讨论.而为了说明什么是精神,则必须谈谈精神与其它几个概念的关系.

1.精神与精气神.在中国古代,“精神”一词,由“精气神”这个词组分合衍化而来,即此三个词可分别组成为精气、神气、精神或神精.综合中国古代思想家之所述,对于精神的内涵,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1)精神的产生或来源,可以表述为:气―精―神―精神.(2)气与精是产生精神的物质基础,而精神则是气与精活动的结果.(3)精神的与形体相对应.气有粗气与精气两种:粗气即粗糙之气,又叫形气,来自地,形成魄,构成形体,属阴;精气即精微之气,又叫神气,来自天,形成魂,构成精神,属阳.(4)精神由形体产生,反转来又可以支配、主宰形体.(5)精神与形体合并则生,分离则死.(6)精神为阳,来自天,上升于天谓之神,神者升也;形体为阴,来自地,下归于地谓之鬼,鬼者归也.可见鬼神并不神秘.(7)精神为人与物所共有,可以说是广义的;狭义的精神为人所独有,它与知觉(不同于今之知觉)、心理密切联系,但它却又高于知觉、心理,是高层次的东西.

2.精神与意识.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看,精神是由无意识与意识组成的.如精神分析学派就持这一观点.也即它虽然是把无意识作为研究的唯一对象,但它并未否定意识的存在,而是将精神区分为三个层次,即潜意识、前意识(此二者属于无意识)与意识.不少“哲学词典”给精神所作的定义或界说是:指人类的一切精神现象,既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人的心理的无意识的方面.《辞海》也持与之基本相同的看法.据此,笔者认为,精神是无意识与意识活动的集中体现,而意识(无意识)又从属于心理,是无意心理与有意心理的综合.这样看来,它们三者的关系是:心理――意识(无意识)――精神,即在整个精神或心理系统中,心理是第一层次(基础层),意识是第二层次(中间或层),精神是第三层次(最高或调节层);而这三个层次既是依次发展,又是交互作用的.

3.精神与心灵.英文的“mind”一词,既可译为心理,也可译作心灵.但我国学者在译介当代超个人心理学时,则喜欢用“心灵”一词,并把它纳入到所谓的“超个人心理”范畴之中.其实在汉语中,“心灵”一词由于对“灵”字的理解不同,可以有褒贬二义的.从前者看,有灵活、灵巧、灵敏、活灵活现、心灵手巧等,据此,“心灵”便是褒义的;从后者看,有灵验、灵气、灵怪、灵魂、灵学、精灵、神灵等,据此,“心灵”便是贬义的.在我国近现代心理学发展史上,就曾用“心灵学”来对译“Psychoiogy”,这显然是取其正面之义而为;也有人曾用其负面之义来宣扬心灵的神秘性、宣扬扶占灵验与人死有鬼等迷信,从而还引发起一场心灵大战(1918).历史的经验是值得记取的.这就是说,无论就“心灵”的褒义或贬义看,精神同心灵都不是一回事.

4.精神与灵性.英文“spirituality”一词,我国学者在介绍超个人心理学时,喜欢用“灵性”一词来予以对译.但在笔者看来,汉语中的“灵性”一词,它不是什么精神,而属于认知范畴,是认知系列中的一环,即感性(感觉水平)―知性(知觉水平)―理性(思维水平)―悟性(直觉水平)―灵性(灵感水平).

5.精神与灵魂.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由于人们对自己的生理活动与精神现象不理解,于是便臆想出有一种虚无缥缈的灵魂,并认为灵魂与肉体结合,就会使人进行种种活动(身体的和精神的);但它也可以与肉体分离而永恒存在.科学认为,灵魂是不存在的,精神决不是什么灵魂.

6.精神与“超个人心理”.“超个人心理”是西方当代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其意何在?它重在一个“超”字,即超越性.“超”什么?不仅仅是“超个人”,还可以说出一大串,如超肉体,超自我,超物质,超时空,超经验,超观念,超理性,超逻辑,超现实,超意识,等等.而所谓“超个人心理”,就是超越这各个方面种种心理现象的总称,它是不能实证的,也不必予以实证.我们认为,不能把精神与难以捉摸的“超个人心理”混为一谈.

二、什么是精神心理学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正反方面来加以辨析:

一曰精神心理学不是研究意识的科学.精神是意识与无意识协调活动的集中体现,是以意识(包括无意识)为基础形成的.因此,精神心理学不直接研究意识,而意识乃是意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二曰精神心理学不是研究心灵的科学.如果从心灵的褒义看,它就是心理,那它就应当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如果从其贬义看,则它乃是心灵学研究的对象,而与科学的精神心理学没有什么关系.

三曰精神心理学不是研究灵性的科学.灵性既然代表灵感水平,属于认知范畴,那它就应当由灵感学来研究,而不能成为精神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四曰精神心理学不是研究灵魂的科学.尽管人们有时还从正面来使用灵魂一词,如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科学认为,虚无缥缈的灵魂是不存在的.可见它只能由宗教学去研究,而科学的精神心理学是不会研究灵魂的.

五曰精神心理学也不是研究“超个人心理”的科学.既然精神与超个人心理不是一回事,那么,超个人心理就应当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不能由精神心理学去研究.

六曰精神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之最高层次――精神――的科学.既然精神由心理――意识发展而来,是心理系统中的最高层次,也同心理与意识一样是一种实体,所以就应当由精神心理学去研究.当然,由于心理与意识是精神的基础,所以精神心理学在研究精神的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心理与意识的问题、要借助于一般心理学与意识心理学.

论东方文化

一、什么是东方文化

“文化”的概念也十分复杂.但一般的共识是,在承认物质派生精神的前提下,就应当肯定世界是由物质与精神两个实体构成的.正因为这样,为了建设美好的世界,就要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而在一定的意义上,文明与文化是相通的,因此也就有物质性文化与精神性文化.《辞海》云:所谓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至于东方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在东方世界产& #29983;、发展和形成的文化而言.它有广狭二义:就广义看,包括自古迄今东方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所拥有的物质性文化与精神文化;从狭义说,在世界范围内,曾出现四大古文明发祥地,即古希腊文明、古阿拉伯(包括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与古中国文明.前一者为西方文化,与此相应,后三者为东方文化.所谓东化文化即指此三者而言.

二、东方文化的分类

首先,一般地说,东方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世俗文化,一是宗教文化.这两种文化是相对独立的,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现以中国古代的道家与道教为例来加以说明:道家属于世俗文化,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代表人物是春秋时的老子与战国时的庄子.这个学派历代有一系列的著作来宣传自己的理论观点与人生态度.如《老子》《庄子》《文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关尹子》等.道教属于宗教文化,它创始于东汉时期,其代表人物是张陵.这个宗教派别也有一系列的著作来宣扬自己的宗教理论与人生态度.如《抱朴子》《太平经》《周易参同契》《黄庭经》等.这样看来,二者的区别本来是很清楚的,但由于道教拉虎皮作大旗,奉《道德经》为经典、老子为始祖,并在自己的宗教理论与实践中借用了老庄的不少东西,以致国内外就有一些学者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二者混为一谈.其实,道家与道教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可用来说明两种文化的区别.

其次,在东方世俗文化中,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进取”的文化,中国的儒家文化、墨家文化与法家文化即是.如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兼爱非攻、法术势等便可说明这一点;一种是“消极退守”的文化,中国的道家文化便是,如宣扬明哲保身、知足长乐、清静无为、以柔克刚等即可表明这一点.

再次,无论世俗文化还是宗教文化,都蕴涵着理想神圣的成分,也可以把它称之为理想神圣的文化.如两种文化的代表人物或精英分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天下为公、大公无私、完美人性、理想人格、爱满天下、自由意志、为所欲为、特立独行、终极认识、高峰体验、成圣成贤、成为至人、成佛成仙等,都具有理想神圣的性质.

最后,无论世俗文化还是宗教文化,都包容有虚幻神秘的成分,也可以把它称之为虚幻神秘的文化.但比较而言,宗教文化的虚幻神秘成分要多一些.应当指出,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中,都存在着不少虚幻神秘的东西,有待于人们去探讨、去揭示.如果有的虚幻神秘之物一旦被揭示了出来,那么它就会转化为现实之物.当然,也有些虚幻神秘之物是无法被证实的,如天国、地狱、六道轮回、神鬼存在等.可见,所谓虚幻神秘并非完全是贬义的.

由上看来,东方文化大致可分为四种,即理想神圣文化、积极进取文化、消极退守文化与虚幻神秘文化.这四种文化与人的精神是密切攸关的.

三、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区别

前面曾以我国古代的道家与道教为例,略微论及这个问题,现再进一步在较大范围内作些概括:(1)世俗文化认为世界是真实的存在,用“以物观物”或“以心观物”的观点与方法就可以认识世界的真面目;宗教文化则认为,世界存在于虚幻之中,只有用虚幻的观点与方法才能认识这神秘的世界.(2)从上一点出发,世俗文化研究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入世的;宗教文化则探讨虚幻世界的问题,是出世的.(3)世俗文化是为了解决人们今生今世的问题;宗教文化则是为了解决人类来生来世的问题.(4)世俗文化对迷信采取批判的态度,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宗教文化则对迷信采取肯定的态度,甚至予以兼收并蓄.(5)世俗文化不宣扬什么人格神的存在,而宗教文化则宣扬对人格神的信仰与崇拜.(6)世俗文化强调人与神的相互对立,而宗教文化则主张人与神的直接交往.(7)世俗文化不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而宗教文化则特别重视超自然的巨大力量.(8)在对待肉体生存与精神满足的态度上,世俗文化要求生存得好,至少要活得下去,精神上也要获得一定的现实满足;宗教文化则要求人们受到压抑的这种种,在宗教领域中得到“升华”、“宣泄”或虚假的满足.(9)在对待苦难的态度上,世俗文化主张创造条件、改变现状,或者是不予计较,知足长乐;宗教文化则主张忘掉现世痛苦,幻想来世幸福.(10)在对待生死的态度上,世俗文化认为,有生必有死,生死有命,不必忧虑,或生不足乐,死不足哀,听其自然,可以“齐生死”;宗教文化则认为,生不可恋,死不可怕,只要修炼得法,即可以成佛或成仙,至少也能够争取到一次好的轮回.(11)在鼓励人们为(行)善方面,世俗文化倡导“自律”,并用礼法制度来加以调控;宗教文化则重视“他律”,如用“因果报应”或神鬼力量来予以监督.(12)世俗文化服从皇权,而宗教文化则服从神权.

论精神心理学与东方文化的关系

一、为什么要学习东方文化

前面早已指出,精神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主张向东方文化学习.为什么?笔者认为,这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为了突破心理学的西方文化的局限性.众所周知,现代西方心理学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并在其架构下开展研究的.但其许多心理学家都逐步地认识到,单靠西方文化来研究人的心理有很大的局限性,即它不能突破个人、自我、现实、经验、理性等的限制,而径直去探讨人的超越性,即精神性.也就是说,只有借助于东方文化,批判自我心理学、自我中心文化、高估自我价值的自恋性文化,才能使心理学真正地由外部空间的开拓转向内部空间的探索,从而全面揭示人性、潜能、创造、价值、自由、精神等的秘密.

二是为了突显东方文化对心理学的有用性.东方文化善于处理物我、人我、己我与神我的关系.以中国文化为例,就主要倾向说,道家注意调节人与自然即物我的关系,儒家重视处理人与社会即人我的关系,禅宗关注人与自身即己我的关系,道教则考虑人与神鬼即神我的关系.由于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是把人放在大宇宙中来探讨人及其精神问题的,所以就可能使人由小我变大我、由假我变真我、由有限性变超越性.一句话,东方文化对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心理学的发展是非常有用的,只有把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心理学的发展.

应当看到,长时期来除少数几位大家外,西方近现代思想家、哲学家与心理学家对东方文化几乎都是抱鄙视态度的,认为它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有不可思议的神秘性.以心理学为例,只是从个人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起,以及人本主义特别是超个人心理学兴起之后,才逐步对东方文化重视起来.但在我们看来,就其主要倾向说,他们所重视的,却不是整体的四种东方文化,而是偏重于东方文化中的虚幻神秘成分.

二、四种东方文化与四种精神状态

前面说过,实际上存在着四种东方文化,即理想神圣的文化、积极进取的文化、消极退守的文化与虚幻神秘的文化.这四种东方文化与四种精神状态具有对应的关系.就是说,理想神圣文化要求人们具备追求理 想神圣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文化――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消极退守文化――消极退守的精神状态,虚幻神秘文化――虚幻神秘的精神状态.应当看到,四种精神状态实际上是两种状态,即;常态――四种精神状态中的2与3两种属之,它为大多数的一般人所具有;超常态――四种精神状态中的1与4两种属之,它为少数特殊人物所具有,如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宗教家等.

上述四种精神状态又与精神的四个层面相联系.四个层面是,生理层面,表明精神对身体活动的依存,所谓“超肉体”的精神是不存在的.心理层面,表明精神对心理的依存,所谓“超心理”的精神是不存在的.意识层面,表明精神对意识(包括无意识)的依存,所谓“超意识”的精神是不存在的.社会层面,表明精神对社会现实的依存性,所谓“超现实”的精神是不存在的.从精神的生理层面看,要求锻炼体魄,保持与促进身体健康;从其心理层面看,要求修养心性,保持与促进心理健康;从其意识层面看,要求善于调控意识与无意识的相同活动,保持与促进意识健康.从其社会层面看,要求不断提升社会适应性,保持与促进社会健康.

三、向东方文化学习些什么

那么,精神心理学从东方文化中应当吸收哪些有用的东西呢?我们以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多吸收世俗文化的营养,少吸收宗教文化的东西.具体地说,有这么几个方面:(1)吸收东方文化中的理想神圣、积极进取、消极退守等三种主要成分,排斥其虚幻神秘成分.(2)吸收东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理想,并把它同科学主义结合起来,以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3)吸收东方文化中的某些科学观点与实际经验.(4)吸收东方文化中“人为贵”的思想,把人当人来研究,即不可把人当动物或机器对待,更不要把人当“神”来研究,如研究人如何成佛、成仙?(5)吸收东方文化中干预人的精神生活的观点与原则,使人们今生今世就能心身健康、精神丰富、生活愉快,不要把这种种应有的现实享受,寄托于人的来生来世.(6)吸收东方文化中的有关思想和方法,帮助人们善于处理物我、人我、己我的关系,不必谈什么神我关系.(7)吸收东方文化中加强自我修养的思想与方法,以提高心性和道德水平;宗教文化中修行的某些思想与方法也可适当地吸收.(5)吸收中国气功、禅功、印度瑜伽功等具体的健身术和修炼方法,但要注意清除其中所含有的某些神秘思想.(9)吸收东方文化时,要注意抛弃灵魂、神鬼、天堂、地狱、轮回、前生、来世等神秘观念,以及它们可能给心理学带来的不好影响.


四、学习东方文化,构建精神心理学

如上所述,学习东方文化的目的,在于突破西方文化的局限性,吸收其有用的东西,来构建精神心理学.然则,应当构建什么样的精神心理学呢?其回答是:学习东方文化中的理想神圣成分,构建追求理想神圣的精神心理学;学习东方文化中的积极进取成分,构建积极的精神心理学;学习东方文化中的消极退守成分,构建消极的精神心理学;幸勿学习东方文化中的虚幻神秘成分,不要构建神秘的精神心理学.

综上所述,我们是否要构建三种精神心理学呢?这答案只能是否定的.其实,我们只是主张在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关照下,构建一种精神心理学;但其内容必须包含四大部分,即对理想神圣精神的追求,对积极进取精神的培养,对消极退守精神的保持,对有精神问题或精神疾病者提供有关心理咨询和精神治疗的知识与方法.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即除了要满足一定的物质需求外,还要有一定的甚至很高的精神追求.这就需要有精神心理学的大力支持.因为只有科学的精神心理学,才能真正有效地干预人的精神生活,保持与提升人的精神追求水平.就是说,在超常态精神的激励下,追求理想神圣的目标,最终实现物我、人我、己我的统一.在常态精神的推动下,进可以取,努力奔向既定的现实目标,保证取得个人的事业成功;退可以守,尽量调控过多过滥的,竭力保持个体身心的健康.这几项显然是精神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或任务;相比之下,心理咨询和精神治疗的内容或任务则是次要的.这也就是我们为精神心理学所构想的一个基本框架.

编辑秦维宪

类似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文学承载着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所富含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载体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以及社会、。
更新日期:2024-1-4 浏览量:7925 点赞量:3359

企业家精神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合

摘 要: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必然会带来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融合从根本。
更新日期:2024-7-14 浏览量:94242 点赞量:20971

航天期刊与航天文化的关系

摘 要:航天期刊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航天期刊与航天文化。
更新日期:2024-11-10 浏览量:141770 点赞量:30282

建安文学与燕赵文化的关系

摘 要:建安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因其风格慷慨悲壮、清俊刚健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慷慨”。
更新日期:2024-12-21 浏览量:155446 点赞量:33068

音乐的愉悦功能与养生文化的关系

摘 要:耳边传来悠扬的音乐声,手中品着一杯香茗,与三两知己畅谈人生着实是人生一大享受 但是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愉悦性的认。
更新日期:2024-3-3 浏览量:10479 点赞量:3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