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异质之比较

中国文学可以以1917年为界分成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大的时期,我同意这个说法.作为文学史分期,近代文学概念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时间太短;二是作品太少.那么近代文学应该属于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这就要看近代文学的性质是与古代文学还是与现代文学同质.

从文学观看,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观以儒家的“事君、事父”为正宗,后来提出“文以载道”说,这里的“道”就是儒家的道德观念.“文以载道”的文学观以“道”为目的,以“文”为手段,否定文学的独立性、主体性,将文学视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文章成为“代圣贤立言”的工具与手段,作家自我意识被抹杀和消解.

近代文学观由于受现实需求和西方外来思潮的影响,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新质,开始出现多样化的文学观.有夏曾佑、严复提倡的“人性论”文学观,认为文学之所以有感染力,因为它能表达人类“公性情”.梁启超的“新小说”观,重视小说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认为小说可以反映现实,表达政治主张,是思想启蒙的利器.还有徐念慈、黄人为代表的唯美文学观,认为“小说为美的一种”,重视文学的审美特质与艺术性.以及王国维的悲观主义文学观,认为文学的作用是使人摆脱人生痛苦,进入无功利的审美境界.

从近代文学观可以看出西方文学观念开始渗入,旧的文学观念有被多样化文学观念取代的趋势.但是,与现代文学理论相比,它又缺少现代美学意识与理论系统,还没有与古代文学观产生断裂,出现质的飞跃,只是处于量的积累过程.在接受西方文化成果方面,是一种简单移植,甚至出现以传统观念去解读西方文化思想的“误读”现象.


近代思想家魏源在《默觚上学篇》中说,“文之用,源于道德而委于政事”,“文之外无道,文之外无治也”,以及梁启超大力倡导“新小说”,提出“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口号,他们的目的都是为封建政治体制服务,巩固儒家道德体系,没有宣布与传统文化的彻底断裂.所以他们的文学观与传统的“文以载道”的儒家文学观一脉相承.虽然出现了一些主张文学独立性、审美性的新声,但这种声音十分微弱,反响很小,没有占据主流地位.

到了“五四”时,文学观念开始与传统文学观念彻底断裂.新的“人的文学”观出现,由“代圣贤立言”到代自己立言,人的主体意识极大觉醒.“从前的人,是为君而存在,为道而存在,为父母而存在,现在的人才晓得为自我而存在了.”(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新文学运动在内容上要求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和儒家道德,建立“新道德”和“新文学”.“五四”作家还把个性解放与整个社会与民族的解放联系起来,确立了“个性解放”和“社会改造”两大主题.这是与传统文学观截然不同的充满个体意识和和斗争精神的现代文学观.

“五四”作家还有意识地把现代文学纳入世界文学轨道,力辟“外中国于世界思想潮流”的倾向,具有开放的世界眼光,从世界文明的高度重新审视和批判中国文化与文学,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也就是说,如果说“五四”文学革命时的文学观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那么近代文学还没有获得这种现代性.当然,我们说“五四”文学观已经具有某种程度的现代性,并不是说文学的现代化已经在中国实现,恰恰相反,文学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还很漫长.

从文学形态方面来说,无论是从语言的革命、文体的解放、新的文学样式的出现还是从文学技巧的运用来看,近代文学还属于古代文学形态,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晚清虽然开始出现白话的提倡,如1898年裘廷梁作《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梁启超在《新小说》第1卷《小说丛话》中说:“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但这种倡导对文学本身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到了“五四”文学革命后,白话文才全面取代文言文的地位,成为日常生活、文学创作的语言,结束了封建时代长期语、文分离的现象.白话的实质是为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产生的情感和思想提供相适宜的语言形式和媒介,随着白话文的成熟和使用,以文言文为载体的古典文学就被以白话文为载体的现代文学所代替.

近代也出现诗新主张,如谭嗣同、夏曾佑提出“诗界革命”口号,梁启超倡导“新文体”、“小说界革命”,虽然有了一些理论倡导,但在文学创作实践方面,近代却没有出现与古代文学形态彻底断裂的划时代之作.长篇小说采用的仍是古典章回小说形式,属于传统情节小说,人物形象模糊,重视对外部社会生活现象的表现,追求故事性和情节性,不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诗歌方面仍以古典格律诗为形态,如“宋诗派”的“同光体”,“汉魏六朝诗派”,“中晚唐诗派”等.即使是提倡“我手写我口”的黄遵宪的“新体诗”,也是以“旧风格”为载体而包含“新境界”.散文方面则以桐城派古文为正统.

而“五四”文学革命时,语言的解放带来了文体的大解放.胡适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要求诗歌“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打破格律对人思想的束缚,“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胡适《谈新诗》,《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建设集》)自由体新诗逐渐取代格律诗,成为现代人抒情言志的手段.以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4期开辟的《随感录》专栏为标志,一种短小精悍、活泼而能及时反映社会生活、发表见解的新文体“杂文”大量出现.在小说方面,短篇小说繁荣,打破古典章回小说的程式化、模式化,善于截取生活横断面,在小说技巧方面锐意创新,如精巧的布局、复杂的线索,叙述时间的转移,叙述角度的革新等,改变传统小说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现代小说重视心理描写、性格塑造,表现自我,突破传统小说的情节结构,从表现人物外部世界向表现人物内心世界转移.“五四”作家还广泛吸收西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技巧,表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

总之,无论从文学观念还是从文学形态方面看,“五四”后文学才体现出与古代文学截然不同的特征和风貌.近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同大于异,是同质的;而与现代文学异大于同,是异质的.所以我们说近代文学可以归入古代文学范畴,而以1917年为界,将中国文学分成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两个大的时期.

类似论文

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近现代文学研究整体思路的转变,大众传媒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问题逐渐。
更新日期:2024-5-22 浏览量:70515 点赞量:16094

中国近代文学三十年

开始于上一世纪初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其发展是不平衡的 从世纪初直到70年代末,几代学人筚路蓝缕,多方探索,取ô。
更新日期:2024-9-8 浏览量:16404 点赞量:4516

法国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

现实主义一般在两种意义上被人们使用:一种是广义的现实主义,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作品的逼真性或与对象。
更新日期:2024-8-5 浏览量:16363 点赞量:4969

中国近代文学访

杨萌芽(以下简称杨):河南大学有较好的近现代文学研究传统,我们老师中有研究小说的,有做报刊的 我现在在研究诗。
更新日期:2024-9-25 浏览量:117300 点赞量:24780

中国近代文学的前现代性特征

摘 要:根据中国近代文学的前现代性特征,笔者对文学前现代性及近代文学研究的共同点做出了解读,并且针对中。
更新日期:2024-10-11 浏览量:130307 点赞量:28141

台湾近代文学边沿

历史是流动的,文学是历史的文化性构成,文学和历史都不是固定、静止的,它们始终在相互塑造中生成着 由于近代台湾特殊。
更新日期:2024-5-21 浏览量:68078 点赞量:14913

关爱和《中国近代文学集》读后

关爱和先生在知天命之年将20多年来撰写的部分学术论文结集出版,名之为《中国近代文学论集z。
更新日期:2024-4-16 浏览量:57408 点赞量:1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