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专业办学情况调查

摘 要:本文采取任意抽样的调研方式,对全国高职高专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办学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我国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专业设置和办学现状呈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各校国际商务类专业设置明显趋同,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类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以及各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建设和发展起点基本同步等特点.因此,各高校应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行业需求各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才能实现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关 键 词:高职高专国际商务调查分析

入世后,我国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处于探索和创新的时期,在这承前启后的阶段,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如何才能使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供求达到社会的需求,已经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国际商务类人才的培养既涉及到宏观和微观领域,又有极其专业化的培养方向,但所有这些专业化人才的培养都有一个共同的切入点,那就是为跨国化、全球化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和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服务.本着共同发展的理念,笔者就全国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专业办学的基本情况和基本条件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参加2009年度教育部全国国际商务专业师资培训的全体学员,数据获取方式为问卷调查.问卷通过集中发放形式共发放24份,回收问卷17份,回收率为70.8%.由于本次调查主要以学校为单位,剔除来自同一学校学员的问卷,实际回收率达85%,问卷有效率为100%.由于发放前已经对全体学员做出说明,并得到全体学员的认同,因此,已回复的问卷基本不存在应付心理.

从收集的样本学校问卷统计,本次问卷发放区域主要为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占样本学校比例5.8%,东部地区占52.9%,中部地区占41.1%.在所有样本学校中高职学校比例为88.2%,高专学校为11.8%.尽管样本学校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但此次学习班规模相对较小,参加学习班的学员学校数据占全国高职高专设有国际商务类专业学校的总数约5%,而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此外,问卷填写学校的教师副教授以上职称占29.5%,讲师占52.9%,助教占17.6%.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由于本次调查的项目多为定性变量,因此,在统计分析时本文主要基于网络调查专业统计分析软件,对各调查项目进行描述性统计,即主要对样本学校办学基本情况,包括专业设置、学生规模、师资水平、培养方式、专业建设现状、专业发展前景等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各变量的百分比、次数分配等,以描述样本的类别、特性以及比例分配状况.

1.全国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专业设置情况

(1)我国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专业设置表现为明显的趋同性.调查结果显示,国际商务专业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类专业群中最多的办学专业,占样本学校的比例为47.06%,其次依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41.08%)、报关报验(23.53%)、其他(23.53%)、国际货物运输(5.88%)、国际经济与合作(0%).由此看,我国高职高专国际商务专业设置主要集中为国际商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

(2)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根据中国国际货运协会提供的数字:全国货运人才缺口600万人,仅上海市货运人才缺口50万人.有关专家预测,随着入世和申城成为国际航运中心速度的加快,未来5年内上海市国际货运人才的需求至少在50万人.而据统计显示,目前申城货代人才不足30万名.而从调查的结果看,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设有国际货物运输专业的学校仅为5.88%.根据这一比例和当前各高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办学规模推算,全国所有高职高专每年向社会输送的货运人才不足5000人.显然,这一现象将造成我国高素质的国际货运人才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货运人才相当匮乏.

(3)全国高职高专各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建设和发展起点基本同步.从调查情况看,我国高职高专国际商务专业设立的时间基本上为我国入世前后.其中,2001年前(1999~2001)与2001年后(2001~2004)开始设立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学校均占41.18%,只有极少数学校(11.76%)在1995年以前就设有此类专业,还有极少数学校甚至在2004年后(5.88%),才开设此类专业.因此,各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发展起步背景和时机差异不大.

2.全国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专业办学现状

(1)办学发展速度表现为多元化格局.从各校在校学生人数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规模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经过近10年的发展,全国高职高专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在校学生人数480人以上、301~360人、241~300人的学校均占17.65%,在校学生人数在121~180人之间的学校占23.53%,120人以下的学校也占17.65%,少数学校的学生规模为181~240人之间(5.88%).这一数据表明,虽然全国各高校办学起步时间大致相同,但发展速度表现出差异性,尽管如此,整体上看,这类专业在各高校的规模都相对较小.

(2)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师资水平整体较高,但师生比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从样本学校提供的数据,我国23.53%的高职高专学校,其国际商务类专业教师副高以上的教师比例达35%以上,47.06%的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教师具有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但结合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规模,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教师仅在10人以下(58.82%),近90%的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教师人数在20人以内.这一教师规模与我国高职高专学校目前在校学生人数集中在240~480人之间相比,整体上看,全国高职高专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师生比将高于全国高职高专学校师生比15:1这一比例.

(3)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显著差距.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实际上涉及许多环节,由于时间关系,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当前各高校较为突出的实践教学环节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目前没有专业实验室的学校,比例高达76.47%,有11.76%的学校,实际上还没有开展具体的实践性教学.整体上看,我国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各高校对于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的实践性教学还急需不断创新和完善.

(4)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办学存在的优势表现出多样化,而劣势相对集中.根据样本学校提供的数据分析,各高职高专院校在国际商务类专业办学过程中,在学校办学影响度、办学定位、师资条件、教学硬件设施以及社会对其培养人才的需求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这说明,经过近10年的办学发展,各高校在这类人才培养方面具备了较好的软硬件条件.但与此同时,仍然有绝大多数学校(58.82%)目前的教学硬件设施不能适应学校未来的专业发展需要,少数学校尚存在学校的社会影响度(23.53%)和学校师资条件(29.41%)不足的问题.

(5)教师对所在学校专业建设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本次调查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测试各高校教师对所在学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建设的满意程度.结果显示,与本校其他专业相比,明确表示很满意的学校仅占5.88%,47.06%的学校教师认为满意程度一般,与外校同类专业相比,52.94%的学校教师满意程度一般,表示很满意的为5.88%,无论是与校内其他专业相比还是与校外同类专业相比均存在11.76%的学校表现出不满意.

3.国际商务类专业发展前景预测

全国高职高专学校对国际商务类专业发展前景预测,一方面趋向明显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个别专业表现出办学的现实与未来发展趋势不一致.本次对国际商务类专业发展前景的调查主要从当前各专业发展成熟程度和未来各专业的发展需求预测两个方面进行.数据显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对当前国际商务类专业发展成熟性的判断,从高到低依次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国际货物运输、报关报检和国际经济技术与合作,且各专业成熟程度的这一排名被一致性认同的比例分别为58.82%、47.06%、47.06%、52.94%和76.47%.而在要求同样针对这些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预测排名时,样本学校对各专业发展前景排名从好到差依次为国际商务、国际货物运输、报关报检、国际经济与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 与合作,其一致性认同的比例分别为:47.06%、41.18%、41.18%、58.82%、70.59%.从这两个排名顺序的变化,我们发现,我国当前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专业中,办学成熟度排名第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样本学校普遍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其发展前景的排名在5个调查专业中列第四位,而国际商务、国际货物运输和报送报检专业现有成熟度与未来发展前景排名基本一致.此外,参与调查的高职高专学校普遍认为国际经济技术与合作专业目前办学成熟度不高,未来发展前景相对其他专业来说也是最差的.

三、我国高职高专国际商务类专业办学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办学特征有了整体的认识,但不得不承认,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办学所反映的现实与社会对这一类人才的需求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如何迅速使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类人才与我国社会的需求有效对接,不仅是各高校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千百万用人单位竞争优势的形成和能否持续发展.因此,从全社会的角度看,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办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一是要在系统地对国际商务专业岗位群人才素质培养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三位一体”的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之所以出现育人单位不能因材施教,用人单位难以适人适岗,其原因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学校和企业是重要条件和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多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现有研究虽然也提出了比如“产学研结合”、“官产学结合”等新的人才培养思想,但实质上操作性不强,而且忽视了各专业岗位群人才素质的独特性,以及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参与者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合作,也没有突出用人企业以及校校合作在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结果各高校的国际商务类专业设置、办学模式、培养目标明显趋同,最终出现高校国际商务类人才毕业后苦苦觅职,用人单位寻才的现象也就实属必然.

二是构建职位分析、知识模块分解与职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型.目前,学科本位思想至今对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产生重要的影响,表现在国际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还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结构,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模式”.因此,我国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本科院校的“压缩版”,由于实验条件的不足,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通常只注重高等教育中“高等”的一般共性,而忽略了其“职业”的特征,虽然少数高校增加了毕业实践等环节,但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缺少足够的实践基地和具体的实践内容、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现不出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职业性特点,甚至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也几乎没有向“职业本位”转换,习惯于“学科课程”的思考方式.事实上,绝大多数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将来并不从事国际商务的理论研究,而是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服务及管理工作.他们不仅要掌握“够用”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因此,基于国际商务企业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跟单员、单证员等一系列职业岗位分析前提下,明析不同岗位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需求,对相关知识进行模块化分解,突出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职业性特点,将有助于高职高专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三是深入调查国际商务类人才集中的相关行业,以探寻和预测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国际商务类人才的需求状况.换句话说,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办学,应深入相关行业.这样,一方面可捕捉到用人单位对现有国际商务类人才在工作中的总体评价,另一方面也了解到人才市场对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偏好及国际商务类人才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同时,针对社会对国际商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和素质要求,进行专业岗位细分和知识体系的分解,从而为国际商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模、专业建设定位等提供现实依据.

注:本文是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专科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研究”(湘教通[2009]321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类似论文

高职高专财经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摘 要 :本文从高职高专顶岗实习现状与问题根源探讨如何加强顶岗过程控制、细化实习教学环节,进一步完善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以实现。
更新日期:2024-5-8 浏览量:15066 点赞量:5327

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思路

摘 要 本文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背景入手,论述了建设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建设思路,尤其提出应该注意同企业௚。
更新日期:2024-1-24 浏览量:22004 点赞量:6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