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

内容提要: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创作不论从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内容的开拓上,还是彝民族主体精神的现代性寻求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较为广泛的影响.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寻求的意旨主要体现在图腾文化遗迹的追溯与民族古典精神的重铸,传统思想资源的深掘与历史异化命运的抗争,文化救赎与生存忧患品质的全面凸显.文化变迁与文化融合中的艺术精神创造.

关 键 词 :阿库乌雾 母语 散文诗 民族文化精神 现代性

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集《虎迹》不仅填补了彝族文学史上无母语散文诗集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诗人以不惧心灵伤痛、正视历史和现实、严于解剖的精神,审视、思考民族历史命运、文化结构和新的民族精神,在回溯民族文化记忆,关照民族精神化石中凸现民族古典精神和诗人的生命情怀.”进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散文诗世界.本文仅以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集《虎迹》为例,从文化诗学的视角对其通过母语的现代艺术实践,努力追寻并试图逐步实现的彝民族现代性精神寻求的深层心理结构和精神方式进行学理的阐述.

一、图腾文化遗迹的追溯与民族古典精神的重铸

我们在翻阅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集《虎迹》时,不难从他细小入微的回溯中体悟出诗人复杂的哲学思维和宗教情感.从《母亲》的祖先崇拜到《石头》的灵魂崇拜,再到《山寨》的毕摩苏尼崇拜,又到《乌鸦》的避讳禁忌无不渗透着原始宗教文化习俗和纯朴而神秘的神巫色彩.这种远古彝民族文化记忆中的图腾崇拜在《雪魂》、《野火》、《龙卵》、《铜网》、《草偶》、《虎骨》等篇什中也有深涉,诗人在触及这些图腾物象深处的原初的崇仰意向、生存欲求时,强烈地感受到了作为本民族文化人自己肩上所担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职责.在《乌鸦》的篇末诗人还感叹道:“但愿语言能变成,但愿乌鸦能变成食肉.”对传统宗教文化习俗的深省与自剖不言自明.

“在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神圣光圈中,也大量蕴藏着一种厚重而生动的精神力量,寄寓着本民族某种集体理想和殊异的智慧创造.”诗人在《鹰海》中,通过象征、暗示、隐喻等艺术手法,展示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宗教精神内质和元气,并使之成为重塑现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

那个时候,杉树顶上鹰的足迹渐渐隐去,鹰的眼光有可能变为树筋;有海的地方,太阳与坚硬的鹅卵石正在较量――你强时你占上风.我强时我占上风.历史长河已悄无声息地变成天上彩虹的灵魂.那个时候,据说鹅卵石内脏里,深蓝色的大海在其上熠熠生辉;鹰翅膀变成神船在此游荡.我试想着拿起冷若冰霜的铁锤去一个个地撬开看.但我还是害怕遭遇晴天霹雳等(《鹰海》)

这首母语散文诗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彝族远古传说中的支格阿龙已成为本民族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他的灵魂好比“鹰”的翅膀和“海”的眼睛已经叠印成生生不息的民族古典精神,激励着本民族子孙后代义无反顾的前行.在面对本民族文化规范遭到空前损毁,面对、宗教崩溃的时代,诗人自觉意识到“必须重新寻求和认同本民族原始精神实质,必须在艺术式追溯的文化记忆中去实现对‘图腾文化期’与当代人类精神处境间的深层依托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更大的更新的精神创造的时代使命.”青年诗人阿库乌雾从小受到彝族文化的熏陶,受到过良好而系统的彝汉双语高等文化教育,同时也和同时代更多知识者一样接受过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影响.凭藉这种多元的文化结构和厚实的知识储备,以及学者型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指向,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想,描述了先辈们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现象作斗争的历史进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也就是先辈们用生命与血汗换来,并世代传承的珍贵的民族古典精神.正如诗中所描写的一样,彝民族古典精神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怀疑“鹅卵石内脏”里“深蓝色的大海”上“鹰翅膀”展开成船舶“在此游荡”的人,总是害怕自己力不从心,从而含蓄地表达了民族古典精神面临的挑战.其实每个民族都有类似的英雄史诗或传说或故事.这里的支格阿龙仅仅是符号性象征,或者说是复合各民族英雄人物的意象.所以支格阿龙是文化英雄,他是代表那个时代的民族生存精神和文化精神.从而诗人的文化视野也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而是由本民族拓宽到各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由此表明了诗人由挚爱本民族文化精神到挚爱中华文化精神,以及世界文化精神的,一步步的思想意识标向或美学追求的不断提高的精神脉络.”

二、传统思想资源的深掘与历史异化命运的抗争

《岩屋》作为一首直接刻画客观意象的散文诗,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诗人力图在艰难困苦的历史背景中,写出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和征服自然的精神境界.说明猿猴变成人类之前,虽然“这个岩屋常住着昆虫飞禽”,但也是“人类”从“树居到陆居”的大跨跃阶段.当猿猴通过直立行走和劳动等逐渐变成了人以后,开始在岩屋生火取暖,即发明了火,这又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繁衍生息的良好开端和重要标志.在与火的朝夕相伴中,几代人同飞禽、昆虫一起以捕猎为生,相依为命,然而先辈们从不甘寂寞,总是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并设想“他们也像飞禽一样繁荣,像昆虫一样富强”而积蓄力量建造民居,这不仅仅说明了人类向往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人类萌发了兴建住宅的想法.由此,人类在“岩屋下方的坝子里建造了一座宽敞明亮的大房屋,从整块坝子望去多了一个亮点,从天空往下看多了一个星星”.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创造了文明.这是人类知识结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一次升华,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重要标志.民族的居住习俗、生活观念、道德品质、行为活动和思想意识等大都是在从岩屋到平坝的居住环境的演绎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甚至民族传统文化也大都起源于这个时期.

然而,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个人私利也在不断蔓延,各种消极思想也应运而生,“他们家曾经施过羊肥的那些庄稼,买化肥来施后,一棵一棵地相继枯死”;“一碎片飞过他家屋檐,击破了他家主位上方的祭祀板”;“又不得不去请毕摩了等”诗中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中艰难曲折的历程.可以说,“庄稼相继枯死”是泛指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已经和正在付出的那份代价.“岩屋被炸毁、祭祀板被击破”预示着和宗教崩溃.“主人”自我毁灭了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或是文化精神,而遭到了肉体的创伤与精神的损毁.恰好岩屋被炸开时,一碎片穿透“主人”的屋顶,把他家神圣不可侵犯的供奉祖灵的祭祀板劈成了两半块.从而使祭祀板的灵气与光彩不复存在.这一碎片不单是击碎了房东“主人”和祭祀板的美梦,亦唤醒了人云亦云的“我们”,从中反映了面对历史异化命运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看到人类文明与落后的相对性,并思考着现实对宗教虔诚的演化.

阿库乌雾在母语诗篇《虎迹》中感叹道:“天还没有亮,我就把羊群往熟悉的那条路上赶.但
这批羊始终不听使唤,领头的那只母羊也畏畏缩缩而挨了我几竹鞭.”诗人在叩问本民族的历史异化命运中,苦苦追寻着原初彝人的荣光和开拓世界的进取精神.这是富有启迪意义的人生哲理.

祖辈们细长的英雄结合在一起时,谁还不信能拧成漆黑的历史缰绳谁还不信这根英雄结结绳如同我家乡的小山一样多谁还不信大大小小的人命与这些小山的竹笋一同竞赛(《人命》)

山地民族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的遭遇,就如同诗人笔下所触抚的血债,原始与现代,愚昧与文明,民族文化与生存焦虑在现实境遇中的二元对立都是长久处在固步自封的环境下孕育而形成的.尤其是沿袭“人命值一匹马,马命值一碗酒”的乡规民约就更加助长了灵肉伤痛的蔓延发展.导致灵肉伤痛也在所难免的悲剧不仅来自狭隘的变态心理,同样也来自迷恋谱系温床的坎坷“人史”:

一个村庄里,一群丰满的女孩,有的成了蛇母,有的成了猴母,但他们没有察觉到她们的那些孩子祖祖、孩子爷爷、孩子父亲们“猴子打猴子的鼻梁”和“蛇吞蛇肉”的故事,全变成金的叶片,被她们串进首饰里当作装饰物了.从大地上搭一架“梯子”到天上,引来了一油菜花般的立在“梯子”前.但,没有人有眼福.“人史风流,人史风流”殊不知是大雁的鸣声抑或是黎明前小孩的哭声.(《人史》)

诗人对母语词汇的组合构句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这样的彝语散文诗句是前所未有的.正如诗人所言“今天的彝文文学不是民间文学的翻版,而是当代文学思潮下的文本”,言语的灵气和思维的卓异构成了阿库乌雾独特的话语艺术,从《人史》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在母语创作上殊异的文化质素和超凡的精神特质以及鲜活的现代气息.这既是对母语文化生命勇气的激活和促进,也是对母语文体表达形态的创新和拓展.诚然,阿库乌雾用现代意识去审视、考察民族文化历史发展遭遇处境,也是力图作现代诠释,而不是一味地发掘.因而,诗人能够从人类学的角度和人性本身的层面,沉思民族文化使命和时代精神,正视现实人生的演进历程和社会发展规律.

三、文化救赎与生存忧患品质的全面凸显

阿库乌雾在《毒草》一诗中对文化救赎品质与生存忧患品质作了全面的思考与深透的揭示:

如果人类总是野心勃发霸气十足的话,那么须对症下药时往哪儿去寻觅顽症良药呢恰好毒草能以毒攻毒,而且在我们寨子上方有山都以长毒草而出名.只是疏远了才记不住与毒草同生同长、相依相伴的光景.本来我们真实子孙的情意和思想自很早以前就如同看不见培育毒草的火焰一样燃烧着,在当下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毒草被青草掩映得不见朝气,并且部分被青草所取代.四周杂草也挤压毒草,连凹凸不平的石块也容不下毒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毒草与草丛已到了格格不入的程度.这对毒草而言是令人同情的,而草丛却令人厌恶了.事实上,毒草也是草,青草也是草,二者皆是同类植物,互不干涉.人类需要毒草时,就如同小孩饿奶一样难以控制.苦涩的毒草既是人类各种“疑难病症”的拯救药,更是消毒防毒的常用品.毒草是长在山顶沃土中的,沃土的乳汁养育了毒草.长年累月中,毒草历经日晒雨淋,饱经风霜冰雪,才熔铸成自身的精华和高贵品质.这是极为罕见的.一旦人类被感染上病毒就只有毒草才能救治病害,消除病毒.诗人将这种基于自我拯救而进行的自我磨难与自我埋葬的文化抉择进行揭示,又给人以启迪.由此,《毒草》中所反映的是人类文化思想毒素根源中心里所遭遇的一滴醒目的血迹,它似一支猛烈拉起的箭射向人类心里的杂念,使人们为之一震,感慨万千.

在整个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撞击、相互整合、相互汇流的时代大潮下,诗人自然地感受到了彝族母语文化正面临深度的震荡与变迁,传统价值规范遭遇空前的损毁.面对“文化历险与人格历险”,诗人在批判传统与判逆传统中建构当代寓言式的文学模式,从而以期完成以自我救赎为起点的文化救赎的美学试验和美学旨趣.诗人的母语文学创作正是在新的时代文化临界点上,作为优秀文化人必须担负的文化职责.如:

然而,不知何时,我也想做一次朴实的卦算:用我的躯体作占木时,但愿能测得我故乡那片森林的症结.(《灵占》)

又如:

尔比道:猎犬关圈中,骏马立厩内.从此以后,这个世界上的民居如密密麻麻的狗圈等说不定我自身都可能成为狗圈的一片瓦板.美国新闻:狗命比人命难断.等彝族村庄:木板房黑油油,竹席房白生生.(《狗圈》)

虽然边缘文化逐渐向主流文化逼近,但时代多元文化与民族历史纵深文化传统之间仍然有“裂隙”,并且东西方意识的差异,尤其是彝族地区固有的传统观念和宗教文化皈依,却暗示出“自我救赎”或“文化救赎”的曲折历程.再如:

据说女鬼是从公山羊演变而来,所以母山羊都不认公山羊,公山羊角也一代比一代纹络不起眼.但,有了女鬼以后,世上就没有一个“正经”的男人.(《女鬼》)

诗人目睹民族文化精神正逐渐消逝时,并没有袖手旁观,而是自觉担负起职责和使命,深切地呼唤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历史人格,从而构建出一种新的民族文化精神,使古老的民族生存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文化变迁与文化融合中的艺术精神创造

阿库乌雾的母语散文诗大都深沉而含蓄,并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和表现技巧,将荒诞、离奇、怪异的神话故事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精神世界和现代审美范畴,给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考和探索余地.如《鹰之子》一诗,从多向维度了“鹰之子”的外形与内质的变化,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鹰之子如鹰似虎,与远古“同居”后遗传基因突变的神话传说交相辉映.从中预示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由来已久.当下,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渗程度日趋强化、深化的背景下,彝族文化正一步步走向“文化混血”之路.

面对纷繁的现代都市生活,诗人的审美选择发生了明显的转向,为此他的母语散文诗也体现了艺术选择的现代性视角和特征.他所写的忧郁感和寂寞感明显带有更深的现代性色彩,可以引发人们对于人类自身文化存在价值的广泛的思考.他在《竹片遗言》一诗中写道:“我自身变成一只破烂的蝴蝶.我的子孙们硬说超越我的话,必履行子女欠父母的是养老送终的诺言,不经意间,就把我抬到科学技术实验室,给我安装了另一对冰冷的铁翅.我也身不由已,听天由命.”这种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焦虑只有现代批判意识的寂寞的诗人才能感觉到.人一旦进入现代生活的机器,人类自身文化也需要有一个吸收、融合和创造的过程.而且,这些忧郁感与寂寞感,伴随着都市文化的崛起,物质性文化观念的冲击,维系人与人之间真正情感的逐渐淡漠,个人的主体性所遭遇的扭曲和丧失,也就深深浸入了诗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
“随着现代科技文明浸透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外来文化的多种冲击与侵凌,彝族文化这片古老而厚蕴的土壤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迁.这种变迁从日常生活的工具与器物、技术与运作逐渐深涉到人的生存观念与意识、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中去,一代彝族文化人的精神正处在传统与现代、蒙昧与文明、获取与失落的激烈对抗与纠葛之中.”

在《虎迹》文本中,多处描述了祭祀板的变迁,特别是在《祭祀板》一篇中这种文化意象更加突出和深刻.诗人描写了长期以来彝族用以拜祖敬先的旧祭祀板被新的祭祀板所取代的过程与结果,曲折地反映了彝族婚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深度变革.

第二天,一根白生生的没有一点污秽的新祭祀板随洁净仪式中炽石遇水声落脚于空着的祭台上了.但由于这根祭祀板从没有熏过烟气,所以我们这个屋内瓦板也好,柱子也好,都找不到和它一样白的.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我家的房主位了.

屋外,白人黑人开亲的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等(《祭祀板》)

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本色都离不开黑白色彩,死意味着黑,生对应着白.这既是黑白文化在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折射,又是强烈的视觉冲击.黑是心理、精神和视觉的承认,它寓意旧的文化积淀;白是道德、信念和视觉的追求,它代表新的文化途径.黑木板自然且熏过而有文化含量,人们也对它习以为常,但有其糟粕,不少顽固不化的文化劣根性有可能在其间.也就是说,我们视为宝贝的文化积淀,症结有可能在此.一旦成了习惯思维,就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只有接受过新文化的人用外来先进文化来审视、解剖自己的文化,才能发现自我文化的症结.苏尼在变迁,苏尼文化也在变迁,实际上是整个彝族文化的变迁.这种文化变迁已深涉到每个个体意识领域之中.在文化变迁,文化融合的当下,文化撞击、替代并非易事,吸收、兼容的过程较为复杂,甚至有些情感、生命也要付出代价.然而黑白文化融合过程中,新的又与旧的格格不入,新的文化源泉光照传统文化的土壤,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旧的不适应时展要求,新的文化体系又没有建成.彝族文化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从中反映出惟有正视自我,消除文化劣根性,才能适应文化也要与时俱进的要求.诗人在捕捉富于美感的意象中,融合中西诗艺并对母语散文诗的现代性表达方式进行了探索.这种思想与意象在象征层面上的结合,就是对于文化变迁与文化融合中的现代性的艺术精神创造的实践.

综上所述,阿库乌雾的母语散文诗集《虎迹》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佳作.不论从母语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内容的开拓上,还是彝民族主体精神的现代性寻求上,这本诗集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不少篇什大量运用多元的创作技巧,对传统的彝语叙述模式和表述体系作置疑、颠覆,但又不故弄玄虚.尤其是对民族文化记忆的触摸与体察,对现代性传达方式的思索与构筑,在这里都有深刻的体现.这是诗人始终站在文化制高点上,以现代审美意识观照彝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用自己的心灵和笔触从事实中体察时代的变革,审视时代的灵魂”的结果.由此可见,阿库乌雾母语散文诗“超越别人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用人性中最美好、最纯粹的心灵之光照亮史实.”这本散文诗集是对于彝民族文化全景式的展现与观察,也凝聚着诗人的良知和智慧.其涉猎文化领域十分广阔,艺术思维的时空跨度颇大.有关族群文化记忆、文化变迁、文化转型和多元创造之中的主题内容、语言风格、审美旨趣、艺术本体无不彰现出诗人对本民族精神的现代性追寻.同时,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将个人的理想、情感和人民的理想、情感结合起来,熔民族性于世界性,铸传统性于现代性,挖掘民族文化的优越性,反思民族文化的劣根性,始终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当代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理性思考深厚的彝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呼唤和寻求更符合现代人类生存的,具有典型的现代性品质的民族文化精神.


【责任编辑:周翔】

类似论文

在生物教学改革中彰显民族文化精神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和强化学生民族文化意识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新课程改革。
更新日期:2024-8-5 浏览量:17469 点赞量:5516

史诗性电视剧的民族文化精神隐喻

史诗,既是文学史概念,又是美学范畴的概念 作为文学体裁的史诗,它最初特指荷马的《伊利亚特》和。
更新日期:2024-12-18 浏览量:156404 点赞量:33630

民族文化心理概念辨析

[摘 要 ] 民族心理学作为心理学分支,它的学科特性的显现在于服务民族的发展与共同生活,狭义的民族文化。
更新日期:2024-3-14 浏览量:43529 点赞量:10184

立足于民族文化的彰显

摘 要 :作为五四前中国儒家经典英译第一人,辜鸿铭的英译活动致力于通过翻译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成见、。
更新日期:2024-7-20 浏览量:93306 点赞量:20257

民族文化心理浸染中的文学风景

摘 要 :本文以仫佬族文化心理为理论视点,辨析了鬼子小说的叙事空间与仫佬族生存意识、人物个性与民族文化的现代认同、苦难特征与。
更新日期:2024-12-8 浏览量:22163 点赞量: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