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乡间的文化之梦

看自传,说他年少时看了许多书,慢慢他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这些书大都写才子佳人,也都是所谓才子们写的,和劳动群众本无其缘.这个发现所构成的思想成分,是否影响了他后来的文化方针和政策,尚不得而知,但他当年的这个发现,至今仍有现实的意义.

因为中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但走进乡村,物质生活的提升并没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步进行,学校集中到了乡以上的城镇,送电影和剧目到乡下已成为过年时的偶然,宣传栏目和文化活动场所匮乏,几亿农民几乎与图书的阅读无缘.因为图书市场上,很少有涉及农村内容的图书,阐述文化事业发展时,也常常忽略农村亿万受众的存在.以图书为例,阅读对象以城市阶层和知识白领为主,内容以励志经管、生活类乃至颓废内容居多,涉及农事的书极为鲜见.我记得唯一一本产生轰动效应的“农”字头的书,是多年前一本关于农民调查内容的.

农村文化市场贫乏,农村类的图书稀少,折射出文化工作者着眼点的偏差,以及情感上的误区.中国文化本来就源自农村,中国人上溯三代绝大多数都是农民,都来自泥土.中国正在从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工业化时期,进入到相对排斥劳动力的信息化时代,这种信息化无疑带来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但到头来,信息化不应远离亿万之众的农民群体.


农村文化市场的呆滞,首先是利益驱动.许多文化工作者认为农村的文化市场尚待发育,市场购买力不强.其次,就个体情感而论,几乎所有写书的人都坐拥城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民的诉求,许多书的内容虚头巴脑,实用性不强.而动辄几十元的“大部头”,更使多数农民用不上,买不起.

都说农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这个市场的含义当然也包括潜在的文化市场.金盾出版社坚持多年的图书“三下乡”活动,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信息服务,实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并举,此为成功的例证.在城市市场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开拓前景看好的农村文化市场,既可以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弘扬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有效抵御封建迷信和西方有害价值观念,又可以在农村这个广袤市场求得相应的利益空间.

乡村文化和古村落、古街道一样,是乡愁的有机部分.历史遗存和文化命脉,许多根植在穷乡僻壤中.在政绩焦虑、利益冲动和追求形式的促使下,乡愁正在衰减和消失,并以割断文脉为代价.有鉴于此,、财政部等几部委多年来联合组织为农村送书活动,这是国家用专项资金以较低码洋购买图书,然后无偿送至农村的“农家书屋”.这个如同“修桥铺路办学堂”的善举,虽实施多年,但似有不足,有资料说,我国现有图书逾17万种,而供应农村的图书平均为数千种,除了中小学教材,数量就更少,更重要的是这种产品结构的失衡至今还在加剧.

农民并不是不需要文化,我曾经目睹过农民对文化的憧憬.二十多年前我在农村做知青,当为村民放映幻灯片时,乡里的村民们蜂拥而至,有一次遇上停电,村民们开来了手扶拖拉机,用柴油机发电,在机器的轰响中痴迷着墙上模糊而游移的画面,那还只是为配合某些政治运动制作的幻灯片而非电影.我也记得老人们戴着花镜,饶有兴趣地读那些传了几代人的《千字文》和《农历》.不仅农民,推衍到现在那些进城务工做早点的、修鞋的、开出租的人,他们心中都有着各自的耕读梦想.

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图书日.在这个不大不小的纪念日,京、沪、穗等大城市都有图书优惠销售等纪念性活动,北京的几家大书店还相继开展图书展示、主题报告会等活动,但无一不以城市为主打.不了解农村就不了解中国.不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也算不了完全的文化工作者.适应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文化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同时,宣传好惠农政策、计划生育和乡风文明,是城镇化建设的文化内涵.

(作者为新华社瞭望周刊社副总编辑)

类似论文

《红楼梦》与丧葬文化

摘 要 :《红楼梦》以丧葬为媒介,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以丧葬为话题,广泛深入地表现了丧葬文化的丰富内容,通。
更新日期:2024-7-20 浏览量:93159 点赞量:20209

成就文化强企梦

市场经济的多样性趋势,比如国际竞争的如火如荼、人才竞争的方兴未艾、经济业态的物换星移、市场占。
更新日期:2024-9-26 浏览量:117386 点赞量:24803

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的推进措施

摘 要:校园文化建设在素质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也日渐突出,文化建设在广播电视。
更新日期:2024-5-8 浏览量:13577 点赞量:4582

春风化雨,让经典文化传播语言文字的魅力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而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
更新日期:2024-3-21 浏览量:47186 点赞量:1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