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与“三个有利于"标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 要 】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辨证统一,成为连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纽带.因此,社会主义本质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由于具备科学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并全面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辨证统一性.“三个有利于”标准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和判断标准的空白.理应成为指导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方针与科学标准.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甘宜沅,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教授,经济学博士,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022-05

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和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与精髓.我们要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真正继承同志的宝贵遗产.就必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坚持以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去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

一、对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精辟论述的评述

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对社会主义进行过预期性的描述,并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过初步的探索.可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描述既有科学的规定性,又有价值的规定性.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理念必须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也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辨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创立者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和大胆探索,才可能揭示社会主义的内涵,并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由于具有正确的性质和明确的目标,我国的“新主义革命”才能在历经无数艰难困苦之后取得伟大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同样离不开正确的性质和明确的目标.然而,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这是一个与建设社会主义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制定正确的发展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与理论基础.因此,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内涵”就是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的关键问题.同志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经历了许多曲折甚至出现过重大失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不断地出现过思想上的疑虑、困惑和行动上的裹足不前.这说明,我们对于“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

无独有偶,世界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内涵的探索曾经走过不少弯路.比较普遍的现象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早年对社会主义的某些预期性设想和描述当作为教条,从而形成片面性的错误认识.具体讲,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曾一度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加“计划经济体制”加“按劳分配”.实际上,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空想化的社会主义理念,而且这种主流的社会主义理念在实践中又发生了异化.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就曾经被异化为“一大二公”的“国有制”或“政府所有制”;其次,“计划经济体制”则被异化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全面行政化和计划化,即各级政府用行政性计划和生产指令来取代“商品一货币”关系以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最后,“按劳分配”在很大程度上被异化为“按行政级别分配”或“平均分配”.不仅如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还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左”倾意识形态的严重干扰和误导.因为“‘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以致于我国在“”横行、极“左”思潮严重泛滥的“”时期.“贫穷”与“阶级斗争”也曾经被我们当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而加以坚持.可以说,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教条式曲解和对社会主义内涵的片面性认识,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而上学,又是对“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忽视或否定.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表明,过去那些曾经以“左”倾形式和面貌出现的所谓反映、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做法,根本上违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出现了延误、停滞甚至是倒退,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真正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全面、完整地揭示社会主义的内涵,需要克服传统观念和“左”倾意识形态的束缚.因此,“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同志既解放思想——突破传统“左”倾意识形态观念的束缚,又坚持马克思主义,从而科学地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志对“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精辟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澄清了极“左”意识形态的谬误,从根本上纠正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

一方面,同志首先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的必要性,这实际上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显然,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难免陷入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境地,从而丧失其科学性;另一方面,同志又彰显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这无疑是“价值社会主义”主要目标的回归,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因为,如果社会主义不能够“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偏离了“价值社会主义”的主要目标,社会主义也就丧失其价值性而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从而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辩证统一性,成为连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纽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精辟论述,直接引发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继续前进.并为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精辟论断,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应该说,没有同志的伟大贡献.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新发展,也不会有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大突破. 二、对同志“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评述

曾几何时,由于缺乏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针和评判社会主义实践成败的科学标准,空想化的社会主义理念与异化的社会主义实践一度把我国引向社会经济崩溃的边沿,其他一些所谓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显然,要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必须尽快摆脱落后和错误观念的束缚,并革除原有僵化体制形成的障碍,所以同志提出,“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

然而,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并非一帆风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尤其是1989年“六·四”风波之后.关于改革开放姓“资”姓“社”的各种疑惑、顾虑,加上国际局势的变化,曾一度使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是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既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要内容.如果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出现停顿甚至倒退,那就意味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发生了动摇.因此,同志坚定地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显然,我们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需要有一个可靠的政治保障.即必须树立起指导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针和评价社会主义实践成败的科学标准.“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旗帜,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但是有些人却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名.行反对改革开放之实,“一面吃着改革开放的饭,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一面大骂改革开放,对改革开放就是看不惯,就是不顺眼.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还是留恋50年代、60年代的那种短缺经济.也有人至今还留恋以阶级斗争为纲那一套,总觉得,你斗我,我斗你,群众斗干部.干部斗群众,人人不得安宁、干群关系非常紧张.没有这样一种情况就不是社会主义”.同志清醒地认识到,一些人打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旗号反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试图反对和动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路线.针对这种情况,同志特别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在此基础之上,同志创造性地提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指导方针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败的判断标准——66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力地驳斥了各种反对改革开放的似是而非的论调,排除了极“左”思潮对改革开放的阻碍和干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保驾护航”.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既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又担负着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同志提出改革开放要“摸着石头过河”,要闯出一条新路来.实际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改革开放事业需要有正确的方针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应该有科学的评价标准.不可能总是“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里算哪里,甚至连该往哪里走都不清楚.此外,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能仅仅是从意识形态方面来体现,而必须经得起历史和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的检验.所以说,在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关键时期,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在理论上根本解决了姓“资”姓“社”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长期困扰,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构筑起一道抵御极“左”思潮侵袭的“防波堤”.也是中国继续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强大理论依据.

指导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方针,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全面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辩证统一性,这是其科学性和正确性的根本保证.此外,判断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败的标准,应该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首先,同志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标准.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其次,同志强调的“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既是价值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后,基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并借助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技术,我们可以形成更具体、更完善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因此,“三个有利于”标准在整体上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由予具备科学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并全面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辩证统一性,“三个有利于”标准当之无愧地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针,也是判断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败的科学标准.显然.“三个有利于”标准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方针和判断标准的空白,这是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创新与发展.可以说,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和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指导思想.而“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共同构成了理论的核心与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崭新篇章.


三、以社会主义本质与“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勾画了社会主义的最新蓝图.显然,中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阐述,也是对“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最新诠释.由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并且充分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辩证统一性,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应该成为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此外.具备科学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应该是指导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正确方针与科学标准.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同志科学阐释的社会主义本质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二是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和谐状态.显然,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论述,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与核心内容,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既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对当代中国而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就必须牢牢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可以保证我们不会偏离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科学社会主义”方向,从而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否则.没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缺乏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共同富裕”只能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良好愿望而已.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之上,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仍然是解放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两大动力源泉.继续推进我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可以消除一切不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就有望与时俱进地解放社会生产力;而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我们也就有可能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创造有利条件.

然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充分条件.这是因为,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和谐状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价值性的具体体现.如果一个社会既不能消灭剥削,又不能实现共同富裕,那么不论其生产力有多么发达,都不可能是和谐社会,也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社会.此外,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诸多社会和谐的构成元素,既是时代赋予科学社会主义的崭新内涵,又是历史赋予价值社会主义的具体目标,因此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显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和励精图治.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腐败问题、“三农”问题、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区发展失衡、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负面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影响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甚至会制约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就是说,当前我们要在继续发展经济的同时.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防止贫富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道路、治理生态和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于完全具备科学性、正确性和可操作性,并全面反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价值社会主义目标的辩证统一性,“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公认的指导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正确方针.也是判断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败的科学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去指导和判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

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实际上,要切实做到遵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原则.我们就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原则与“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脉相承的,遵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项原则既是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要求,也是“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具体化.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而“以人为本”也是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人民的生活水平越高,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满意度就越高,社会也就比较容易和谐;否则,“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由此可见,同志提出“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目的就要坚持以人民的满意度来检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败.显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须坚持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重要指针.因此.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我们就要坚持同志提出的“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标准.

第二,社会要和谐,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动力与重要途径,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此外.在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这样才能够保证改革开放既围绕经济建设的中心.又不会偏离社会和谐的发展方向.因此,遵循“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则,就是同志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标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第三,中国近代史表明,国弱民衰的社会绝不是和谐的社会.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在强大的综合国力基础之上.由于与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也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根本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不断探索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法治.只有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与法制,才能实现中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既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途径.又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动力源泉.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我们必须依靠不断完善社会主义与法治;同时,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既定的改革开放事业.改革开放没有回头路!我们绝不能因为需要维护社会稳定而停止改革开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否则,“稳定压倒一切,最后就压倒了稳定”.我们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就必须依靠改革开放来谋求发展,并通过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与完善法治来实现社会稳定,从而为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创造必要条件.显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必须坚持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的原则,这都是同志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标准的内在要求.

类似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特征概

[摘 要]和谐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话题,伴随着社会变迁,人与人之间失去诚信,人与自然产生对抗,生态系。
更新日期:2024-9-2 浏览量:17242 点赞量:5146

构建和谐社会,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摘 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进一步深入的认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 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的共同利。
更新日期:2024-2-3 浏览量:10748 点赞量:4418

关于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

【摘 要】本文提出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总要求,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进行了探讨,同时,对人员的。
更新日期:2024-8-2 浏览量:15256 点赞量:4518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

内容提要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理论创新中最具有特色的、份量最重的部分 任何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概。
更新日期:2024-2-1 浏览量:7845 点赞量:3037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摘 要】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对封建主义意识形态和对资产阶级保守势力。
更新日期:2024-8-21 浏览量:106554 点赞量:2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