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想社会

摘 要 :未来理想社会应当是文化上饱满,精神食粮充足的社会,应当是彻底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是马克思界定的“社会化”的理想社会,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 键 词 :大同和谐马克思主义社会化精神世界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3-0000-02

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大概从人类社会形成之时就已经开始.虽然何为理想社会,认识不尽相同,但有些共同的理念和原则,如公平、公正、正义、和谐、幸福等都是人类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早在几千年前,儒家便有了对理想社会的经典描述,如《礼记•,礼运》篇中的大同社会,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此后,严复的宪政思想也体现出对于理想政治社会的向往,其目标并不限于救亡图存,而试图在寻求富强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保持富强的最好的方式,追求一种长治久安的“治道”.在严复看似保守和迂腐的背后,潜藏着严复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性认识和对“治道”实现的执著追求.虽然那时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与今天相距悬殊,但所倡导的人际关系、人类亲情与国家政治,需要平等、平均、公正、和谐、各得其所等理念,至今仍为人们所憧憬和传颂.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雏形,也与这相差无几,和谐、平均等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因素当然是衡量一个社会理想与否的重要标准,我党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无疑是对理想社会的完美阐述.

一、对传统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评价

(一)传统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概况与特点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概念具体分析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作为过渡时期的含义,还有一个就是作为理想社会的含义.第二种含义的用法,基本上存在于马克思的一些手稿中,也就是存在于马克思的“思想实验室”中而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比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社会主义”作为未来理想社会的概念来使用并相当充分地展开了其中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其指出:“在社会主义的人看来,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像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的积极的现实一样.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之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归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 这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概念就是未来理想社会的概念.

根据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理想社会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目标,一是人类社会的最一般形式. 换句话讲,理想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也就是传统理想中社会主义的实现.在传统理想中,社会主义的内容包括公正、自由、平等、和平、博爱、美好等一般社会理想,这实际上也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最一般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但是并不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点甚至关键点.因为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点和关键点在于实现了革命性的社会变革.承认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最宽泛的意义上与一般社会主义的相同和相通之处,并不等于放弃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概念与其

他社会主义概念之间的根本分歧.科学的态度是既要看到两者的区别,也要看到两者的联系.过于排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与一般的社会主义应有的共同点,就可能走出科学社会主义应有的范畴,走出一般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公正、平等、自由这些历史范畴.同样,也必须看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的共同点和共通点的有限性.在这种最宽泛的和最形式化的含义前提下,由于在理想社会的基础、实质、内容上的根本分歧,包括实现理想社会的方法、途径和历史主体等重大方面的根本区别,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而所有社会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别程度,都没有它们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差别程度来得深刻和具有本质意义.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点和关键点与其他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真正建立在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社会基础上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概念,与那些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融解于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其他社会主义含义有着根本的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的前提下,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 此外,马克思确立了在生产力“社会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关系的“社会化”,进而是整个人类的“社会化”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概念.社会化的本质和社会化的丰富历史内容构成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最基础和最普遍的内容.

(二)对传统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评价

在新时期,对于传统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必需赋予新的有中国特色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设想完全套用于现实中,也不是仅仅沿着传统理想的发展逻辑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而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理想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正是这种结合,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逐步深化.传统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结合,为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科学理性、社会开放等社会软实力的发展与成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传统理想中实现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结合大同、小康、民生、和谐的观念,对传统的现代化理论进行反思与重构.同时,在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对科学社会主义进行创新发展,以和谐为目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小康确定为现代化实践选择的道路,以加快经济发展,健全,发展科技,繁荣文化,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传统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应当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从而使现代化发展服从于社会主义的要求,又有助于清除经济危机下的社会矛盾.把传统理想中的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儒家的传统和谐思想中包含的“和而不同”、“民胞物与”、“厚德载物”、“协合万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既通过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按照“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总要求,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传统理想中的“以人为本”要求把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使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在现代化中得到体现,把传统大同思想中向往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融会贯通,进而实现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在现代化中不断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认识的过程,也是不断实现传统理想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作为一个总体化的重大战略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规范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实践道路.“以人为本”必须在外源与内源、传统与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现代性与人文诉求中得到体现,才能显示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从“走自己的路”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又赋予了中国传统理想新的时代意义.

二、我的理想社会设想、依据和实现路径

(一)我的理想社会设想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1世纪的中国,物质基础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各类生活设施也已基本齐备,人们的思想重心已由吃饱变成了吃好,由物质追求变成了精神追求.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的步伐,西方的先进文明夹杂着糟粕一并冲击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为此,笔者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应当是文化上饱满,精神食粮充足的社会,应当是彻底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是马克思界定的“社会化”的理想社会,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我的理想社会依据

作为几千年延续、积淀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任何人、任何党派、任何政治集团以及他们的思想、决策不可能不打上深刻的烙印.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第二代领导集体和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分别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不同境况出发提出了构建理想社会的主张,它们就是大同理想、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大同”“小康”“和谐”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被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构建理想社会时吸纳,既说明了它们的确是人类普遍的、永恒的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众所周知,向往美好生活是人类的社会本性.人类历史在进入文明社会后,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梦想有一个繁荣、富裕、公正、平等的“理想社会”,这可从中国古代儒家典籍《礼记•,大同》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鲜明体现出来,但人类历史上关于理想社会的认识直到近代才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但也出现了贫富分化、人剥削人的不公平现象.一些充满人道主义理想的空想社会主义家纷纷涌现,他们抨击私有制,主张社会主义公有制,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可是由于他们不是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上、而只是从良好的主观愿望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缺乏实现理想社会的物质基础,因而被冠以“空想”.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引入到社会主义理论,把的理论概括为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提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崇高目标,还指出了实现理想社会的基本条件.

(三)我的理想社会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个普遍地实现了社会本性和社会化本性的社会.所以,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目标,是人类社会的真正的存在形式.要理解马克思后期所提到的“社会化的人”这类概念的真正内涵,必须结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建立起来社会化概念的丰富和深刻的内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社会化概念的秘密所在和真正的诞生地.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完成了对社会化概念的另一场革命,即把这种社会化境界的历史基础,归结为共产主义运动的结果,归结为消灭私有财产的结果,从而确立了真正的社会化历史品质的现实基础就是公有制.只有消灭私有财产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这是近代第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就已经意识到的真理.马克思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关于消灭私有制的思想,并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实现了社会主义认识史的伟大变革.马克思正确地指出了私有制、剥削和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是与生产发展的一定水平相联系,是一定水平的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生产水平的发达最终必将创造出消灭私有制度、消灭剥削、消灭社会不公正的历史基础和历史武器.只有在生产水平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即在社会化的生产水平和生产条件下,才可能实现与社会化生产水平相一致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即实现社会化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最终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这一思想基点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成为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一个关键点,也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区别之一.社会化作为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在马克思早期的研究如《手稿》中得到深刻的论述,但这些论述还具有某种历史哲学的直觉性而较少经济学的实证性,以《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后期的全部理论研究工作,则沿着《手稿》所奠定的理论逻辑,以经济学的实证性论证了私有制即资本形式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的历史必然,从而在更宽阔和更深厚的理论域中确立了社会化概念的基础.总之,尽管理想社会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概念在马克思在世时并没有完全走出他的书斋,但是,这一概念中的基本思想构成了马克思的理想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科学的社会化概念是理想社会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的基础性内容.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社会的人类或社会化的人类等等,都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本质上都是对人类共同体的最高理想状态的概括.

类似论文

实用主义与理想社会

让我们细数一下美国人的各项发明,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叫做实用主义:麦当劳、肯德基、手提电脑、视窗操作系统、家庭汽车、好。
更新日期:2024-5-6 浏览量:11309 点赞量:3495

《醒世恒言》的社会理想

关 键 词:《醒世恒言》社会理想现代价值摘 要:作为“极摹人情世态之岐,备写悲欢离合之致”&。
更新日期:2024-1-10 浏览量:18661 点赞量:5201

《智者纳坦》看莱辛的理想社会

摘 要:本文从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剧情的中心及其发展和剧中传送的自然宗教的观点等三个方。
更新日期:2024-11-25 浏览量:144778 点赞量:31209

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其原则

摘 要要想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困惑,重塑党的威信,增加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归。
更新日期:2024-6-11 浏览量:82552 点赞量:18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