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野下

作者简介:刘洁辉(1963―),女,河南柘城人,周口师范学院教务处教授,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周口师范学院 河南 周口 466001)

摘 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象日趋严重,造成农村家庭、社会的不和谐,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隐患.为此,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周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为基点,对农村留守学生犯罪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追溯其犯罪根源,对症下药,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关 键 词 :留守儿童;犯罪;根源;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务工,由于受我国户籍制度和其它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农村,由此便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大量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结果.他们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根据周口市共青团委2009年的统计数据可知,周口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约为60.80万,占农村人口总数38.90%,父母双方均外出的的留守儿童多达37.80万,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4.20%,过多的孩子使家庭无法照顾周到,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不少留守儿童由此走上犯罪道路

一、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根源追溯

据河南周口市一基层法院调查,该院2005年1至11月份审理涉及农村“留守族”的犯罪案件82起106人,其中涉及“留守孩子”36起51人.一名村委会主任表示,这些孩子大多初中刚毕业或尚未毕业,不能马上外出打工,加之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应有的管教和约束,极易受不良青年的诱导而误入歧途,最后拉帮结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实施的犯罪类型较多,主要有侵财型犯罪、性犯罪、报复型犯罪、暴力型犯罪等.留守儿童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位或失当

1.家庭教育的缺位.

家庭作为一个初级社会群体,在培养孩子的基本社会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形成个人理想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功能巨大.[1]周口市地处豫东平原,是河南省的农业大市,进城打工成为周口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均在外地打工,跟祖辈一起生活,占周口留守儿童总数的43.50%.祖父母、外祖父母在照看留守儿童时,文化素质偏低.往往采取宠溺、打骂等错误方式,溺爱会造成留守儿童凡事以自我为最高价值取向,忽视甚至不顾他人的利益和感受,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很容易行为失控;打骂则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情绪,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感染和坏人的引诱,走上歧路;有的家长在假期把孩子接到城市去,利用孩子还是未成年人,法律不追究这一特点,要孩子发传单、教孩子一些逃避检查的方法和技巧.[2]还有些祖父母、外祖父母只顾及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放任不管,孩子因缺乏正确引导,也会不同程度地产生人格和行为的扭曲.也有的长辈不辩是非,管教不严,一味纵容、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增强了他们骄纵跋扈的气焰,教育理念与认识的偏差, 也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的难度.

2.家庭情感的饥渴

这些农村留守家庭由于家庭成员常年分居,经常要经受情感饥渴和生活上的种种不便.这对子女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使他们对家庭失去依赖感和信任感,从而对家庭给予他们的社会化教育抱有一种敌视怀疑的态度,大大削弱家庭社会化教育的效果.这种情感饥渴和生活上的种种不便一旦发生碰撞,就容易产生急风暴式的发泄,对社会产生不利后果.湖北大学心理系教授严梅福认为,农村留守孩子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他们很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爱.从心理学角度讲,小孩在幼年时期如果缺少父母的教育、抚养和亲情,他的性格、个性会受到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情感缺失可能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对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大家一般不易察觉,其实造成了很多无形的损失.一些专家也认为,寄养会使母亲和子女间产生“亲生后母现象”,这给母子双方的心理都会造成巨大的创伤.

(二)学校德育工作缺乏得力措施

学校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往往不足,使得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但目前的现状是,很多学校或者受资金、人员限制,对于德育工作的教学投入不足,或者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升学率的重视仍旧胜于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德育工作上较为注重形式,实效不大.另外, 法制宣传的力度和广度都不够,学校的法制教育方式落后、内容陈旧,九年义务教育中,仅初二课本涉及法律,但老师上课时仅从应试教育角度讲解法律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知法、守法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一些农村留守学生除了知道杀人、放火、是犯罪外,认为其他犯罪仅仅是错误而已,实施了犯罪行为后还不知道已经触犯了刑律.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催化

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社会文化市场的负面影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诱因.许多农村地区存在看书难的现象,网络化、数字化程度较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应有的文化娱乐活动.目前 周口市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严重欠缺,正规化的图书馆太少,无法满足留守儿童课外学习的需要,也没有文化场所供他们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周口市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0个,市级公共图书馆1个(详见表2),占河南省公共图书馆总数(142个)[3]的7.75%.按60.80万留守儿童来算,每个图书馆平均需为55 273名留守儿童服务.[4]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价值多元化的冲击,农村个体经营方兴未艾,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 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管,就不自觉地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以致道德滑坡.他们开始逃学、旷课,发展到沉迷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再到沾染打架、、酗酒等不良习气,一旦受到社会不良少年的唆使,便很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来.

(四)青少年时期的个性特点

1.辨别能力差:青少年期的孩子普遍具有猎奇心理,喜欢新奇的事物,对于自我的认知正逐步形成,对社会的认识能力也正在完善之中,是非好坏的辨别能力不强,遇到实际问题时容易兴奋冲动、感情用事,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观念就很难纠正,特别是 平时缺乏在生活、学习上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堕入违法犯罪的深渊之中,难以自拔.

2.心理不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致使其自卑感强、信心不足.有些农村留守学生在学校成绩也较差,表现不佳,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也成为同学的取笑对象,便觉得抬不起头来.到了社会后,因为文化程度低,受到歧视,因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同时,他们也缺乏道德感、荣誉感,不思进取、好逸恶劳,辨别是非能力差,控制能力差,看到贫富差距时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便会用实施违法犯罪来满足这种失衡的心理.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位,留守孩子生活上缺乏关照,精神上缺少关怀,学习上缺乏管理,成为“学习无人辅导、生活无人照顾、心里话无人说”的“三无儿童”,而产生许多性格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

3.不思进取,人生理想普遍不明.据对河南周口一所乡办中学的调查反映:527名留守儿童中“思想品德”达到优秀等级的只有79人,约占15.9%,达到良好等级的有189人,占38.02%,其余均为不合格.该校还对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理想、抱负、人生观、经济观等内容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留守学生”与非打工族子女相比较,理想、人生价值的明确度要低35个百分点,而对于经济收入或持将来走一步、看一步的观点却比非打工族子女高25个百分点

三、农村 “留守儿童” 犯罪的预防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这就决定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农村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牵涉到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工程,仅依靠任何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全社会重视和参与.

(一)强化家长监护意识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可代替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针对农村 “留守儿童”犯罪问题,要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家长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了解青少年教育的基本内容,了解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明确自己的监护职责和任务,以便时刻掌握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动向,防止他们误入歧途.

(二)加强学校监管力度

1.切实加强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教师平等地对待留守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切忌因他们缺少监管、学习成绩差就对他们放任不管或者歧视对待.要对这些儿童给予特殊的关爱,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在课程教学中灵活多样地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并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坚持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强化行为规范的指导训练,组织集体活动让留守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

2.建设寄宿制学校.

寄宿制作为解决留守儿童监护缺失、教育滞后等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优点在于节约了分散管理的社会成本,提高了教育效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要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对农村留守儿童要进行有效的教育与管理.寄宿的团体生活,可以发挥学校的替代作用来弥补留守学生从父母那里缺失的亲情与关怀,学校管理与老师指导也能及时到位,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动向,避免与社会闲杂人员接触,防止不良念头的出现.

3.配备专门生活指导和心理辅导老师.生活指导教师在日常寄宿生活中,应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怀,在学习上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早日生活自立.同时,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引进受过专业社会心理辅导训练的老师,在微观上开展针对留守学生的个案性的、精神性的心理辅导服务和心理咨询小组,解决留守学生的特殊心理问题,防止他们因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及时排遣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发挥政府职能,唤起社会关爱

1.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各有关单位齐抓共管.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教育行政部门一家难以解决.在此问题上,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关爱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各地工作开展也不平衡”;[5]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留守儿童课题组负责人认为,留守儿童问题表现,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还在城市.吕绍青说,解决流动农民在城市的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别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就学的社会政策环境,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治本之策.[6]

2.建立农村少年儿童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就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在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对于保护农村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培育他们形成健康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沟通学校与家庭都会产生有利的影响.这是家庭、学校之外的另一种与孩子们互动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一种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们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根本所在.

河南省周口市社科联调研课题:“和谐社会视野下河南周口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根源追溯及预防对策研究”( ZKSKDY-2011-121)系列论文之一.

类似论文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批判社会科学

作者简介:梁孝(1970-),男,北京顺义人,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认识论、,科学哲学,王成礼(1963-),男,江苏徐。
更新日期:2024-6-7 浏览量:14620 点赞量:4750

和谐社会视野下林业行政执法的完善

摘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要促进依法行政,实现行政和谐,。
更新日期:2024-12-22 浏览量:157303 点赞量:33937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医患危机其化解策略

摘 要:医患关系时刻牵动着全社会神经,也充斥着各种力量与利益的博弈,直接关乎我国的和谐社会战略 医患危机的僵持与持。
更新日期:2024-7-2 浏览量:16208 点赞量:5365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高校德育

[摘 要] 构建高校德育创新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依据。
更新日期:2024-10-11 浏览量:129861 点赞量:27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