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化解社会矛盾的六种手段

在主流价值观基础上,西方国家引导民众合法、温和地释放不满情绪,拓宽各阶层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及时化解社会冲突.各种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利,最起码可以一吐胸中之闷.

19世纪,德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然而,和今日的中国一样,与急速工业化相伴而来的是人口的大幅流动,许多农村人离开了土地.有的成为幸运儿,可是更多的人却发现,冰冷的都市并无自己的容身之所,他们成了社会的边缘人群,被失业与贫困的愁苦所笼罩.自然,他们也被称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何处理这样的危机一直都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课题.许多的措施、办法应运而生,有效化解了社会因贫富差距而形成的对立情绪.


社会保障:

不让一个人掉队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1881年说,“为了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必须积极地采取增加人们福利的政策”,“对于贫穷的人们,有必要帮助他们保障他们所追求的、更加安全富裕的生活”.于是,德国在世界上第一个确立了统一的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给予人们平等的制度保障.二战后,西方从上世纪50年代起普遍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减振器”.

西方各国的社保包括教育资助、免费医疗、失业救济、老人照料、养老金支付、残疾人救助、单亲父母津贴、家庭和儿童保护等,十分细致周到.“不让一个人掉队”是社会保障工作的目标.各国非常重视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法国为此制定了《反对社会排斥法》.由于措施得当,贫困人口被控制在较低水平,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社会平等,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慈善事业:

直接扶助弱势群体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的临终遗言是:“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屈辱.”据《福布斯》2006年的统计,美国富豪10年内捐款总额超过了2000亿美元,最富有的人的捐款超过了全部慈善款的三分之二.对于超级富豪而言,慈善是光荣的义务,是传统.而对于普通美国人而言,慈善也只是生活的常态而已.70%以上的美国家庭都对慈善事业有某种程度的捐赠,平均的个人捐赠占到个人收入的1.8%.

当然,西方人的慈善事业总是离开不了宗教传统.长期以来,基督教会始终遵守一条规定,就是以教会入款的1/3或1/4分给穷人.此外,每逢重大节日,基督徒还必须特别募捐以救济穷人.基督徒用他们的博爱精神推动了西方慈善事业的发展.宗教信仰,也是西方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紧张关系很重要的一环.

教育普及:

赋予人们改变现状的能力

1763年,普鲁士颁布强迫教育法令,这是义务教育的正式开端.到了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各国都相继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普遍性、平等性、强制性、公共性、免费性,这些都是西方义务教育中的常识.

在西方,德国的教育制度很有代表性――到了中等教育阶段,就实施多轨制的教育模式,并不只有大学一座“独木桥”.选择就读文法高中的学生,以升入大学作为目标,而在实务学校就读的学生,之后会进入职业专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德国人重视职业技能,凡是未满18岁又没有在全日制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都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而企业则提供充分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这种教育.如此一来,具有职业技能的青少年自然能够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依法行政:

妥善解决社会冲突事件

西方国家在处理棘手的社会矛盾时,坚持依照法律程序办事,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注重维护民众的合法权益和申诉权利.如英国的土地拆迁政策,按照《强制征用土地法》,土地征用要向和地方两级政府提出申请,说明征用土地的项目对于繁荣地区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生活水准都是有利的、必要的.

一般来说,获得两级政府批准共需要四五年时间.在此期间,需要动迁的居民,也可以向政府决策部门反映意见.一旦某个开发项目获得政府批准,就将启动强制征地程序.动迁户如果认为补偿办法不合理、不到位,可以提起申诉,对法院判决也可提出上诉.在法理基础之上的理性、容忍和退让战胜了冲动、对抗和无休止的争执,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保证了社会的祥和.

表达自由:

给民众舒解怨气的渠道

从20世纪初到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先后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方利益关系急剧变动,社会生态剧烈震荡.但早在二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提出过“四大自由”,即、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在主流价值观基础上,西方国家引导民众合法、温和地释放不满情绪,拓宽各阶层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各种弱势群体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争取自己的权利,最起码可以一吐胸中之闷.

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为了争取平等权利,发起了各种运动,最有名的莫过于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20万人集会上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的尖锐矛盾和冲突,通过种种渠道的表达和争取,最终得到了合理的解决.

协商机制:

给弱者讨价还价的本钱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不同利益主体间必然产生广泛的矛盾和冲突.而对于在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必须赋予他们一个合理的协商议价机制,才能避免他们的利益诉求无处表达和实现,进而采取过激的手段.

例如,二战前,西方发达国家工人地位低下,劳资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的严重不稳定状态.战后,西方国家建立了一整套的劳动法律体系,如《劳动法》、《工会法》、《就业法》、《劳动关系调整法》等.此外,还设计了各种机制,来保障工人的议价能力,如劳资双方代表就劳动条件和就业条件进行谈判,进而缔结集体合同的集体谈判制度,只有仲裁委员会才有权力确定工人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资仲裁制度,等等.通过持股计划使雇员变身为“股东”,缓解了劳资双方的矛盾,促进了社会阶层之间的沟通.

类似论文

坚持执法为民化解社会矛盾

2010年以来,广西合浦县检察院秉承执法为民理念,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不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探索建立以。
更新日期:2024-5-14 浏览量:68702 点赞量:15472

社会管理与社会矛盾化解关系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份,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培育和健全社会机构,。
更新日期:2024-8-18 浏览量:106472 点赞量:23261

在检察环节化解社会矛盾的新举措

摘 要:近年来,大量的社会矛盾正以司法诉求的形式涌入司法领域,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
更新日期:2024-7-15 浏览量:94651 点赞量:21108

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机制

摘 要 :社会矛盾化解与检察工作密不可分,检察机关要把化解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始终,在执法办案中通过宽严相济规范化。
更新日期:2024-1-20 浏览量:20309 点赞量:5655

化解文化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 要 ]文化矛盾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化解文化矛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前我国是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着力化。
更新日期:2024-6-28 浏览量:83194 点赞量:18555

人为本化解社会矛盾

[摘 要 ]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当前检察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根本目标 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更新日期:2024-10-21 浏览量:129952 点赞量:27591

刑事审判与社会矛盾化解

摘 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以人为本,化解社会矛盾,维持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刑事审判最根本的是目。
更新日期:2024-10-3 浏览量:17771 点赞量:5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