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科学观尤须讲科学

从哲学的最高意义上说,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而要使这一过程正确有效,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靠掌握和运用科学.科学发展观是要求并指导我们以人为本,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经济、社会、人和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系.科学性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特性.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尤须讲科学.

崇尚科学、依靠科学是贯彻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

我们身处的世界,纯粹从自然界本身来说,其发展变化无所谓对错与好坏,但当这个世界出现了人类之后,就出现了认识、行动、价值、目的、效用、利弊等主体性问题,就有了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是否科学、正确的问题.由此即可悟出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缘由,亦可引出我们强调贯彻科学发展观尤须讲科学的主要理由.

首先,只有讲科学、掌握和运用科学,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科学是认识和行为主体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正确认识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学的价值随社会的发展而与日俱增.马克思说,“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已为历史所证明.20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就引发了三次技术革命.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基础科学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技术上一系列革命性突破,产生和形成了核能、激光、电子计算机、电子与信息、生物工程、材料、空间等现代技术群及其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革命,几乎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二,只有科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唯物辩证法和世界发展史告诉我们,各种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是按照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和外在的辩证关系进行的,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和外在的辩证关系推进发展,就会正确有效,就能发展得又快又好,整个发展就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实现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否则就会破坏发展,产生各种问题和不良后果.而能否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则取决于人们能否掌握和运用科学,确定正确的目标和目的,采用正确的途径、手段和方法,科学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第三,只有坚持推进、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在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中开辟广阔前景、解决各种难题.科学与人类的需求、社会的需要相互促进,与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又在经历一场新的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例如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就提出“利用科学,振兴经济”,如今美国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55%.这种科技迅猛发展的势头正越来越强劲,正如同志所说:“21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正在形成的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将带动一场新的全球性的产业革命.在世界各国争相抢抓发展机遇期、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新世纪,要开辟广阔的发展前景,唯有依靠科学这一能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大发展的革命性新动力.


尤须着重指出的是,目前我们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正在凸显出最棘手的基本矛盾、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开采的掠夺性、利用的低效性形成的巨大矛盾;人们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无限性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限性形成的突出矛盾.具体到我国,多年来一直提出解决而又久久难以解决的难题和矛盾主要如下:一是资源告急.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居世界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而且还在锐减之中,15年后将剩下6种.尤其堪忧、甚至可怕的是,国际能源机构测算,地球上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可供人类开采的年限分别只剩下40年、50年和240年选我国煤炭剩余储量按目前开采速度只能维持80年选二是物耗过高.50多年来GDP增长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2004年,我国占全球4.06%的GDP,消耗了全球所用的8.1%的石油、27%的钢材、40%的水泥、14%的用水、30%的煤、11%的能源,共消耗了全球原材料71%的增量,经济增长的成本因此而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5%以上.三是污染严重.在人均GDP400至1000美元时,出现了发达国家人均GDP3000至10000美元区间出现的严重污染,单位GDP污染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现有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有16个在中国.全国有1亿多居民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主要水系的2/5已经成为劣五类水,78条主要河流、5万条支流已分别有70%、75%以上受到污染,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受镉、砷、铬、铅等污染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世界银行调查估计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仅空气和水污染每年会损失GDP的8%―12%.另据测算,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环境污染还使食品残留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四是生态问题严重.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中科院专家测算,2003年环境污染加上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5%.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说:“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严重!”五是公民科学素质较低.据有关调查,2003年中国达到公民科学素质标准者不到2%(美国2001年已达17%).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年,滞后于发达国家约50年.第一、二、三产业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6.79年、9.44年、10.9年.全国7000万产业工人中,初、中级工各占60%、35%,高级工仅为5%,比发达国家低35%.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仅为70%,废次品每年的损失近2000亿元.六是经济技术竞争力不强.我国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日本的1/41、法国的1/34、德国的1/32.按目前经济技术水平,要达到2002年高收入国家人均GNP、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率水平,分别需要49年、46年和50年.经济结构要达到发达国家2002年的水平,至少需要50年时间.七是科技薄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明显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在世界近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仅居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我国对外技术依赖度高于50%.在高新技术产业中,60%―90%以上的知识产权为外国所拥有.我国的发明专利仅分别相当于日本、美国的1/30,韩国的1/40.八是产品低端,效益低下.我国虽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但大部分产品消耗高、附加值低,有不少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还不到1/10,大多数不是“创造”,而是“制造”,是家“贴牌”生产.全国出口占GDP的40%,但每出口1美元的产品,才给国内贡献30美分.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九是实现发展目标的难度较大.“十一五”期末,我国人均GDP须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GDP能耗须比“十五”期末降低20%,如果没有革命性的科技进步,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上述各种难题和矛盾的内容及表现各不相同,但其中一个共同的症结和焦点就是,作为矛盾的主体一方不是不想、而是比谁都更想去解决问题,只是苦于水平和能力不够.我国在以往世界性的三次产业革命中都失去了机遇,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中只是被动地“随波逐流”,其症结除了制度或体制有问题外,关键是技不如人――我们的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太落后,科技的实力与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与世界的先进水平相差太大.而水平和能力之不够,又源于科学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水平和能力之有限.所以,仅仅反复指出矛盾、提出任务,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而要用大力气促使和帮助矛盾的主体方面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水平和科学能力,使之都成为推进和实现“发展科学化”的主体,共同将科学技术快速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超常规大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这样才能使发展中的各种难题迎刃而解.

把努力掌握科学、充分运用科学

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一,在全国形成崇尚科学、掌握科学、运用科学、靠科学推动新世纪大发展的科学氛围和全民行动,使科学成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和“科教兴国”的战略,也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贯彻的过程性等原因,至今科技尚未真正上升为第一生产力.无论从宏观架构、还是从微观基础来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根基、科学源泉、科技动力、科学程度上,与“三个代表”中所指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以及世界先进水准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是我们的综合实力、特别是国际竞争力的弱势之所在.反之,我们也正可由此找到今后着重致力追赶的目标与路径,发展难题、赢得竞争胜利的法宝和利器.我们亟须对此进一步形成共识,充分认识到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现代化高级阶段的强大推动作用,同时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正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正对我国形成巨大挑战,从而更加重视科学、崇尚科学,并在全国形成掌握科学、运用科学,主要靠科学推动超常规大发展、实现历史性大跨越的科学氛围和全民行动,极力提高科学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份量,并从国家发展战略、教育、科研、投资、人才等方面着重倾斜于科学研究与开发、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使科技真正上升为第一生产力,并进一步使科学成为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第二,把“科学性”、“科学程度”、“科技竞争力”、“科技贡献率”之高低作为评判发展优劣的最重要标准.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我国,指标和评判标准具有重要的认定、导向、激励作用.必须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把科学在发展中的位置提得足够高、分量加得足够重,将“科学性”、“科学程度”、“科技含量”、“科技竞争力”、“科技贡献率”之高低,作为评判发展业绩之优劣、发展本领之大小、执政能力之强弱、领导能耐之高低的最重要标准.首先,将“科学性”标准与“三个代表”的执政要求、“三个有利于”的政治标准高度统一起来,使之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和实现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导向.其次,根据各领域、各层次、各方面的不同情况,将“科学性”标准尽可能量化、具体化,使之可操作、可执行、可测定、可衡量.

第三,大力提高领导者和决策层科学执政、科学决策、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各种决策和政策的制定也从“粗放时代”、“抽象定性”跨升到了“精益时代”、“精准设定”.这就更需要领导与决策者具备相关的各种科学知识,能够娴熟运用高度现代化的各种科学手段和科学方法.为此,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解决好正确领导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还要学习大量关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现代科学知识,增强现代科学知识的更新能力和运用能力,把握以前沿科学、先进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化的领导权,千方百计提高领导、决策及具体工作的科学本领.由于领导者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务必努力建设并用好高水准的“智囊团”、“参谋部”,并且把领导与决策的基础和根底牢牢地夯扎于亿万人民的实践和广大科学工作者的成就之中,从中汲取智慧和能量.

第四,大力提高全国的学习能力、全党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致力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大力实施最具推动力、最有规模效应的战略举措,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创新型社会、科学发展型社会的建设,推动全民靠学习掌握科学,靠科学自主创新,靠科学创新实现科学发展.首先从国民教育抓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及其目标相应,实现有关方面提出的教育的“三步跨越”和人力资源素质的“两次提升”――从目前到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40%提高到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3%提高到20%以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从2011年到2020年,达到较发达国家教育水平;从2021年到2050年,跨升到教育发达国家水平.人力资源提升,第一次从2002年到2020年,第二次从2021年到2050年,25至64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超过11年、13年,每百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分别达1500人、3000人左右,实现人力资源素质向中等发达国家、继而向发达国家的跃升.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终身教育,都致力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在各种教育和全民学习中,对青少年乃至全民着重加强科学创新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将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把学习和掌握科学落脚于运用科学、进行科学创新,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成果,由此推动经济与社会的科学发展以及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五,从基本国策、体制、机制、政策、方略、规划、投入等方面提高科学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建立和推进“科学发展系统工程”中正确处理各相关方面的辩证关系.将科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核能反应堆”,在全国进一步确立和巩固“科学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及国家战略地位;将科学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科学的重视和支持,全方位、多维性地深入体现和渗透于体制、机制、政策、方略、规划、投入等方方面面,并见之于全党全民的发展理念和科学实践之中.特别注重加大对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科学创新、科技转化的投入和扶持.为使之更加切实可行、扎实有效,应将这些方面具体化为旨在使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途径和过程“科学化”的系统工程,进行全面规划,从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各方面全力推进这一“科学发展系统工程”的建设.一方面,大力强化全民和所有发展主体重视科学的根本意识和长远眼光,并建立“科学发展基金”、“科技股份制”、“科技银行”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科学积累与投入机制;另一方面,从宏观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借助党和国家的政治优势及经济、行政手段,建立科学积累、科学投入的宏观体制,合力建设国家科学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开发基地、科学创新工程.

第六,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科技创新及其成果转化,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全球创业观察2003中国报告”发现,中国人现在的创业热情与美国人不相上下,但在对创业的把握能力和创业的知识、本领方面却显得很不够.另据统计,我国2004年已经拥有的80多万项专利成果得到转化的不足一成.因此,我们要在继续激发和保持创业热情的同时,着重提高科技创新及转化的能力.一方面,依靠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动力作用,建立强有力地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体制和机制,把企业和各种市场主体推上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抓好;另一方面,发挥国家的权威优势和统筹能力,把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凝聚起来、发挥出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着重开发战略性高技术,特别着力开发那些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力大、关联度高、影响深广而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技术,以及能够提高国家产业整体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同时着眼全局和长远,紧盯全球竞争焦点与趋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战略性突破,推动产业振兴,掀起产业革命.

第七,推动全民全社会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合力建设“科学精准型社会”.从我国历史上鄙薄科技,传统文化中定性研究、原则论述居多,定量分析、精准研究极少,可以看出我国在“科学精准”方面的“先天不足”.这在当代虽已明显改进,但仍未根本解决,从人们的口头禅“大差不差就行了”即可窥一斑.这一口头禅潜藏的“病原体”带来的是“马虎病”的蔓延――从令家长和教师头痛的“马虎小孩”,到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失头忘尾”的各种“马大哈”,从由于某个马虎失职者的玩忽职守而酿成伤亡惨重、损失巨大的人祸(我国安全事故每年损失达250亿元,约占GDP的2.5%;人员伤亡之痛苦与损失则更大),到投入巨大的重大工程因一个小元器件的毛病而功亏一篑,等这使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建设一个“科学精准型社会”的极端迫切性和特别重要性选最切实的是,以学习、弘扬“航天精神”为契机和抓手,从人的素养到民族特性、社会习性,从每个人的童年教育、禀性习惯养成到终身学习,从个人的工作到领导的决策、单位的运转、社会的治理,从国家的宏观管理到各类主体的微观运行、日常运作等各方面,全方位地推进“科学精准型社会”的建设,推动全党、全国、全民都形成崇尚科学、恪遵科学、一切思维和行动都讲求“精、准、严、细、实”的特性和习惯,促使每个单位和集体都建立科学精准的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全社会都形成科学精准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从根本上防止和排除因为不讲科学、大而化之、马而虎之而酿成大祸的各种隐患.这应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抓实抓好.

第八,从根本上防止和排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各种非科学因素及障碍.一是克服主体水平与能力的限制.人们由于科学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比较有限,对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科学认识和掌握有一个过程.要努力减少反复、缩短过程,尽可能提高致力发展的科学水平和科学程度.二是克服科学认识与实践所需投入的限制.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所需人才的培养、所需条件的提供,都需要投入,要尽可能将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力量向这方面多倾斜.三是克服急功近利、本位主义及其导致的短期行为.有人统计,一项有分量的科学研究从着手进行到出成果,周期约在14年左右,有的还更长,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也相当大,所以,一些行为主体对这类科学的研发和应用深感遥不可及、力所不逮,而仍然致力于那些虽然不太科学、甚至具有一定的有害性和破坏性,但却能在眼前为局部和行为主体带来利益的畸形发展.对此,我们应该和必须做的就是,严格限制危害全局和长远的破坏性、有害性发展,尽可能用目前所能努力做到的小改、小革、小创新提高发展的科学性,同时联合各方面的发展主体,以至动用地方性、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力量,合力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发展课题.四是排除各种压力和障碍.现实发展中,有些行为主体、包括领导者,往往迫于各种压力、出于各种需要,或者层层加码压指标,或者互相攀比改指标,或者拔苗助长赶进度,或者少交多留“打埋伏”.对此,必须对症下药,用体制、机制、制度和法纪,以及各种科学方法和严厉措施,规范、约束这些方面的运作和行为.

我们坚信,只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其科学性这一根本特性,把依靠科学、发展科学、运用科学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就一定能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又快又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袁文

类似论文

科学观的意蕴

提要: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的本质、动力和目的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发展观与道德密切相关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
更新日期:2024-3-14 浏览量:41810 点赞量:9329

科学观

[摘 要]企业文化理论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它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科学发展观应该成为现代企。
更新日期:2024-1-5 浏览量:3945 点赞量:1309

在中学英语教育中贯彻科学观

摘 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在全面建设中康社会过程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教。
更新日期:2024-1-14 浏览量:19971 点赞量:5707

贯彻科学观推动学生党建工作

摘 要 :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环 本文探讨了如何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
更新日期:2024-5-17 浏览量:69425 点赞量:15727

贯彻科学观进一步实施扩大开放

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于2007年9月胜利召开 大会提出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外事工作是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
更新日期:2024-6-8 浏览量:14737 点赞量: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