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学科学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活动,发展科学思维,提升科学素养.本文结合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具体详尽地从确立思维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提升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严密性、抽象性和批判性等角度介绍了几个策略,对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 键 词 】科学课;探究活动;科学思维;教学策略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lasses on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Zhang Hui-zhong
【Abstract】Scienc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s designed to allow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science inquiry activiti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thinking, to enhance scientific literacy. In this paper, the Science Teaching Practice, specifically detailed a number of polic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o establish the goal of thinking, set the problem situation, to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of development thinking, rigorous, abstract and critical scientific inquiry to guide students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scientific thinking activitie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Key words】Science classes, Exploration activities, Scientific thinking, Teaching strategies
科学课程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仅仅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素养的载体.科学探究的能力,其核心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包括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型思维以及发散性思维等品质,它是学生知识素养、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智慧发展的水平.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可以说,缺少科学思维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探究,“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和灵魂”,科学教育的过程要真正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就必须把焦点置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拟就如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谈几点策略.
1. 找准切入点,确立思维目标 谈到探究教学,很多教师很自然地想到“动手做”、“做中学”,而这样的结果是,教师把精力过多地考虑到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并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问题.而事实上,科学探究的本质应是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因此我们在探究活动的安排上,不要贪多求全,不要安排过多的活动,而要“追求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的价值”.一堂只有40分钟的课里,我们面对众多的目标,就要懂得选择和放弃,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设计活动时预设思维的切入点,围绕思维点的解决层层展开.
2. 设置问题情境,引发积极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发源地,没有问题就不会引起思考.在探究活动中有多少价值的提问、引导,就会引起学生多少的有效思考.可以说,“问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均应围绕着问题展开.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所研究的问题上来.通过问题情境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3. 提供结构性材料,锻炼思维的灵活性 “材料引起活动,活动发展思维”,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自主探究材料,对提高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水平、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明显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利用实验材料特别是结构材料——这只无形的手引导学生走上认知、探究、发展之路.有结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探究的方法,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能让学生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了解事物.
4. 动手之前先动脑,提升思维的严密性 动手之前先动脑,围绕着要探究的问题,重视并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动脑是为了动手的顺利进行,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受知识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学生考虑问题往往缺乏周密性,围绕某个问题制定活动计划时,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是粗糙的、片面的、不完善的,缺乏科学性,实验前的动脑能让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完善方法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前准备的不光是待会儿要用到的各种材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动手前经过一番自己的思考:“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要哪些材料?”“实验时该注意些什么”等 这样,就能让学生动手和动脑紧密结合起来,变传统的实验技能模仿为学生主动地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在动手动脑中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动手之后更动脑,发展思维的抽象性 探究活动开始后,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做好探究记录,这不仅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小组讨论,把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文字或图形记录,这就要有思维的过程,特别是要把现象和结论联系起来,他们还要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过程.如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教师要求学生把现象记录下来,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画了金属条和金属圆片热传导时的速度和方向.虽然是简简单单的箭头,但是很形象地表示出了固体热传导从高温向低温传递、以热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规律,也能帮助学生建立思维从形象到抽象的过程.
6. 在交流中质疑,增强思维的批判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因此学生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时往往是他们思维活动最活跃之时,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最好之时.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总还习惯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某一个科学结论,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个科学结论,也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有时为了让学生尽快获得结论,老师会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老师所想的一面引导,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其他问题,则常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而这样往往会忽视结论背后学生的思维,因此笔者认为不要看见“结论”见好就收,而应突出思维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辩论,并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声争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为了科学真理,生生间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使学生在平等、、自由的气氛中放松地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沟通.通过对科学问题的研讨,能够使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研讨和辩论是培养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上策略只是笔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科学素养这个目标,带着“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理念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相信我们的科学课能更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孩子终身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