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建设

摘 要:重庆已基本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和信息服务系统,也积累了一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农业 信息化 网络 可持续发展

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直辖市,农村面积占全市总面积99%,农村人口超过全市总人口70%.近年来,重庆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成了阶段性建设任务.各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信息服务,实施“信息入乡”工程,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推进基层农技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影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进一步加强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增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人员队伍建设,广泛普及提高农民计算机科学职业技术水平,推进信息网络延伸,增强信息传媒服务,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对策,才能加速在城乡统筹中农业信息化发展,更好地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服好务,实现市府“2010年重庆市农业信息成为中西部领先、全国中等水平”和尽快赶上全国农业信息先进地区的目标.

一、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为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重庆市于1999年专门成立了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并组织有关人员于2000年完成了《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多级投入,共同维护,合理开发,资源共享的思路,现已基本建成了全市农业信息网络框架和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重庆农业政务、农业科技和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系统.

1、市、县级的农业政务系统建设.全市通过拨号方式已实现了全市40个区县(自治县)农委、农业局、畜牧局和局直属单位的广域互联,以WEB浏览、电子邮件等方式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各地农业信息的快速传递,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农业信息网站群建设.市农委建立了《巴渝新农网》,全市区县已建成并开通所有40个区县农业网站,实现《重庆农业信息网》和所有区县级信息网站及部分市级农业专业网站的资源共享共建.从而使重庆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在互联网上县县建立信息网站的省(市),也是全国第一个实现互联网信息资源完全共享的省(市).在这个共享平台上,目前已建立了4C多个独立网站,50多个专题数据库,收录相关信息和文献资料3万多条(篇),网上信息查询每年已超过100万条次,在全国农业网站中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全市农业系统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农业综合信息、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开辟了一条农业推广服务的新路.

3、农业市场信息采集发布系统建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实现了市场信息的一站式联播和供求信息发布“一站通”,并在互联网上建立了重庆名优农产品专栏,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了农产品流通.据去年底的调查统计,上网发布供求信息已超过了10,000条次,发布重庆各地农业市场行情信息近1,000多条,去年各地从网上实现农产品销售直接增加收入900多万元.

4、农技110咨询服务系统建设.全市40个区县建立农业科技110信息咨询服务点,在实施区域范围逐渐形成农业科技110信息咨询服务网络.市、区县、镇联网的农技110共接受信息咨询3万多人次,其中来电约3,000个,来访近1,000人次,邮件及书信咨询300多个,网上查询34,000多人次,收集信息3,000多条,发布信息1,000余条.

5、建立健全信息体系和加强信息队伍建设.全市40个区县农委、:农业局设置了信息科(站、中心),未设置信息科(站、中心)的农业局也明确了负责信息工作的科室.市县两级已有农业信息专职人员90多人,人员200多人.区县农业部门也开展了农村信息员队伍培训,现发展农村信息员队伍1,500多人.一支具有一定基础水平的专信息员队伍开始形成.

6、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按照“五个一”标准:全市乡镇有1-2名信息服务人员,有一套组织(队伍)网络,有一套管理和服务制度,有一套设备(如计算机、打印机等),有一条专用线.随着农业信息网络不断向基层延伸,更多的乡镇信息服务站将建立起来,为农村、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各类有用信息,尤其在政策、实用技术、市场、农产品供求等方面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7、百户农户问卷调查

课题组抽样对合川区云门镇石簸村、大足县石马镇白光村、北碚区水土镇大地村、秀山县干川乡金惠金银花专业合作社、黔江区南海镇南海村等农村百户农户问卷调查,其有关数据显示:

(1)被调查百户农户基本资料

在被调查人中,男性61人,女性39人,百分比分别为61%、39%,年龄结构60岁以上老人45人,40-60岁中年人38人(且女性多于男性),40岁以下青年17人,百分比分别为45%、38%、17%,文化程度初中以下68人,高中25人,大专以上7人,百分比分别为68%、25%、7%,家庭平均人口5人,涉农人数3人,涉农人数占总人口60%,座机仃门,占被调查总户数17%,移动175部,占被调查总户数175%,即家庭拥有手机1.75部,电脑12台,占被调查总户数12%,100%上网获取信息.

(2)农民获取农业信息的渠道

(3)农民需要的农业信息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值得推广的经验

1、北碚区“三抓”“五化”引导农业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重庆北碚区农委坚持以“三电合一”(语音服务、电脑网络服务和电视节目服务功能于一体)为工作重点,创造地开展信息工作,既重视“硬件设施”的投入,建立信息服务平台,铺就农业信息高速公路,又重视“软件信息资源”的挖掘,开办公益性电视节目《北碚农业天地》,丰富信息资源.通过“三抓”,即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信息体系,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抓协同配合促进信息工作突出特色.努力促进“五化”,即电脑网络化、网站板报化、化、电视内容本地化、信息服务多样化,初步实现了农业农村信息的普遍覆盖和资源的共享.该委在2009年4月28日市农委组织召开的“2009年全市农业信息工作会”上作了《加强领导齐心协力,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经验交流发言,并被评为“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该区还获得“全国信息先进区”.

北碚区的“三抓”是:

――建立建全信息体系,领导亲自抓.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区长陈一清为组长的北碚区“信息服务三农”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办公室下设了信息科和信息中心,成立了区信息产业局(与区科委合署办公),区农委成立了专门的信息科,负责全区农业和农村信息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建立了180余人的信息员(操作管理员)队伍,并落实了工作责任制.

――强化服务平台建设,网络重点抓.按“三网一库”(党政信息内网、农业信息交换网、农业信息网站和内部办公信息数据库)的要求,开通了覆盖全区所有涉农部门和镇、街宽带网络平台,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编制了“农信通等农网广播”短信,建立了“巴渝新农网”信息发布平台.

――突出信息工作特色,协同配合抓.与移动公司共建“信息村”,与电信公司共建“快乐村”,与北碚电视台编播《北碚农业天地Ⅺ专题节目148期(创全市之最),被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列入市首批新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六个试点区县之一,与市信息产业局“乡镇风情等数字农家乐”网页发布了全区15个镇及20家重点项目和特色农家乐综合招商信息.

北碚区的“五化”是:

――电脑网络化按有阵地、有电脑电视、有人员、有制度、能上宽带、能看电视的“四有二能”标准,区财政投资144万元对全区15个镇的119个村和25个镇属居委会,近2年全建信息站点144个,每个站点配备了1万元的硬件设备,并建有水土镇大地村、静观镇素心村、澄江镇北泉村3个示范村,实现了全区村级农业信息化全覆盖.

――网站板报化“北碚农业信息网站”拥有栏目28个,发布北碚农业动态信息2113条,提供《北碚农业天地》电视网络视频148期,为本地农业企业和15种本地名优农产品设立了推介网页.搭建了“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和“重庆市农产品市场行情查询”2个市级信息共享发布平台.2008年在全区网站考核中获第一名.

――化截止2008年10月底,全区共有“农信通”用户37,756户,“农网广播”用户11,321户,农村固定用户29,229户,超额完成了市里拟定的计划目标.

――电视本地化专投资金10万元开辟的《北碚农业天地》电视专题节目从2005年5月至今在北碚电视台一套编播了148期,传授水产畜牧养殖和疫病防治、果树栽培与管理、食用菌栽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23个方面,并制成光碟向农民赠送.

――信息多样化一 是与移动公司在水土镇大地村建农业信息化示范村,从投放“农村信息机”硬件设备、建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远程三农信息服务平台、建农家书屋、建村专题页面和手机村5方面人手,共投入550台信息手机、价值30万元的355册书籍,建设示范村.二是收集各村及农户编制Ⅸ北碚乡村黄页》,现已发行4万册.三是歇马、静观、水土、柳荫、三圣、复兴和金刀峡7个镇获市首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百镇建网工程”项目支持,配发了1台电脑和1台服务器.四是电信公司首批建成农村信息田园50个信息服务站点.

2、大足县“3合1”资源整合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

大足县以“三农”服务为中心,以、电视、电脑、报刊资料为载体,以农业信息入乡为抓手,大胆创新模式,强化资源整合,实现了“服务方向由注重为政府决策的‘单一性’服务到为政府决策和生产经营服务并重,服务内容由侧重生产信息到生产、市场、科技、劳务等综合信息并重,服务渠道由注重网络到与常规媒体相结合并重”的三个重要转变.今年,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在县农业局设有法制信息科6名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县农业局与县科委、重庆移动大足分公司经过充分协商,提出了“三方紧密协作”的思路,初步达成了三方紧密协作的工作机制,以三方共同组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为服务平台,狠抓“网络延伸、资源开发、信息发布”三个着力点,整合资源优势,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有效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为更有力地抓好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县城乡统筹信息化领导小组.同时组建了由科委主任为主任,县科委、农业局和移动公司等单位组成的“大足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办公地址设在农业局新建的检测大楼底楼,安排了130的办公室,由移动公司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和专项资金进行装修.办公室包括1个农业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展示厅、1个培训会议室、1个办公室,实现了科委、农业局和移动公司三方协同工作.

大足县资源整合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办公室,进行全县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推广与协调,负责县农业信息网的建设、管理和维护,开展信息查询与咨询服务、对外农业宣传、信息技术推广、信息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信息技术业务培训等,为辖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新设立的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从三家单位抽调办公人员,由科委派2名、农业局派1名、移动公司派2名工作人员集中统一办公.移动公司在全县的7个营业部安排了7名专职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所在区域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指导、信息机安装、使用、维护以及与政府工作的衔接.

该县在信息的采集上,启动“向全社会征集、县里统一发布”的方式,并支付信息费15元/条,年采集信息1,100条.提高了信息质量.

据课题组在该县石马镇及白光村了解到,新设立的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为解决村信息员而年龄偏大的问题,拟在相应村推行“农业科技信息员”(简称“农科员”)1名,经费由县农信办、村与相关单位共筹,由农民中有信息专业技术的人才来专职从事村级农业信息化信息员(农科员)工作,以解决村级农业信息化人员兼而不专,形同虚设的问题,更好地推动村社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3、秀山县“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带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武陵山腹地,渝黔湘鄂四省(市)交界处,为重庆东南大门.全县幅员面积2,46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269个村(居),总人口6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万人,占总人口88%,是课题组选点渝东南地区颇富代表性的重庆市少数民族自治县.

在幅员面广、人口分散、乡镇较多的少数民族山区,农业信息化推广建设相对难度较大的情况,秀山县按照市里“以核心用户带动整体发展”的要求,启动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2007年初,县供销联社就根据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中国移动通信总公司联手发展12582“农信通”的总体部署,认真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落实市供销合作联社150号文件发展“农信通”的指标计划,因地制宜,在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把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构建了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新网工程”.县政府办公室对此出了文件,由分管副县长挂帅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县供销联社行政笫一把手还去北京清华大学进行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系统的深造,县供销联社和县农业局都分别建立了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信息中心”.学以致用,与县农业局、移动公司一道具体实施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该县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依靠农业发展公司,带动了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全县20个乡镇设立了“农信通”服务站,150个“农信通”服务点,免费赠送手机3,500台,平均每天发布相关信息2条以上,覆盖率达30%.全县有农业信息员158人,其中79人获得了资格证书.

课题组深入调研了重庆信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秀山高端猕猴桃专业合作联合社.该企业是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红阳猕猴桃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全面单位,其发展模式是:公司+专业合作社+科技大户.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该企业建有内网和外网,通过公司信息站――专业合作社信息点――科技大户信息用户,在经营管理、种植技术、购销信息和劳动用工等方面进行了现代的网络化服务,使产品长供香港,远销欧美.

秀山县是全市和武陵山区最大的金银花基地.干川乡金惠金银花专业合作社一条金银花销售信息就使其赚了10万元.农业信息高速公路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达成,农业信息致富路在土苗山区建成.去年该县柑滞销,数量达1.200吨,1元/公斤.县里采取“政府搭台、市场对接、企业运作”机制,通过在《秀山农业信息网》和“农信通”上发布购销信息,为农民挽回了80万元的经济损失,让广大农民尝到了信息技术的甜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在秀山的运作成功,为农业生产走集约化的道路和农业信息化在老少边穷地的发展探索了新路.对于农业信息化在秀山及渝东南地区的发展,秀山县的经验是“‘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哪里有产业,哪里就有专业合作社,哪里就有信息化.”


三、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领导干部对信息化认识上存在误区,亟待对领导洗脑.

尽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但仍有部份区县、乡镇领导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部份区县、乡镇把农业信息服务简单理解为“政务宣传报道的手段”,把“信息设备”随意当作“办公设备”挪作它用.一些领导认为搞农业信息化工作是“软工作”,就是通过电脑及网络起草点会议报道、宣传点会议动态、下载点会议新闻、上传点工作汇报,而没有上升到建设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其重要性.因而出现“机构不全、设备不齐、人员、经费短缺、可有可无、工作敷衍”等现象.

原市长王鸿举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过去一年的工作回顾”的“农业”部份,只字未提农业信息化建设,只提到粮食、油料、生猪等农产品的产量和农机、农村公路建设等.而在“来年工作任务”中,才有“启动行政村‘村村通’互联网宽带工程”的表述.这与市委三届四次会议薄熙来书记在审议通过《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所作的报告未能很好配套.

2、机构设置大都形同虚设,亟待加强组织建设.

全市一半以上区县没有成立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19个区县农业局(委)没有建立专门机构.全市各乡镇无信息科室办部门,均归在农科、农技、农情等科室.

3、农业信息化工作管理混乱,涉农资源亟待整合.

涉农信息由不同部门归口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管理和服务机制,尚有的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及时交流和充分共享.有农业局(委)主管的,有科委主管的,有供销社主管的等.信息发布散乱,有农业局(委)发布的,有科委发布的,有供销社发布的,有商业局(委)发布的,有劳动局发布的,有广电局发布的,更有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发布的.各发布各的,因从信息源的采集上不一,因而所发布的信息参差不齐,有矛盾出现,缺乏对农业生产的使用性.

4、信息员问题严重,人才亟待培养.

大都区县农业局(委)没有建立专门的信息科室区县级农业信息中心,只ą 59;为了应付市里而由相关涉农部门所设立的松散形式机构,落实到具体实际操作的农业局(委)大都无专职可言.课题组在调研中了解到,除北碚区农委自2003年将信息科从法制信息科分离开来、有专部门专人外,农业局(委)信息科室大都并在法制信息科,其人员均属.合川区农业局虽专设有信息科,配有4人,但形同虚设,科长、2名副调研、1名60多岁的老同志,全不懂电脑技术,无法统领和指导全区农业信息化建设.

特别在乡镇,农业信息人员84.9%系,万个涉农村中仅5个村配有信息员,且与农技、宣传、门混淆,专业水平不高,工作变化频繁,有的1人要承担4、5个甚至6、7个工作角色,不能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和发布信息,计算机的应用还更多地停留在打字上,造成农民和企业的信息需求不能及时上报和外发,网上的政策、技术、市场信息难以传递给农户.从而在乡镇级失去了信息的“桥梁”作用,影响信息的共享和应用.

5、无专用资金投入,亟待专用资金单列.

市区县对农业信息化投入无专用资金,区县农业局(委)、科委等涉农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一是挤占、挪用其它资金,二是依仗市委组织部门对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对网络平台的建立,三是依靠运营商的经营性投入.因种种因素,“一小时经济圈”中信息平台建立与覆盖及应用相对较好,存在问题较为严重的是在渝东南、渝东北“两翼”的少数民族地区和三峡库区偏远乡镇,可望而不可及.

区县级信息网络平台虽全部建成,但设备不配套,操作不统一,信息采集编发大都不及时.有的区县还不能实现人手一台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完全实施还有一段时间过程.乡镇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建设也需要投入,很大一部分乡镇需要上级支持配套相关设备,上网费用也需要支持解决.目前全市还有少数乡镇没有建成信息站.信息网络入村进社更为困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目前行政村上网数只到全市行政村数的一半.

6、资源开发和应用滞后,信息采集与发布亟待提速.

市县两级均无跨部门的农业信息中心,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高层次的农业信息专家和分析人员,农口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程度还较低,一方面是大量的信息资源还滞留在机关事业单位,另一方面是网上和农村的丰富信息资源还没有进行有效的开发,由于信息资源的不足,信息网络的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的方法手段单一.一方面现代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等)的结合差,缺少互动,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信息化及科技整体投入不足,一些新的信息资源应用方式,如网络传呼、网络、网络传真、移动短信服务等也得不到及时开发和利用.如网络传播、广电传播、短信传播各自为阵,传播单一,缺乏整合.运营商群发的短信,由于未能考虑农事的时效性和农季的针对性,被农民用户视为“垃圾短信”,令人反感.

7、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亟待培养新型信息人员.

重庆农民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是不争的事实,这就决定了其缺乏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据2007年《重庆统计年鉴》反映:2006年重庆农村从事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就业人员为7.39万人,同年农村总从业人员为1,382.62万人,信息从业人员仅占总从业人员的0.53%.随着社会的转型,大量打工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中留守着(妇女、儿童、老年)“386199部队”,对现代网络信息使用率不高,习惯于“听人说”的信息传播渠道.农村自然和生活条件低下,缺乏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是人才难以留在农村的关键性障碍.

8、农业发展滞后,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工业较发达,相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化水平.据市统计局近年年报计算得知,2001年一2006年重庆第一产业年均增长率为2.4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4.65%,第二产业年均增长率为第一产业年均增长率的5.98倍.而2006年和2007年由于重庆遭受早涝两个百年不遇自然灾害,致使第一产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8.0%,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的2倍.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期滞后致使农民普遍收入不高.据有关资料得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15,218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26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53.3%.

农村居民的“三电”持有量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水平,其中电脑持有量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甚大.

四、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1、加强领导干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进行“洗脑”

市及区县要把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列入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年度培训的课题.首先,在党政领导干部扫除“电脑盲等‘网盲”,要以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等领导干部为榜样,使党政领导干部会用电脑,会上网,认识到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重要性.同时要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写入市、区县、乡镇《政府工作报告》.第三,对领导干部实行考核过级,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指导工作,将“学习业绩与实际运用”相结合,优生劣汰,竞争上岗.笫四,对分管农业和信息产业的领导干部要实行“目标责任制”,进行“任期目标与考核”相结合,切实把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工作的议事日程,使重庆市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先我国西部和赶超中部地区.

2、加强区县、乡镇农业信息化建设机构设置,进行目标考核

既然市里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全市各区县、乡镇就应由政府分管领导或第一把手挂帅,成立由所有涉农部门组成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委),编制该区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短中长期)规划》,并制定《实施计划》,并制定《目标考核办法》,确保落实,以统领该行政区域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

3、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统一管理,整合涉农资源

将所有涉农部门资源整合,统一由农业局(委)在计划编程、人员指导、资金申报、项目扩大、实施验收、信息采集与发布统一管理运作.

4、加强农业信息化专业人员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全市继续开展对区县农业信息工作者的培训,推进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继续开展全市农村信息员队伍培训.农村信息员重点在各级专职信息员、热心于农村信息服务的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以及村、组干部和共青团员中发展.通过培训使农村信息员达到会收集、会分析、会传播信息的“三会”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信息服务能力.

在村级增加农科员编制,融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信息化为一体,人员经费由政府采取“事业+企业”模式试行.

5、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加快建设进程

市、区县各级要单列农业信息化建设专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在市、区县及乡镇各级在每年财政预算计划中,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专用资金在农业发展资金注明单列,专款下拨,下年财政结算时向“”代表、委员报告.对所实施项目由人大、政协及各党派调查监督,严禁挪用、截留,对违规违纪者予以惩处.

6、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应用,增强信息采集与发布的实用性

要将集电脑、电视、“三电”为一体,统一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由农业局(委)统一信息采集、录入、编辑、发送、反馈等“一条龙”服务,以形成权威性的信息发布,服务“三农”.

鼓励农民、高校、科研机构、商业流通领域等提供信息报送,对被采用的实用信息予以稿酬式的信息费奖励.

7、加强传统媒体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因人而宜惠及农民

针对农民中留守农民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做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大力编印浅显易懂、通俗易读的农事、农技、气象小册子,免费向农民发放,大力发行种养殖农技书刊资料,增加农民可读性,大力播映农业科教电影电视,免费发行DVD、VCD光碟,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大力普及农村中小学生电脑,鼓励城市、高校向农村中小学生送电脑,提倡“电脑下乡”,提高上网率,并对农民网络资讯费给予适当补贴,让“61童子军”带动“38娘子军”和“99老年部队& #8221;对农业信息化的普及.

8、加强信息化概念统一,统称农村信息化

“三农”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合称.农业是指生产对人类有用的动植物,以及在不同程度上配制供人类使用的产品及其处置(如通过销售)的科学和技艺.农村是指不同于城市、城镇而从事农业的农民聚居地.农民是指长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可见在“三农”中,农村是天地,农民是主体,’农业是技艺.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等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等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积极发挥信息化为衣服务作用.”从中央对农村信息化的定位也即“农村”,也非单纯指“农业”.农村中,有农业,有乡镇工业,有农村商业贸易,有农村科技,有农民生活.如果单提“农业信息化”,不免有些偏颇.而应在概念上予以纠正,正名为“农村信息化”.

9、加强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新型农民

认真贯彻重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精神,认真执行《重庆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按照薄熙来书记《唱响主旋律,聚集精气神》报告的要求,倡导农民学政治、学时事、学法律、学文化、学科技等先进文化.在“唱、读、讲、传”活动中,弘扬正气,追祟时尚.充分发挥村级农家书屋的作用,鼓励建立社院书屋.通过歌舞、曲艺、戏剧等高尚文化,把时政信息、政务信息、农科信息、生资信息、劳务信息等传播给农民,寓教于乐,指导农民生产生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农村信息文化阵地,扶持民间资本和农民兴办农村文化产业,培养新型农民.

10、加强农业发展进程,提高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

认真贯彻重庆市委三届四次全委会精神,认真执行《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按照国发【2009】3号《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部署,把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统筹城乡试验,加快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发展,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着眼于“加快”,致力于“率先”,到2012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2,800亿元,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500元增加到6,000元,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由30.6%提高到60%,赶上全国总体进度,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赶上全国总体进度,使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努力开创重庆发展新局面,让重庆农业信息化建设赶超中国中部和在成部中国西部高地.

责任编辑:姚开建

类似论文

五大连池市农业信息化建设

摘 要:近些年,我国农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正在由传统农业向集约型农业、现代化农业转变;由单纯&。
更新日期:2024-6-3 浏览量:13349 点赞量:4261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信息化是新农村的重要内涵和标志,是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支撑,特别是对农业结。
更新日期:2024-11-14 浏览量:141419 点赞量:29936

农业信息化建设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 农业信。
更新日期:2024-8-13 浏览量:103640 点赞量:22033

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经济

【摘 要】农业信息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说利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实现农业科技生产流通和消费信息在农业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之。
更新日期:2024-6-3 浏览量:14414 点赞量:4795

关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新认识

【摘 要】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生态化 但是我国目前农。
更新日期:2024-6-3 浏览量:14483 点赞量: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