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之建筑,作永久之纪念:“中山纪念建筑与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坛

为迎接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纪念中山陵建陵八十周年暨建筑文化考察组《建筑创作》杂志社编著《中山纪念建筑》大型专集首发式活动于2009年5月27日上午在南京中山陵博爱坊广场举行,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近现代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事业的持续发展,派生出“中山纪念建筑与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同日下午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大酒店博爱厅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杂志社、南京市中山陵园管理局.广州市中山纪念堂管理处、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单位联合发起.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主持会议.

5月初,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公布12座优秀建筑成为现代青年心目中最美的中国建筑,大部分是古代建筑,其次是当代建筑,近现代建筑中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南京中山陵.以中山陵80年的风雨历程为标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近现代建筑日渐展露其艺术的多元性,技术的先进性和风格的独特性,使得它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承载着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记忆,代表着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社会转型和创新,是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故无论是当代还是未来,都必须给予充分关注.为此,会后形成了旨在加强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南京宣言”.

《中山纪念建筑》编撰历程及评价

就像《建筑创作》杂志社金磊主编所说:“直至《中山纪念建筑》将荽付梓的前夜,我仍很诧异我们这些中青年朋友以怎样一种忘我精神和科学求实作风完成了这部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大部头著作.我以为,这得益于学者们勤奋,敬业和专业素养:得益于全体编创人员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得益于大家对建筑师吕彦直及黄檀甫的钦佩及学习之心,得益于要用实际行为开创建筑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播的不懈努力;得益于我们对‘继承文化遗产以走向未来’所抱有的特殊使命感”.这段话中让我们感受到编撰此书的不易,以及所有编创人员对近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和认真的态度,实在令我们钦佩不已.

本书执行主编、主要作者之一的殷力欣先生也谈到出版这样一本书,从立项、文献梳理、撰写研究论文,再到出版面世,至少也得有3~5年的周期才能完成.所以,此书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我们认为实属不易!殷先生就编书的体会谈到:主持这样一个项目让我由衷的体会到孙中山先生人格的魅力,他给我们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由此感受到孙先生对我们的影响是历久弥新的.纵观80年来的中山建筑,无论是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还是先前就有的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以及北京中山公园,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都已成为孙中山先生思想的一个文化载体,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见证,尤其是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纪念堂,其建筑艺术的成功,其博采中西方之所长的设计手法,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正与中国的历史发展脉络相契合.

本书的另一作者南京大学周学鹰教授也谈了自己编撰此书的一些心得,体会.他定义为“时间的检验,历史的检验”:为了编撰这本书,自己研究了孙中山的生平.思想,越写越觉得他的思想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诚如所说只要是革命者都是孙中山先生的学生.近百年来,中山先生的精神不亡;关于此书,首先感谢吕彦直先生呕心沥血设计中山陵与广州中山纪念堂的事迹――一个伟大的建筑师为纪念世纪伟人奉献了他全部的才华乃至生命:经过了80年的风雨,我们再看这个建筑的施工质量,依然璨然如新,这对我感受颇深.对照当今的一些建筑,我们的设计者,建造者似乎都缺乏了吕彦直,黄檀甫以及那些营造厂商的认真负责精神.

本书是一部集研究与文献资料为一体的建筑历史学专著,编撰目的主要是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打下一个基础,故这本书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希望学界同仁能够在这本书的基础上有更多的成果,也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使公众更加关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事关文化建设的事业.对此,与会专家和学者对《中山纪念建筑》一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学术水准比较高的书籍.正如上午首发仪式上,古建筑家罗哲文老先生的发言:“它正是关注自身发展历史,寻找中国建筑文化内涵的学社精神的具体体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贵祥教授也针对此书谈了他的感受曾有人很极端地说民国时期搞的中山陵是帝王思想的体现,我对此持反对意见,坚持认为中山陵的建筑思想不是帝王思想,而恰恰相反,是中国进程的历史见证.只要仔细回味这座建筑,确实最能体现中国人探索现代的,带有中国民族精神的建筑,毫无疑问应该说就是中山陵.今后我们在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同时,要注重在理论上对当代建筑创作的探讨,寻找更加能够体现我们民族的自己东西,如中山陵研究,近现代建筑研究,从中找到一点精神的支柱.

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研讨会上做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与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报告.

在报告中,单霁翔局长指出:第三次文物普查是20多年来第一次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国情,国力调查.这一次普查特别强调一个理念文物遗产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结晶,必须给予关注.除了那些静态的文化遗产,要多关注那些动态的和固态的文化遗产保护,要关注古代的、近代的,现在的.20世纪的遗产,要关注宫殿、寺庙,纪念性建筑,还要关注到那些传统民居.传统建筑和工业遗产等,尤其要特别关注物质和非物质相结合的文化景观.

按照这样的理念,对于近现代建筑的普查,其标准是: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筑艺术传承和融合,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现代建筑物和构筑物.近些年来,对于近现代建筑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其范围越来越广泛,比如一些工业遗产,文化建筑上所表现的一些宗教,文化景观和民俗文化景观,以及著名建筑师(包括在中国开业的外国建筑师)的优秀作品,均列入普查的重点.还有继承一些中国传统形式的建筑,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近代建筑等,都应及早采取保护措施.同时,由于在保护理念,认定标准和法律保障,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都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的框架体系,使近现代建筑保护充满了挑战.因此,应针对近现代建筑遗产的特点及时实施抢救性的保护,对于近现代建筑遗产的判定,不能够完全的套用古代遗产的标准.实际上拥有数十年,上百年历史的近现代建筑遗产留到今天已经实属不易了.

据悉,按照有关方面的测算,1900年城市中存在的重要建筑,到2000年已经约有50%遭到破坏或消失.今天近现代建筑遗产相对于更古老的或更传统的文化遗产而言,人们往往认为历史刚刚过去,而未将其列入保护的范畴,涉及近现代建筑保护和管理的法规制定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一些城市对近现代建筑遗产缺少保护意识,目前受法律保护的文化遗产中,近现代建筑的遗产占的比例很小,实际留存至今的近现代遗产的数量与曾经拥有的和已经遭到破坏的近现代遗产数量相比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公众的支持,近现代建筑遗产必然会面临比早期文化遗产更严峻、更危险的困境.

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还存在一些技术难题,较之古代建筑在保护和维修方面,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在技术方面、科技保护方面也存在很多难题.比如全球开始使用的新型建材,它们往往造成近现代建筑不能体面的老化;近现代建筑还时刻面临着被改造的威胁,由于近现代建筑往往是正在使用的所谓动态遗产和固态遗产,产权人和使用者为满足当前的需求,不断的提出改变的要求,处理不当就会影响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整体风格 .建筑质量,甚至伤害城市民众的集体记忆:保护性破坏也是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许多近现代建筑遗产处于人口稠密地区,其背景环境从来没有停止过变化,随意改变其周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有的历史信息.保护性破坏是当前突出的问题,一些遗产原本与居民共处在一个环境中,但是目前为了修建所谓的休闲广场,地面公园,把地面的原有居民全部拆掉,使得该处的近现代建筑,像纪念碑一样的突出出来,破坏了整个历史故事特定的情节,失去了真实性和完整性.

“南京宣言”的形成

出席此次研讨会的许多领导,专家都踊跃发言,表示出对保护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的迫切心境.

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教授对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困难做出细致的分析,第一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在法律层面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把全民的认识水平,意识问题提高.目前我国有非常完备的文物法,但《文物法》对于近现代建筑这一类的文物或准文物是非常乏力的.应该尽可能的推动国家将有关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律体系,第二要通过规划手段进行保护.我们可以在现有的规划管理体制下,把保护规划跟控制性详细规划合二为一,第三是操作层面.无论是《文物法》还是规划措施,均属法令范围,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和认识水平问题,需要我们在法律层面和规划层面以外多加探索.

说到规划层面,与会专家,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结合西安的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探索与实践,谈了以下一些体会,城市遗址保护应考虑遗址的共识性和历史性,同时营造遗址的沧桑感和当时的历史氛围,城市中心的遗址复兴,总是伴随着旅游开发与商业利用,既要发现遗址的文化价值,也要发掘其经济价值,不同遗址类型,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不同的开发形式,不一定完全是政府行为,但政府必须主导,规划遗址周边的新建,针对不同的环境采取不同的方法,需要探索几种可能,而不能千篇一律的采用传统建筑形式:把遗产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进行整台;遗产保护带动城市发展,遗址建设提升城市品位,注重保护不同时期的不同遗产,来全面构建城市文化体系.所以说面对众多的遗产,我们不仅是一个文化的守望者,更一个城市的发展者,为此深感历史责任重大.

涉及古代建筑遗产与近现代建筑遗产的整体性保护问题,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赵元超作了关于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的一些建议:对现代建筑的保护从时间年代上看,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代;构成一个城市文化的丰富性,应该有其不同时代的“原文”;整个城市大拆大建,资源都消耗在这其中,从生态的角度上讲,应该尽力的去保护建筑.

此次活动也邀请到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红女士.她表示此次研讨会非常有意义重要的是此次论坛开启了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同时也是非常重大的国家性行动.天津对历史建筑有一个法定的历史保护名词,叫“历史风貌建筑”.为此路红女士对天津保护“历史风貌建筑”的过程以及思考讲了她的一些看法:依法建立保护管理的责任体系,成立一个“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委员会”,并且是依法进行行政管理的机构,天津对700多栋建筑正在逐幢逐栋的编制“历史风貌建筑”的图纸档案,以现场测绘和历史建筑的历史图片为基础建立一个基本的档案库;政府各部门、管理部门很多法规体系目前不太统一,今后必须形成一个共识,形成一个合力;对于建筑遗产保护,我们要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紧密结合.


最后东南大学的刘先觉教授非常精炼的总结了三点;1对于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应该尽快地制定出名录,2对于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非常重要,需要提出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重要的价值:3,管理的重要性,希望有关主管单位一定要行使职权.

此次论坛得到各界人士的关心与重视,就像主持人所说,这仅仅是一个关于“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始,希望能够把它延续下去,称之为“可持续的延续”.我相信这次研讨会是开启“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一次重要会议,意义非常深刻.论坛最后形成了旨在加强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的“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南京宣言”:

1、加大中国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力度.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将中国近现代建筑作为一个重点进行调查,对具有较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近现代建筑,应由各级人民政府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明确保护要求和环境控制要求.

2,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保护技术的研究.近现代建筑是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近现代建筑的结构与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的建筑结构有所不同,其保护维修技术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3、建立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研究的专门协会,设立专项基金,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这一长期.持续,系统的文化工程,为不可再生的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与合理利用提供帮助.

4、结合实际调查与研究工作,针对近现代建筑在艺术思想,科技进步以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处理,在建筑思潮方面发挥其对当代建筑活动的借鉴作用,在加强保护和研究的基础上,使之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未来.

5,加大对近现代建筑的宣传力度.要让广大群众都能了解近现代建筑所蕴含的价值,让全社会都能自觉加入到对中国近现代建筑保护的行列中.

6、借鉴近期广东开平雕楼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经验,认真考虑将包括两岸四地的所有中山纪念建筑整体“打包”,尽早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程序.

类似论文

日本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摘 要:在日本各地分布了许多传统民居建筑,这些建筑承载着当地的历史及文化,也是前人留下的智慧结晶,日本传统民居建筑。
更新日期:2024-6-5 浏览量:12747 点赞量:3889

建筑文化的现代书写

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可谓是闻名于世的先锋建筑师 他前卫大胆的建筑作品被业界看做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认识过程,他钟情于行。
更新日期:2024-9-13 浏览量:116719 点赞量:24922

西方当代博物馆建筑文化探析

摘 要:西方当代博物馆建筑自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的多元化,作为文化载体的博物馆建筑出现了多元化的。
更新日期:2024-9-10 浏览量:117908 点赞量:25625

基于古典建筑文化的设计

【摘 要】古典建筑是我国建筑中的瑰宝,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古代建筑的特色有:木结构为主、体现着政治权利、呈。
更新日期:2024-8-14 浏览量:105252 点赞量:22803

徽派建筑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于所处环境的品味也越来越高,不单单只追求简单舒适 现代环境艺术。
更新日期:2024-1-21 浏览量:22396 点赞量:6667

建筑文化与现代城市的关系

【摘 要】商业时代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城市中,。
更新日期:2024-12-13 浏览量:154638 点赞量:3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