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剩女”的建构

摘 要:近年来,高龄未婚的“剩女”群体不断地通过媒体被鲜明、具体地塑造出来,成为热门的社会议题.从社会学角度看,“剩女”何以为“剩”不是简单的个人婚姻现象,作为转型社会的特殊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媒体、社会多个方面综合作用构建而成的.“剩女”现象体现着性别分工,社会多元化、婚恋观念变化等各种社会现实,理解“剩女”现象也为认知这个转型社会提供重要的素材.


关 键 词:“剩女”;建构;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32-03

近年来,一个高龄未婚的“剩女”群体被放在了聚光灯下,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术界也开始研究“剩女”现象.作为在现代转型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剩女”的存在并非简单的个人婚姻问题,是社会现实的一个反映,是现实的标杆,她们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必然性.所谓“剩女”,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媒体、社会多个方面综合作用而成的.笔者据此将“剩女”定义为:生活在城市中的,高学历、高收入的大龄未婚女性.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剩女”的构建予以分析,希望能对此问题提出更为丰富的见解.为认知转型社会下的特殊社会现象提供可能.

一、家庭对“剩女”的建构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家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习以为常的性别角色对家庭成员产生特定的角色期待,从而按照这样的角色期待进行塑造.家庭让许多大龄女性意识到自己的“被剩”处境.

(一)父母的性别期待

父母的性别角色意识跟每一代人一样都是通过家庭、社会等综合因素逐渐被塑造出来的.长久以来各自的属性特点和性别角色已形成一定的刻板印象.父母有意或无意将此传递给子女,使他/她们获得对自身的性别认同.受传统父权制思想的影响,认为婚姻相比男性,对女性更为重要,甚至认为是女性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认为没有婚姻的一生是不完整的.笔者访谈的对象中,不少还是专科、本科在读,家里已经有给她们介绍对象的,有嘱咐找“好男人”的.她们大多数自身也是认为应该趁年轻要找到对象.正是在父母对子女这种无形的灌输下,形成了“女孩到了适婚年龄了要抓紧嫁”的思想.婚姻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家庭影响的结果.以下是笔者访谈的部分内容:

笔者:就像你刚才说的,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那到了适婚年龄也不会结婚,那如果一直你都感觉不对,你是否会一直这么坚持呢?那你是否会接受单身家庭?

快乐丫丫:至少现在会坚持!如果上天真不眷顾的话,让我碰不到合适,我唯一会结婚的理由为了父母!我自己是接受单身家庭,就是想到父母.毕竟人不能这么自私,只为自己!

(二)父母对子女婚姻的介入

和父母这一辈人相比,由于对学业、事业、自由的追求,现代女性婚龄都有所推迟.“2008年上海婚姻登记:2008年上海结婚、离婚登记报告出炉,去年结婚登记的上海新人增加了近两成.男性平均结婚年龄为32岁,女性平均结婚年龄为29.6岁,比2007年再次推迟0.6岁.”[1]“近五年来,青岛人初婚年龄,女性都比男性年龄大.昨日,从市北区婚姻登记部门获悉,今年截至目前,该区男性初婚年龄为28.5岁,女性则为29.1岁.”[2]“南京初婚平均年龄为30.4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龄为30.3岁,女性为30.4岁,女方比男方还要更晚一些.”[3]哈尔滨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的统计结果是“初婚年龄与2006年相比,推迟了大约5岁左右.”[4]女性初婚年龄推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实,而父母辈还没有完全适应这样的一个趋势,仍用他们当时的婚龄标准来看待,产生了一定的焦虑.许多城市因此出现了特殊的相亲会,父母成为相亲会的主角,为子女寻觅对象.对许多并未过多意识到婚龄问题的大龄未婚女性来说,父母对她们婚姻的催促、介入无形中给她们形成了这样一个印象:女人到了婚龄就应该结婚,错过了到时就会被剩了.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笔者:你有过被催婚或者相亲的经历吗?

小茜:我现在这个年龄了,父母都很急.前几年的时候他们让我抓紧找,这两年他们包括我周围的朋友都在不断地给我介绍.但是,我总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说实在现在单着,面对亲戚朋友什么的还是挺有压力的,我也想嫁,但是,我也不想就随便把自己嫁了.

陌上花开:每次回家,我都可以感觉到父母的焦急、忧虑.说实话,我的心理压力特别大,甚至让我感觉对他们很愧疚.我知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姻我也觉得只有经历了才完美.但是,现实就让我这么单着了.我有时候会在想,如果我结婚了,我这个时候应该在给家人准备晚餐或在接孩子放学什么,呵,就是有时候无聊瞎想.

二、媒体对“剩女”的建构

媒体是人们传播信息的重要媒介,对人们的认知、感觉、意识、倾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剩女”群体之所以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与媒体有着不可磨灭的关系.媒体对剩女群体形象的生动塑造,对剩女群体的夸大性报道,使剩女自身逐渐认同被“剩”这个事实.

(一)电视剧的剩女形象建设

近年来以“剩女”为题材的影视剧作品大量出现,剧中所展现的剩女形象共同的特点是:学历高、有稳定的收入、高龄未婚,思想独立,对婚姻、爱情有一定的期待.影视剧中所构建的剩女形象主要有两大类:女强人型和单纯善良型.如《单身女王》中的顾菲菲、《单身公主相亲记》中的凯丽,是典型“女强人”型剩女.这类剩女在工作上展现了不逊于男性的魄力、能力、智慧,尽管有着姣好的面容、苗条的身材,但并没有找到大家眼中“应有”的归宿,因为在周围人的眼中,她们是强人,但是不可爱,所以一直被单身.另一类如影视剧《一一向前冲》里的女主角属于单纯善良型的剩女.这类剩女,虽然不同于完强人型,但大龄未婚成为了生活的阻碍.荧屏上的“剩女”形象取材于生活,但是为了使剧情更加地夺人眼球,为了保证电视剧的收视率,同样为了迎合传统的主流婚恋观念,电视剧将剩女的特点、形象等多少进行了夸大、绝对化,受众对剩女的印象也在无形中建立.影视剧作品中的“女强人”上进、勇敢、有能力,相比传统意义上要求的女性温柔、贴心,这样的女性不够符合普遍的审美标准, 所以总是找不到理想的归宿.这给现实的剩女这样一个印象:女性在事业上的过于成功不利于爱情婚姻的美满,存在被“剩”的隐患.再者,不论剩女在影视剧中属于哪类形象,她们在最后的剧中总是能够得到美满的归宿,“女强人”也不例外,在心爱的人面前也展现出了温柔贴心的一面.这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符,同时引导人们形成这样一个观念:女性只有爱情婚姻美满了才是真的美满,不然都是残缺的.巩固了人们的婚恋观念,同时加深了人们对“剩女”在婚恋上被剩的认知.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笔者:对于电视剧上的大龄未婚女性,你有什么看法?

想要爱:她们最终都如愿找到另一半,爱情也是很美好的,我觉得这是电视剧把事情美化了,但是现实中并没有这么顺利.但是,我还是很羡慕的,我也会期待这样的爱情、这样的人会出现.

(二)相亲节目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许多相亲类节目,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东方卫视的《百里挑一》等等.相亲节目为人们塑造了各种符合“标准”的女性形象,强化了剩女危机.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提到,男性认为女性是作为男性而言的第二性而存在的.而女性成为相亲节目的主角,似乎将女性作为一种消费品展示于前.参加节目的女嘉宾年龄二十岁到三十五六岁不等,当人们看到20出头的年轻女性都站在了相亲节目上,“高龄”的婚姻危机不言而喻.某些主持人或婚恋专家对高龄女嘉宾的点评或建议多少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得抓紧,不要再坚持高标准了,再耽搁就真嫁不出去了.一边来自年轻少女的竞争,一边来自节目中高龄未婚女性的形象,这使大龄未婚女性更加确认了被剩下的这个事实.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笔者:现在电视上有很多相亲类节目,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想要爱:我感觉现在的媒体真的是太会做了,什么都可以搞噱头什么都可以拿来给人消费.看到节目里年纪跟我差不多大的,我觉得她们这样只会更加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像我们这种三十出头的真的等不起了.那里面还有不少才二十出头的,哎,看到她们貌似着急要嫁的样子,哎,让我更加觉得竞争强大.虽然说,这些节目不一定都真实,但是还是让我有点压力.

(三)广告的性别定义

“在查菲茨的模型中,性别社会定义被认为是宏观层次的强制或资源过程与微观层次的强制或资源过程的重要联系物.查菲茨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性别定义:(1)关于男女本质的基本生物学差异的‘性别意识形态’或信念;(2)关于恰当与合适的男女行为方式的‘性别规范’;(3)关于男女在情境中的一般反应方式差异的‘性别刻板效应’或强调.查菲茨认为,性别意识形态限定了性别规范,而后者又作用于关于男女之间差异的性别刻板效应.”[5]关于的定义不断得到社会的认可,形成性别意识形态、性别规范、性别刻板印象.

广告中的成年女性形象主要是年轻貌美的女性、温暖贤惠的家庭主妇、慈祥的婆婆/奶奶,这些女性出现的场所都主要是家庭.这其实在无形之中向人们灌输着这样一个思想:家庭是女性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婚姻是女性的归宿.广告通过对女性的形象建构,无形中引导女性重视家庭、重视婚姻,让婚姻和爱情成为女性生活的主题.剩女在这样的引导下,陷入被“剩”的压力.

三、社会对“剩女”的建构

从社会层面看,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的社交方式、生活方式、择偶婚恋观多元化都在推动着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出现.

(一)社会转型的特殊期

现在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们开始进入更大的社会空间.原先的封闭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发展,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都发生了变化.现代女性不同于传统女性,与男性一样接受着高等教育、各种技能培训,个性独立.以下是部分访谈内容:

任我飞:我一直在想,结婚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自己幸福还是为了给别人交代?而我自己的结论就是为了自己幸福.既然这样,就算我被剩下了,只要我自己觉得幸福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说结婚就是幸福,我不结婚就不幸福了.我追求更高的事业成就,我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从中也能得到满足和快乐.

小于:我读完研究生就已经26岁了,当时也没有对象.毕业后就又忙着找工作,一晃就到了28岁,可以说在没有准备、没有意识的情况下,突然感觉自己貌似老了.跟我年纪相仿的人都喜欢年轻点的.今年明显感觉到自身的竞争力降低了.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现在女性对事业、学历的追求是导致她们错过芳华的一个原因.再者,城市高度密集的异质性,更强的社会容忍力,为剩女群体的存在提供了滋生的场所.不同于农村社会的同质性,对于大龄女性是否结婚,高度异质性使城市社会有着相比农村社会更大的容忍力,她们不会承受周围的异样眼光,所受的舆论压力小很多.这使大龄未婚女精英对婚姻并不过于着急,逐渐进入所谓的“剩女”行列.

此外,交往圈的缩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寻找配偶的机会.现代社会人们的沟通交流有着鲜明的现代特性,许多女性平时所接触的人大多为工作伙伴,即她们形成的往往是一种工具关系.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用于娱乐交友的时间比较少,即便交往中,人们往往也是浅交而不易深入交往.所以在寻找伴侣这个问题上,城市中人们的交往圈表面是扩大了,实际上是缩小了.这也成为这部分女性群体不易找到理想对象的原因.

(二)父权制影响下的传统择偶模式

传统社会存在极其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分层,强调“男强女弱”、“男尊女卑”,其衍生出的婚配模式也是具有这样的特点,传统婚配模式的影响不容小觑.不少女性希望交往的对象不论从经济实力、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方面优于自己,至少是与自身相当.而男性则希望另一半比自己稍差一点,面对着比自身优异的女性,自身的优越感、成就感就会降低,进而成为一种压力.在这一择偶标准的影响下,不少自方面条件都优异的“剩女”,择偶标准显得比其他女性高,而和她们条件相当的优质男都选择了比她们稍差的女性,自己只能被剩了下来.“在参与调查的单身人士中,有27.6%的人已经错过理想婚龄.并且收入越高错过理想婚龄的人越多(收入3万以上错过理想婚龄的占44.2%,收入2000元只占16.5%,相差2.7倍).即使错过自己理想的婚龄,仍有近四成的女性坚持不降低择偶标准.”[6](三)现实婚姻环境

“德国社会学家穆勒将婚姻的动机概括为以下三种:经济动机、子女动机和感情动机,它们的重要性依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生产不发达的前工业社会,经济动机是婚姻考虑的首选.而当经济发展 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私有制以后,财富的个人产权观念日益增强,子嗣传承成为婚姻生活的意义所在.而到了现代社会,由于个人主义和平等观念的兴起,爱情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婚姻的主题.”[7]婚姻动机在现实婚姻环境中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

不少“剩女”拥有良好的经济实力,所以对于理想对象的选择并不太多考虑对方的经济实力.随着女性个人意识的崛起,平等的观念建立,女性认识到人自身作为独立主体的价值,不再将传宗接代视为婚姻中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变迁、家庭功能分化,人们的生理和心理观念变化,出轨、小三、高离婚率等现象频发,使“剩女”们对婚姻产生恐慌忧虑.据百合网2012年婚恋调查数据显示:“女性易为情所困,其中受自己失败情感和周围人的不幸婚恋影响而单身的女性有47.6%.”[8]以下是笔者所访谈的一个对象的部分内容:

快乐丫丫:如果有合适的人,会结婚.如果没有合适的,那我觉得没必要因为到了年龄就结婚,毕竟婚姻是一辈子的事,怎能随便将就!你觉得呢?

快乐丫丫:准备是每个人的不同,我觉得两个人是否聊得来、价值观是否一样,比较重要!至少对我个人来说,虽然标准很多,但是如果真的喜欢上了,条条框框还是不会在意的.

快乐丫丫:呵呵,我还是比较喜欢童话爱情的啦.

快乐丫丫:恩,对啊.我觉得现在自己单身挺好的啊,或许还有点恐婚哦.

笔者:你为什么会恐婚啊?难道是怕结了婚就不自由了吗?

快乐丫丫:不是啊,看到现在社会太多离婚啦.

想要爱:这几年我相亲过很多次,比如有人对我示好了,但我总会在想他们是出于喜欢我还是就只是为了找个人结婚?这个人经济条件怎么样?这个人可不可靠?因为我找无非就想找个跟我条件相当的、可靠的人,我非常需要安全感.

“剩女”问题更大程度彰显出转型社会中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的转变和提高,社会多元化的影响,整体社会结构的之于个体的投射.剩女也许并非简单是危机,重新检视这一问题,女性的地位与能力重新被认知,传统的社会性别结构重新被讨论,将为认知社会提供光明的前景.

类似论文

反思社会学视野中的文艺学知识建构

内容提要本文运用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理论分析了文艺学知识的生产机制,揭示了制约文艺学知识生产的各种主客观条件 反思社。
更新日期:2024-8-2 浏览量:17038 点赞量:5413

社会学视野下当代家庭教育功能的变化

【摘 要】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对个体个性的塑造、情感的养成、人格的。
更新日期:2024-2-20 浏览量:34551 点赞量:9129

身体社会学视野中的中国女工

【摘 要】随着身体社会学的兴起,中国女工的研究由宏观的社会结构或制度转向了微观的身体关怀 以女性农民工为主&。
更新日期:2024-8-1 浏览量:15827 点赞量:4843

印度“剩女”烦恼多

印度“剩女”苏露奇夏尔马今年28岁,在许多印度人的眼里,这样的人在生活上肯定是个失败的“怪物。
更新日期:2024-5-12 浏览量:67443 点赞量:14917

父母造剩女:到底谁结婚

到底是谁要结婚 “也许在别人看来,恋爱只是两个人的事,只要两情相悦就可以了 可在我们家,恋爱至少是三个人。
更新日期:2024-11-6 浏览量:19078 点赞量: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