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下的区域经济协调

内容摘 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2011年和2012年的相关数据显示“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期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即大部分地区依靠投资拉动GDP增长的方式仍未改变,中西部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严重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仍然面临障碍.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且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故此,政府应当采取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解决以上问题,保证“十二五”规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在2015年最终得以实现.

关 键 词:宏观经济管理“十二五”中期问题对策

政府作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体,如何正确认识“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期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对其加以解决,对我国“十二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标在2015年最终得以实现,并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管理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之一是确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宏观经济管理实现的目标之一,也即宏观经济管理是手段,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宏观经济管理最终要实现的目的.这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在控制国家经济总量平衡方面.经济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总成果的数量反映.最能够反映宏观经济活动的指标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宏观经济管理的短期目标主要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以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均衡增长.这恰恰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要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区域间平衡的目标.

第二,在国家经济结构方面优化.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内部各个相关因素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及其数量对比关系,一般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宏观经济管理的中期目标是国家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调整不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的平衡作为判断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准.这表示两者的目标具有统一性.

第三,在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方面.宏观经济管理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对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性引导,消除阻碍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隐患,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在促进并保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这意味两者的最终目的保持一致.

(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符合保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加以保证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从本质上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这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在计划手段方面.计划手段是宏观经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被解决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完成.政府必须要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做出短期、长期以及宏观方面的计划.宏观经济管理的计划手段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第二,在经济手段方面.宏观经济管理是通过间接管理的方式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间接管理,就是不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是通过市场,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对影响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各主要经济变量施加影响,利用市场的传导机制,来引导和制约微观经济行为,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徐泰玲,200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层面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的手段,以间接的方式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作用.

第三,在行政手段方面.行政手段是行政机关依据被授予的管理宏观经济的行政权力,通过制定和下达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方式,来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的各种措施.行政机关采用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应对突发性的宏观经济问题.区域经济协调涉及到各区域经济的利益问题,这些问题需要通过行政的方式加以调节,打破行政壁垒.

我国“十二五”期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靠投资拉动的方式仍未改变

2011年期间,我国投资高增长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投资低增长地区的经济增长明显慢于其它地区.投资高增长地区是指2011年不包括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在30%以上的11个地区(辽宁、吉林、湖北、重庆、宁夏、黑龙江、海南、甘肃、新疆、贵州、青海).这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2%.投资低增长地区是指2011年不包括农户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在20%以下的地区,由上海、北京、广东和浙江组成.这些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2%(潘,2012).

2012年前三季度,东北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内生增长动力不足.辽宁经济增长9.3%,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6.52个百分点;吉林经济增长12.1%,投资拉动经济增长31.93个百分点;黑龙江经济增长9.6%,投资拉动GDP18.19个百分点(丁晓燕等,2013).2012年前11个月,中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1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22%.社会消费品零销总额37060.3亿元,同比增长15.54%.西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015亿元,同比增长25.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44.1亿元,同比增长15.57%.2012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的拉动,说明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较强(肖春梅,2013).

(二)中西部地区人口空心化问题严重

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虽然生育率相对较高,但因为大量的人口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导致人口增长趋缓.人口外流是导致中部人口"空心化"的主要原因.从人口分布的变化看,西部地区人口的发展趋势依然是“孔雀东南飞”.大量劳动人口离开中西部地区,奔向东部发达省份,就是因为东部发达地区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蔡泳,2011).“十二五”初期,安徽、四川、湖南、河南、湖北、贵州、江西、重庆、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市、区)成为我国人口净流出最多的省份.其中,中部和西部人口净流出分别为5407万人和2106万人,中西部地区人口空心化趋势比较严重,80%左右的流出人口是务工经商.由于大量成年劳动力到省外务工,中西部地区部分省(市、区)工业企业普遍遭遇招工难问题,有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企业因工人短缺而出现开工不足.由于人口分布在短时间内难以调整,中西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优势将被削弱(李平等,2012).(三)区域间产业转移仍然面临障碍

2010年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等5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2年国家又批设了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示范区、兰州新区和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呈现园区共建、产业链式、产业集群等方式.然而,这依然是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第一,是产业同质化和落后产能异地生根现象凸显.各地围绕产业转移展开异常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表现在省与省、甚至地市更小的范围内重复建设.由于产业转移关系到区域利益,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意将产业转到省外,而是鼓励企业到本省落后地区设厂生产.第二,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存在配套建设不完善,工业园区配套条件较为薄弱,地方政务环境较差,物流成本较高.这无法充分使被转移产业在其区域在较短时间内转化为产能;第三,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有重走东部地区以牺牲生态环境而换取经济利益老路的势头,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开始出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2013).

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问题的宏观经济管理策略

(一)政府应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靠投资拉动的宏观经济管理策略

政府应以扩大消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靠投资拉动问题的途径,具体为:第一,提高区域经济协调市场化.区域经济协调市场化要求打破区域间人为的市场封锁,建立法律体系完善、市场机制健全、平等竞争环境的协调互补的大市场,以确保生产资料、消费品等自由流通,最终提高消费拉动国家经济的增长率.这要求政府消除行政性的贸易壁垒,增育不同类型、具有互补性的区域市场;第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使产业优化升级.政府要以技术创新以基点,整合区域内的产业资源,建立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引导机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培育经济增长点.政府应在本区域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财政激励等方式,引导本地企业依靠科技创新走产业优化升级道路,增强现有产业的生产率;第三,加大发展第三产业的力度.第三产业是借 助于第二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社会化的分工而兴起的,其发展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体的消费性支付,提高消费在拉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比率.这要求政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同时也应做好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二)政府应对中西部人口空心化的宏观经济管理策略

中西部政府在应对人口空心化问题采用宏观经济管理措施时,应当坚持“留下来”和“引进来”的战略.“留下来”是将本地区年富力强的农民工以及有文化、有创造力的年青人留下来.“引进来”是将非本地区的优秀人才吸引过来.这包括以下政府应当采取以下的宏观经济管理措施:第一,中西部政府应当开放户籍,增加农民转为市民的比例,使其享有城镇的公共服务,并根据城市经济能力,不断提高其待遇水平;第二,引外来优秀人才在中西部地区工作,鼓励优秀人才到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区域就业并定居,以产生人才流动的聚集效益.这就要求中西部政府在公共卫生、子女义务教育、就业扶持服务等继续加大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力争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与东部地区的城市在医疗、教育、卫生、文化、交通等方面差距的减少;第三,切实加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增强本地劳动力的技能与本地区产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融合度.

(三)政府应对产业转移仍然面临障碍的宏观经济管理策略

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应当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应当坚持产业技术选择适度、产业承接与吸收能力并进以及保护生态环境这三项基本的准则.中西部政府在以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引下,选择最适合本地区条件的产业和相关的技术加以承接,并本土化承接转移过来的产业以及相关技术;第二,中西部地区政府应当为产业的转移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中西部地区政府应当建立或者完善市场交易安全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第三,中西部政府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应当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引导转移的产业与本地区产业的优势互补.这是解决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同质化现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杠杆增长战略”,提高产业竞争优势;第四,东部发达地区政府应当鼓励当地优势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发展.这其中主要的措施是中西部政府和东部发达地区的政府从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出发,建立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经济区.

类似论文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经济信息,国家要想实现对经济。
更新日期:2024-9-1 浏览量:17812 点赞量:5473

宏观经济管理的性

摘 要: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逐渐提升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
更新日期:2024-10-26 浏览量:130125 点赞量:27503

宏观经济管理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摘 要: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对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与调节,它是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必ġ。
更新日期:2024-1-16 浏览量:21002 点赞量:6153

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范式的形成与

【摘 要】中国宏观调控是基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实践的概念创造和理论总结 中国宏观调控无论是目。
更新日期:2024-4-21 浏览量:57978 点赞量:13512

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

【摘 要】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的综合实力也在不断的提高 对我国宏观经济&。
更新日期:2024-3-18 浏览量:44359 点赞量:10458

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

【摘 要】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一直对外贸出口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而本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却发展缓慢,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严。
更新日期:2024-2-4 浏览量:8552 点赞量: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