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审美让渡给消费

(一)消费时代的到来

西方社会已经进入了典型的消费时代,仅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我国总体上还处于从前现代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但是从文化角度看,在全球性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主要文化形态.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准消费时代.消费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消费成为人们基本的生活方式,人们更多地追求现实的感官满足和身体享乐.人的心性结构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审美化的生存观念,也带来了艺术世界的结构变化和审美实践方面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海德格尔:“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是的,在《读诗的艺术》里,一再强调:要把诗当诗来读.因为诗歌,在某个时代或时期里,有时被我们附加了太多的意义,譬如:时代的声音,文化的触须,政治的鼓点,民族的心跳,性别的面具,道德的盾牌.这并不是诗的损失,而是诗让许多类似的比喻成为了可能.真正的好诗,在我理解,是超越它所在时代的所有理论,是可以让时间来随时验证,并且藐视时间尘埃遮蔽的真相.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个时代的诗人,也可以称之为“哀伤的朝圣者”,这让我想到哈罗德布鲁姆在《论经典》曾一再提到词汇“经典悲歌”.一个缺乏经典的时代,众多的诗人,都在呼唤着、期盼着“经典”的诞生.而众口一致的所谓“经典”,在中国更是少之又少.布鲁姆在《西方正典》一书中,表达他的意愿:“每个人都会有或应该有一份荒岛书单,以防哪天为逃避敌人而栖身海岛岸边,或是劫后余生之际要以静心读书来打发时光”,他一直“希望文学幸存者们,会从中找到一些作者和书是他们从未谋面的,并且得到只有经典文学,才能提供的回报.”应该说:布鲁姆是哀伤而虔诚的,正如一个信教徒在悲伤之时的祷告.他像一个引路之人,想为同时代共同的文学信仰者们,在朝圣道路之上,点亮一盏路灯,驱逐鬼魅.将西方经典的核心,最终归结于莎士比亚的布鲁姆,指向的是他所熟悉的西方世界.作为我们或许,可以以此来反观东方文学世界.世界经典是相通的.布鲁姆的开篇经典问题,他已用26位西方最伟大的作家和他们的著作给与了回答,而已经或者可能成为文学精英的人们,在关注“经典”命运的同时,是否也该去举起拥护经典的大旗,并且以身作则的践行.诗人何为?一个贫瘠年代,作为一个诗人,就是以诗的方式,找寻众神遁形时留下的踪迹.诗人在世界的暗夜里道说神祗.而现在消费社会到来的阶段艺术不知道是以上所说的“经典悲歌”还是一味的追逐架下艺术作品呢?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艺术消费的崛起

人类历史发展的实践表明,在商品生产未发生之前,人类的艺术欣赏已经存在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生产的出现,商品的艺术形态就越来越明显、重要.商品制造最初完全是出于某种功利.例如作为装饰品的首饰(它的形态一般说来是很美的),就有它赖以产生的特殊的渊源.在人类的最初阶段,人们在狩猎中为了接近和捕捉到一些可供食用的动物,就采撷了植物的枝、叶、花等插在头上和身上,用以掩蔽、伪装自己.久而久之,这种纯功利的行为逐渐演化为一种审美活动.一旦这个演变完成,一种美的物品就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用其它材料仿制成形,代替了植物的枝、叶,花.首饰作为一种装饰物品,其美的形态正是从最早的使用价值即功利作用产生的.再如各种陶制容器,其形状完全是从它的用途方面来考虑的.我们天天使用的碗,为什么呈圆形?为什么口大、底小呢?不妨这样设想,原始人在没有任何容器的时候,只能用双手捧水喝.这种双手合拢捧水的姿态,恰好就是一个碗的形状.从这种功利目的出发,于是就产生了碗那种圆形、口大、底小的形态.然后才是按照当时人们可能达到的物质生产条件和艺术水平来进行模仿式的再造.还可以用更多的例子来说明商品艺术形态产生的过程.商品的艺术形态和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同时产生的,是适应消费者的某种用途而出现的.它的用途越广泛,它自身的艺术.形态就越是多样化.

生活实践向我们表明,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始终不变,但其艺术形态却在经常变换中.这种变化有时似乎捉摸不定,其实不然,它是由消费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引起的.例如我们今天的服装款式日渐多样化,西装、青年服、猎装打破了中山装、军于服的一统天下.夏季妇女的连衣裙、旗袍、喇叭裙、筒裙更以新的姿态竞争于市场.各种具有鲜艳、明快色调的衣料,正在冲击着灰、黑、蓝三色的统治地位.商品艺术形态的这种变化,就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三)导致审美嬗变的原因

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指出,人类在经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之后,将进入一个以关注梦想、历险、精神及情感生活为特征的梦幻社会,人们消费的注意力将主要转移到精神需求.可见,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程是与消费社会文化一起出现的,它不仅仅是文化或艺术领域的孤立现象,它与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密切关系.

首先,科技水平的提高为审美日常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技术层面的发展令人类生活进入一个又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每一代人都会目睹新技术的出现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革.一方面高新技术的产生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传统艺术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不仅导致所有传统艺术形态的升级换代和现代更新,而且创造了大量崭新的艺术形式.文化艺术领域内部发生了行业内的大调整、大改组,新的艺术传播媒介如电视、卫星电视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得一些昔日文化艺术界的“龙头老大”风光不再,转而成为电视业、音像业的补充,而网络文化则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数字化生存的新方式.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是一场艺术的“伟大革新”,艺术的神学从此被击碎,机械复制在世界上开天辟地的第一次把艺术作品从它对仪式的寄生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使之由少数人的工具和玩物变成群众的生活方式,回归到“现代的群众运动”之中.回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在高技术条件下,经济发展方向越来越多元化,经济成份越来越多样化.以体育比赛为例,其对抗性和竞争性无庸置疑,但在商业推动和民间化的双重力量作用下,体育产生的巨人价值早已跳出了单纯的竞技范畴,围绕竞赛本身形成的娱乐休闲产值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其次,经济的发展为审美在消费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人总是被各种功利性的事务所缠绕,但在审美和观赏艺术的过程中,人却能进入一种“醉”的状态,“醉作为感受之状态摧毁了主体的主观性.经由对美的感受,主体已经走出了它自身;它不再是主观性的,不再是一个主体等美突破了处于一定距离、本己而在的‘客体’之限制,把客体带入与‘主体’之本质的、原初的关联”旧.海德格尔为我们描述了那种沉醉于美中的状态.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无功利鉴赏都必须建立在一个相对坚强的物质基础之上.海德格尔曾对凡高的作品《农鞋》进行过精辟的分析,这个呈现在画布上的农鞋对于创作者凡高和鉴赏者海德格尔来说都是美的,凡高可以从中看出美的形式,海德格尔可以从中看出美的真理,但惟独画中的农妇感受不到,因为她在艰辛地劳作,鞋的形式和真理都与她无关,她所知道的只是汗水和粮食.


最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进一步促进了审美的日常化.消费社会的符码性质对艺术和美的利用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和美的普及.“对于商业选择来说,从杂货店到高档时装店,两个必要的条件是:商业活力和美学感觉.”“陶对于商品的销售来说,美的包装成为必需.一方面,广告商可以直接把某件艺术品用在商品的包装宣传中.这里也有两种手段,一种是把艺术品直接用在商品的外包装中,试图用艺术品来烘托产品的格调;另一种是利用某位艺术家的描述或评论来制造一种氛围,比如人们可以利用某幅莫奈的风景画来宣传当地的风景,这其中的暗示就是当你在这里看风景时,你所看到的也就是莫奈当年看到的,你有可能和莫奈的品位是相同的.这样,艺术品就直接与商品的气质结合起来了.另一方面,现代工业设计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种“艺术”.香奈儿5号的香水瓶、可口可乐的S型瓶子等形象之所以能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就是因为它们被设计得就像是艺术品.

(四)艺术审美在消费时代的发展

1.审美接受消遣性与娱乐性 现代传媒所具有的直接诉诸视听的“大众文化”特性,则使得更多受众的艺术审美接受凸显为娱乐消费与消遣性,体现在对民族艺术接受上大致亦然.而且这也是与世界性的大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在当代世界,消费主义漫漶与全球,商品的价值已不再是商品本身是否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具有交换价值,而在于人们对个体的满足.消费成了一切社会归类的基础.文化商品符合化了,文化进入了消费.这是一个由仿真与幻象架构的超实在的文化世界.这是消费在相当程度上模糊了物质欲精神的界限,也模糊了传统意义上的享乐与艺术的界限.正是这些消费文化的几乎无所不在,已渐渐改变者人类数千年来对精神、艺术以及自身生存意义的固有的认识和界定,同时也在选择着、创造着、生成着心的文化观、艺术观.

在当代中国,艺术活动日益深入市场化、商业化与产业化,艺术产品的生产无不受制于消遣社会的无形的手操控和拨弄.现代媒介与当代的“消费文化”密切契合,在不同的情况下,或引领、或催化、或服务,推动着文化艺术场域发生转型.现代媒介对民族艺术的介入,当然同样是要按其“标准化”与指向性运作的.这里需要指出,标准化是现代媒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前提或基础.因为技术世界是能相容的标准化的世界,如果没有标准,那么既不能发射也不能传达.如此运作并通过现代媒介而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民族艺术则必然显现出这样几个特点:表现形式上的直接、具体并追求同步的视听性,尤其是突出的视觉图像性;艺术审美价值取向上的大众消遣性,其中往往要体现审美快乐原则与时尚性特征.这对于审美接受者来说,即无需考虑在场的规则性,也无需在意审美情绪的特别调动,而只要具有闲适的时间与现代媒介,即可随时打开,随意选择.这中间似乎一切都是现成的,接受这无需像参与传统性民族艺术活动那样郑重其事,甚至有神圣之感,也无需太多的想象力与理解力,因此,其审美接受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消遣性.

2.消费时尚和艺术的社会职责 时尚是生命的流行化的自我身体肯定方式,是日常生活中的身体自我表达的.它有大众文化的流行风潮的推波助澜,有文化工业的智慧卓越的关于人的感性内容的高科技开掘.总之,它把当代的商业智慧、生命梦想、自常的身体风格融汇成当代社会的人文景观.的确,正如费斯克所说,消费时尚、流行文化,对我们的公共领域的影响,由政治的经济的直接影响,转化成了商业的个体社会时尚的风潮更替.尤其是,它弱化了精英知识分子的社会轴心地位,而把人们日常生活和身体消费的欲求,把大众的日常化和乌托邦,一同给予社会大众.人人都可以成为明星,人人都有机会成为巨富.可艺术能对此做些什么呢?沃霍尔说,我是以为从生意为目的开始的艺术家,希望以最后一位商业艺术家而终止.他的商业概念是他的生活和身体感受的直观表达.他说他喝了二十年的汤罐头,“我的生活支配着我”.然后用丝网,并且故意制作的很粗糙,让人无法相信他是完全投入创作的.他的意思是说,每个人的外貌相似,行动相似,“我们正越来越那样”.可以说他是以反讽的方式嘲弄复制和拷贝,但他自己却又是一个极善于操作自己,炒作自己的大师.他知道怎样驾驭商业规律,因为他明白没有人能游离大众媒介的漩涡.

里奇登斯坦因因认为:倘若一幅画没有人想把它挂起来,那么画这样的画室可悲的.最善于使用大众文化手段炒作自己的社会知名度的人是博伊斯.他甚至说,通过艺术得到的感觉能够产生一种流归于生活得创造要素,亦即通过艺术的精神提高人们的生存创造能力.他认为这比培养艺术家更重要.利用消费时尚的流行符合与物象,表当代生活的某种暗藏的潜流,尤其死对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伤害,以此履行艺术家的社会职责,即以艺术的自主性积极创造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方式.也就是说,艺术不是艺术圈的行业协会的同人产品.艺术的作用在于他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而在中国,关于商业的艺术、关于商业与消费艺术方式的艺术问题还刚刚萌芽.但我们的生活中的确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因素.以竞争为机制、以消费为目的,各种个性,多种时尚,多种生存方式,多种冒险,多种新的价值观的挑战.人们越来越生活在自我选择的方式之中,也越来越在竞争和挑战之中塑造和建构纯粹个人的自我形象.这些问题开始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在商业和消费比较成熟的城市之中,与中国市场经济一同成长的流行图像,正是对我们生活流行的敏感和直觉. (五)审美让渡给消费的影响

消费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生活的普遍审美化和艺术审美价值的失落带来了艺术存在的合法性危机.艺术要和人的存在紧密相连,防止远离生活和庸俗化的双重危险,在二者的立场中寻求新的发展方向.

消费时代需要一种更加贴近心灵的艺术,当前艺术市场表面异常火爆的背后掩盖的是经典性艺术的匮乏,充斥于市场的多是一些平庸的.时尚的.平面化的娱乐性作品,而真正的贴近人的心灵的,能够挖掘人性深处奥秘的,能够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的作品却少之又少.文学艺术已经不具有对人精神和灵魂的震撼力,而只是够在大话、戏说、演义等模式化的形式中博得消费者的一点欢笑,而对大众的什么趣味的一味迎合也导致了艺术媚俗化和平庸化.艺术生产是一种审美价值的生产,更是一种优化人生的生产,在艺术中人应该得到心灵的净化和陶冶,品格得到升华和超越,从而使人生境界和生活品质得到提高,使人的生存达到优化,但显然消费时代的这种庸俗化的艺术史不能达到这种作用的,我们期待一种更加贴近大众生活,更关注人的心灵状况的高品位的艺术出现.当然这种艺术不只是高雅艺术和精英艺术,大众化的通俗艺术同样可以反映人民的心灵世界,达到优化人生的作用.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够成为消费时代的经典,才会长久不衰,历久弥新.要走出消费时代的精神困境,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艺术和审美.这不是与生活同一的艺术,也不是商品化了得艺术,而是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自律性的具有超越性、批判性和心灵性的经典化艺术.消费时代的人们只有在审美过程中才能体味到社会的不合理和自身内心的空白,从而去追求美好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因此,在艺术生产领域创作出经典化的美的艺术则成为走出消费时代困境的一条重要途径.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是由各种性质不同的文化所构成,因此以其中之一种文化来界定该时代的性质总会有以偏概全之危险.在此我们并不欲为当下的时代下个绝对全面的定义,而只是以其作为主导因素的消费文化为主因,来管窥在其影响下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领域所表现出的新特征并探寻消费时代艺术生产的理想境界.消费时代的文化是一种多元共存的文化,消费文化是消费时代的主导文化,但他并不妨碍其他文化形态的存在.在消费时代的世俗化过程中,仍然有经典艺术生产存的空间,甚至越是经典,越是不和流俗的文学艺术越能通过其所有的风格和价值活动相应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但是,从总体上讲,消费时代的审美文化和艺术生产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都是多多少少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

消费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社会文化乃至审美领域的重大变化.日常生活所有领域的普通审美化改变了以往审美远离大众生活的现象,这是一种审美平民化,它对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身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从此中意义上来说,消费时代的文学艺术走出殿堂,走向民众,满足大众的世俗需要和审美需求,也是文学艺术的责任和发展需要.可以说古老的美学之梦在的在当今的审美化过程被重新唤醒.但是当艺术和审美放弃了其超越的品格和用以构建美好人生的责任而成为日常生活的装饰甚至商品的附庸的时候,“试图赋予我们的世界以美,到头来得到的却只是漂亮和虚化,最终,至少是在具有审美敏感的人那儿,引起的是冷漠和厌憎.”这种浅表的审美化带来的不是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澄明,反而是麻木不仁.

可以说消费时代的文学艺术和审美在对传统美学的纠偏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而也带来了新问题和新任务.因此韦尔施提出我们的美学需要重构,既要摆脱传统美学远离生活的弊端,又要防止当代美学庸俗化的缺陷.这就为消费时代的文化艺术和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我们把对消费时代的艺术生产的研究置于美学的传统与现实的张力关系中加以审视,就可以发现艺术和审美永远和人的精神紧密相连,永远关注人的存在状态,把人生的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合法性的依据.艺术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是一种审美价值的生产,是一种使人自身更加有化,使人的生活更有诗意的活动.文学是人学,人的存在永远是艺术所应关注的中心,艺术生产一旦偏离了人的中心,一旦丧失了精神价值,一旦丢弃了审美的维度,而完全成为商品的附庸,成为赚钱的工具,艺术将真正的走向沉沦、坠落乃至终结.艺术要永远关注人的现实存在,贴近人的精神和心灵,这样的艺术才能够永恒.因此消费时代艺术和审美既要有超越维度又要有现实品格,或者可以说我们需要在美学的传统与当下的张力场中走一条中间道路,而其发展的目标永远是完美人性的塑造和更加幸福、完善、合理和美好的生活的形成.(作者单位: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类似论文

中国当代艺术:抄袭,还是学习

有关中国当代艺术“抄袭”的抨击曾经非常流行,这种观点认为,以F4(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和岳敏君)为代表&。
更新日期:2024-8-17 浏览量:106399 点赞量:23258

敲响当代艺术的木槌

主题:苏富比“尤伦斯重要当代中国艺术:破晓――当代中国艺术的追本溯源”晚间拍卖会 时间:4月3日 ࢸ。
更新日期:2024-6-3 浏览量:12225 点赞量:3693

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 要 :建筑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条件之一,建筑是人类按照实用的要求,在对自然界加工改造过程中创造出。
更新日期:2024-7-2 浏览量:13263 点赞量:3885

歌唱艺术的审美认识

摘 要:歌唱艺术审美就是歌唱者对声乐艺术美的一种心理感受 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一个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
更新日期:2024-12-2 浏览量:19528 点赞量:5190

当代艺术的视觉盛宴

2008年年初,为了介绍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设计的布罗德当代艺术馆,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举行了隆重的宴会,邀请诸多社会名流,而这。
更新日期:2024-9-2 浏览量:15815 点赞量:4429

杨冰青花艺术的审美特征

摘 要 :杨冰教授是景德镇当代陶瓷花坛中不可忽略的一位实力派画家,近年来杨冰教授一直致力于青花陶瓷。
更新日期:2024-1-20 浏览量:19854 点赞量: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