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经典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源远流长,它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诵读民族的经典作品,既可以学会使用普通话,又能让他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底蕴,甚至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把它们概括一下,就是“传承文化,培育人格,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一、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学说普通话
98岁的语言文字学大师周有光说方言是“母亲语言”,民族共同语是“教师语言”.因为一般而言,方言是小儿牙牙学语时跟母亲学会的,民族共同语是上学以后跟老师学会的.因此,方言是生活语言,民族共同语是文化语言.国家更是要求教师使用普通话的,“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充分利用经典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课向来讲究“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听”放在了第一位,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忽视“听”这一环节.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是产生兴趣爱好的根本.普通话是美的语言,是具有特殊规定的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平升曲降的声调和切分整齐的音节使汉语天然地带有音乐性.记得众多的著名朗诵艺术家孙敬修、金锋、殷之光、张家声、王建川等人对一些优秀文学作品妙趣横生、动人至深的朗诵就曾在我们班产生过难以忘怀的强烈共鸣.有的学生欣赏后,立即就将教材翻开来学着艺术家们的语调小声吟诵、揣摩,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在大饱耳福的同时,其文学修养、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得到潜移默化的浸染.
三、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加强朗读指导训练,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最重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因而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读训练可谓是一条捷径.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在这里,教师有必要示范朗读,运用语言学的有关知识,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声旁类推规律、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规律等巧学巧记,还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指导.读的形式有轻读、朗读、领读、引读、接龙读、师生配读、男女生对读,方法灵活多变.音乐悦耳动听,琅琅的诵读声此起彼伏,在优雅的音乐伴奏下时而诵读《唐诗》,时而诵读《宋词》,时而诵读《弟子规》.中华经典古诗文的古色古香溢满教室,古文化气息融入学生生活之中.
四、加强反馈,提高升华
培养了学生说普通话的兴趣后,再养成他们长期坚持说普通话的习惯,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努力和跟踪指导.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般是上课讲普通话,下课后就讲方言,使用语言文字的水准大相径庭.对此,教师首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在和学生交流、和同事交流、和家长交流的时候率先使用普通话;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在与老师、与同学交流,或与朋友、与家长交流中要求学生尽量说普通话,尽量学习经典作品中深邃精辟的语言,做到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后,有必要组织学生监督指导,及时地提醒周围同学使用普通话,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普通话.久而久之,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吸收消化知识,纠正方言,逐步做到运用自如,达到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便部分作品当时不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慢慢便融会贯通,把经典中的智慧发挥出来,终生受益无穷.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如今,学生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深情地诵读经典,交流思想,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它似乎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我相信,引导学生进行中华经典诗文的诵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经典的作品中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一定能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