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工艺美术教育

【内容摘 要 】传统工艺美术与教育全球化似乎是个矛盾,一个恪守传统,一个兼容并蓄.但从宏观视角来看,无论是教育技术还是传统工艺,国际间的交流融合是积极的.历史上任何一次工艺美术的繁荣都伴随着国际间的“吸收”与“传出”,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是现代高校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面对教育全球化挑战,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如何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多元化知识系统,并确立本土文化主体性的工艺美术教育体系是我们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关 键 词 】全球化 工艺美术 教育

20世纪60年代,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提出“地球村”的概念,预示未来将是一个“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世界.几十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麦克卢汉的预言已逐步实现和正在实现.工艺美术教育在全球化概念的引导下也走向国际.然而“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 “标准化”,这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如何在教育“全球化”语境中建构多元化知识系统,并确立本土文化主体性,是当前工艺美术教育最难面对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梳理了国际性与本土性的对立统一关系,工艺美术教育才可能在全球化大局势下实现多元化健康发展.

一、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早在商周时期,手工艺者是由官府掌控,被称为“在官之工”,①并与商业、农业等分工明确,所谓“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② .这种行业分化有效地促进了手工艺传承及教育体系的形成,工艺美术教育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完成的.其中一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模式,父子相授,也就是所谓的“工匠之子,莫不继事”.③家庭式手工艺教育是在相对封闭状态下传承,至今仍然有部分行业保持了这种方式.另一种以官办的形式,召集手工艺者集体劳作,或互相学习,或师徒相授.这些工匠在官府手工业作坊里制作各种工艺美术品,并招收学徒,由官府指派技艺高的人传授技术,提高技能.到唐代,这种官办作坊教育方式趋于完善.

家庭作坊式教育方式往往只将手艺教给自家人,甚至有“传男不传女”之说,这种“父兄之教,子弟之学”的方式让传统手艺得到充分继承,但由于受众面窄,常常造成某些技艺的失传.官府开办的手工业场集中学徒众多,有利于培养更多的工匠,但师傅在授艺时往往只教一般技术,更为关键的技术诀窍大多有所保留,因此教育面虽广,但教学质量与家庭作坊相比有所不及.

1898年,在洋务运动派创导下,晚清政府做出“废科举、兴学堂”的举措.④之后以行业分工的手工艺学堂纷纷建立,如景德镇的“陶业学堂”、南京的“两江师范学堂”、苏州的“同立绣校”等,都开设手工技艺课程,为现代学院教育奠定了基础.至民国时期,一些留洋学者先后学成归国,在国内美术专科学校开设工艺课程.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业百废待兴.由于手工业不需要过多生产条件,容易恢复生产.工艺美术既是百姓日常生活所需,又是国家创汇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工艺美术教育受政府重视,先后在1956年成立了工艺美术学院,1958年成立了景德镇陶瓷学院,1960年成立苏州丝绸工学院等,并相继在全国各大艺术学院以及美院开设工艺美术设计专业.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这给工艺美术教育在高校的发展带来春天,从此高校工艺美术教育进入现代化进程.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深入,工艺美术教育也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面对国际化教育新形势,如何把握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二、教育全球化影响下的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工艺美术教育也发生巨变,以前的“雕虫小技”逐渐变得炙手可热.为适应社会需求,工艺美术教育改革应做出以下几个方向调整.

(一)加强综合文化素质培养

工艺美术教育要重视传统文化及理论的建设.理论研究一直是工艺美术专业发展的薄弱点.古代工艺美术教育都是口口相传,能总结成文字理论的著作相对较少.因此,我们能够掌握的文史资料非常有限,工艺理论相对缺失.西方发达国家在理论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其研究方法和管理经验值得借鉴.而作为现代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大力发展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也是教育国际化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还应增加材料学、民俗学、考古学、图像学等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课程,有利于工艺美术理论教育发展.

(二)完善教师评聘制度

教师队伍是影响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⑤ 现代教育迫切需要破除对大学教师的学历、职称、头衔、年龄等要求.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主持北大工作时,就以京师大学堂的教师聘任制为基础,借鉴德国高校教师聘任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坚持“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主张,在选拔和使用优秀人才时不唯学历、资历,而非常注重能力.如蔡元培聘请当时年仅24岁自修成才的梁漱溟担任北大哲学系讲师就是一例.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人才虽多,但得不到发掘,尤其是工艺美术行业,民族性、地域性特征鲜明,差异性大.因此,建立合理的教师、民间艺人及工艺大师聘用制,将优秀人才请进大学课堂为学生授课,借助他们的经验和手艺,能给新型高校工艺美术教育带来更好的补充.

(三)平衡师生比例,实行工作室制教学

工艺美术教育授课的特点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更像是师徒关系,但教与学必须是互动性的,这就决定了老师能带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工艺美术教育近几年取得较快发展,就业形势也有所改善,但工艺美术发展不能一味强调创新,更不能一味扩大招生.一个教师带几十个学生上工艺课,对其授课以及对学生学习都带来困难,自然影响到教学质量.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高校工艺美术教育不应该靠扩大招生来吸收教育经费,更不能以就业率来衡量专业的存亡,工艺文化的传承如果靠市场来决定命运将是一场灾难.在高校,对特殊工艺美术专业应减少招生规模,建立工作室制度,增加人力的投入,平衡师生比例是工艺美术教育改革较为合理的举措. (四)合理设置课程,明确办学目标

工艺美术教育不是纯美术教育,也不能等同于艺术设计教育.与纯艺术相比,工艺美术多了实用的功能;与艺术设计相比,工艺美术多了文化传承,以及手工艺人对工艺和材料的理解.但工艺美术离不开美术造型能力,也不能离开艺术设计的服务意识.进入21世纪之前,工艺美术教育过于注重美术基础,各种素描、色彩、泥塑等课程一直上到高年级,忽视了工艺美术当中更为重要的材料、技术、市场等因素.2000年以后,艺术教育改革之风在高校间刮起,很多设计专业、工艺美术专业只在一年级安排一个单元的基础课程,加上扩大招生规模后,学生考前基础造型训练不够,入学后又未重视这方面的培养,自然会在后期工艺造型与设计时遇到各种麻烦.因此,课程改革也要根据专业性质来区分对待,包括对考生的要求和入学后的课程安排.高校培养的应该是具有研究创新能力的工艺美术从业者,没有好的基础素养,就很难在这方面取得成就.

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注重专业间的“互通”.虽然工艺美术教育专业分工是必要的,能够更系统完整地学习掌握专业技能,但分工太细不利于工艺美术的健康发展.作为高校学生,不懂得专业间的“互通”,就不利于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工艺美术创新.在古代专业之间的融合本来早已存在,如漆金结合的平脱工艺、绣画结合的刺绣工艺、金釉结合的景泰蓝工艺都是多种工艺结合的产物.工艺美术学院的郑可教授在教学方面就提倡多学科相互结合,从其建树上看,他才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五)积极发展民间作坊式办学

工艺美术实践技能课程在高校教育里只是一个普及教育,是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挖掘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为工艺美术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单项的技能教育应放在高校以外的地方,如专业的职业学校、民间家庭作坊、传统工艺聚集村落、从事工艺美术产品加工的企业以及个体工艺大师那里进行职业培训,这些地方有更好的技师和动手训练的条件.高校的工艺美术教育为工艺作品的设计开发、学术理论研究机构,为实践与理论搭建更好的平台,民间的职业技能教育能够完整地继承传统手艺,两种教育模式应该有机地结合,才能做到有机互补.

结语

教育全球化既给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化创造了机遇,也给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带来了难题.就当前工艺美术发展形势看,认清教育方向、增加教学投入、建立合理的教育分工、加强理论建设以及合理地利用先进科技和管理办法是工艺美术教育领域急需克服的困难.调整好工艺美术教育改革方向,才能在国际化形势下保持传统工艺美术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引自《周礼·考工记》.

②引自《国语·齐语》.

③引自《荀子·儒效》.

④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8.

⑤刘述礼,黄延复.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9.

类似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

摘 要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使思想文化建设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在现在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可以看见,当全球化思想影响现在年轻人的思想&。
更新日期:2024-3-17 浏览量:46297 点赞量:11468

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

[摘 要]全球化在各个领域迅速扩张,我们的设计界、教育界面临着一个转折性的拐点,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在众多外因。
更新日期:2024-11-11 浏览量:143203 点赞量:30940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艺术素质教育

21世纪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也加剧了知识的竞争和文化的碰撞,更加剧了对教育功能与内涵的反思 当Ò。
更新日期:2024-3-6 浏览量:11734 点赞量:4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