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和谐的生命道德教育

[摘 要]目前我国的生命道德教育严重缺失.生命道德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知识的教育,而是上升到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是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当前大学生生命道德感缺失的原因有多种,生命的内在和谐才是道德教育最终追求的目的.

[关 键 词 ]生命 人性 生命 道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15-03

随着2011年4月22日药家鑫故意杀人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的一审判决,一桩震惊全国的大学生杀人案告一段落.药家鑫,成为人们提及次数最多的大学生之一.而2012年3月份的许泽雷“杀人”,又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仅仅因为交通纠纷发生口角,就驾车撞击挡在车前的人并致其死亡,这种杀人理由确实叫人一时难以接受.

这两个案件使我们不得不做更深入的思考.我们不禁要问,从充盈着知识和希望的大学校园里走出的人们,在他们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什么让他们变得如此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是什么让我们的大学生的生命道德感如此缺失?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的我们又如何才能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生命呢?

一、生命道德教育

关于生命道德教育,学者们都给出了很多定义,比如一些人认为“生命道德教育就是关于生命道德的教育,是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关爱生命、生命有爱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基础位置”.[1]也有学者认为“生命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是贯彻学生受教育始终,具有生命性、主体性、生活性的道德教育的新形式、新领域.它关注体人生的塑造,让学生认识、感受生命,从而体验、欣赏并珍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自我实现与完美个性.它是整个教育的原点”.[2]另有人将“生命道德教育”定义为“在德育中关注对学生进行整体人生的塑造,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3]


虽然对“生命道德教育”的定义表述有所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大家都认为生命道德教育绝不是单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知识的教育,而是上升到一种全人的教育,不仅是对生命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大学生生命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生命――被教育者冷落的地方

1.功利主义的教育

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逻辑,使人不再关心他自身,而是关注社会的需要,引出教育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为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4]当今社会的急功近利使得人们开始寻求各种手段追逐名利,所有的成果都开始用名与利来衡量其价值.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开始把自己的“成品”投向市场,受教育者被高校投入到了这种教育的流程之中,学校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模版制造成符合标准的产品.于是,教育似乎开始逐渐失去了其最先追求的东西,一味地追求技术与科学,而极少来关注受教育者生命的本身.

由此,功利主义成为道德教育的症结所在.尽管我们的道德教育一直被提在最重要的位置,但是德育在实践层面却似乎并未收到人们所预想的效果.学生对教育者们所津津乐道的那些道德规范,最终也只是在表面上遵从一下,而并非学生们本身对德性的真正的内在追求.学生们获得的大多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而极少有真正影响其生命的道德情感,更不用说道德体验的东西了.因为我们的教育者极少理会那些关于人性的尊严与道德选择的问题,这使得受教育者逐渐失去了道德选择的权利,也没有了个体生活的权利.于是便只能在道德的重负下,做一些表面的道德规范动作,而非内心的真实世界.

2.离开生活的教育

人类社会诞生了独立形式的教育之后,学校教育就开始脱离人们生活而独立存在了,这种分离使得教育逐渐与日常生活的内容渐行渐远,而逐渐走向知识,走向科学.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教育的内容更多的是书本、科学,学生们是生活在知识中,而不是在生活中,于是也就鲜有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诉求.

今天的学生越来越多地被封闭在狭小的空间中,随着中国独生子女人数的增加,他们大都在孤独中成长起来,很少有嬉笑打闹与追逐,陪伴他们的只有冰冷的书本和厚厚的习题册.据报道,篇头的主人公药家鑫年幼时经常被父母关起来练琴,如果不认真练就会遭到体罚.这样的童年只能让他逐渐离生活远去.虽然教育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规范,但是当教育离生活太远的时候,就容易抹杀生命的能动与完整,也就最容易失去教育本身所追求的发展人的目的,也就谈不上对生命的重视了.

3.生命科学与生命道德课程的缺位

高等教育习惯性的重理轻文以及社会的功利性的导向,使得我们一直习惯于用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来衡量所有的东西,包括教育的过程与教育的目的.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关于生命的知识与关于生命道德的教育缺失了.很少有学校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们来认识生命,让学生们体会到生命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而有限的生命是不可能重来的.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能够漠然无视他人生命的存在,也不懂得如何珍爱自己的生命了.因为他们从来都不知道生命的脆弱和有限,从来都不懂得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自身或者他人的生命,那么也就无法懂得如何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如何让生命创造更好的价值.

(二)人性――道德教育的依据

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所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活动,不论何种形式与内容都应当建立在对人性假设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德育活动,更应当将人性作为其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在讨论人性的时候,就把人的双重性作为出发点来展开研究,从而也为我们开展德育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 1.实然与应然:人性的两重性

“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又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之中.”[5]马克思在上述语言中对人的两重性进行了阐述,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奥秘.一方面,人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是不能脱离他的对象物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他是以一种实然的状态存在于大自然中的.而另一方面,人是为自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这是以一种应然的状态存在,他可以按照自身的实际,通过各种对象性活动,去超越各种被给定的对象性关系,然后来达到他所应然的状态.

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人总是不满足其现存的“实然”的状态,而是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达到“应然”的状态.而这种“应然”其实也是人们理想中的“实然”状态,一旦这种“应然”状态被实现,它就会被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成为新的“实然”,人们就又开始了其对新的“应然”的创造.

2.道德教育中被忽视的人性

在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并且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时代,多数人都局限于眼前的状态,醉心于功利.教育也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教人们如何掌握“生”的本领上,却忽视了对人们“为何而生”的思考.也正是这样,教育逐渐使人放弃了对有可能达到的“应然”生活的追求,放弃了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人逐渐变成了大自然、社会因果链条中一个被动的环节.

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它并没有按照其本身应有的目的唤醒人们内省的道德良知,而是把重点放在了那些具体的一条条的道德规范上,教人们如何去遵守那些被抽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具体的制度规范.忽视了人性的道德教育,使他们没有了自己的“根”,受教育者们或是机械、盲目地服从这些道德条文,或是俯首帖耳地实践这些道德规范,却没有真正唤起他们内心的良知.人们所形成的道德品质最终成为无根之草、无本之木.就这样,人性中本应有的人生理想等应然的追求被我们的道德教育放在一边,而人的道德发展水平始终处于一种实然状态之中.

在笔者看来,道德教育应该是基于人性同时又引导人性的建构与发展,最终使其完备的教育.道德教育的使命就在于引导人,使人有理想有追求,愿意为达到“应然”的生活状态而努力建构世界,使人的两重性真正得到提升.

三、道德教育的未来――生命的内在和谐

和谐是一种境界.道德教育就是要让人的生命达到一种和谐,一种内在的和谐,这是道德教育至高无上的境界.这里所追求的内在和谐是追求一种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诺丁斯教授提出的关怀教育理论值得我们关注.她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生命、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她将关怀看做一种关系行为,是关怀者通过自己的行动,发自内心地对他人进行关怀,并且得到了被关怀者的响应的一种行为.她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关心受教育者,并且教育所有的受教育者不仅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关心.因此,她特别强调这种关怀关系的创建与维持,并把它看做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

借鉴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模式,对应思考我们的道德教育,也不能简单地把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品德,特别是形成一系列的具体行为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而是应该强调让教师和学生以及周围世界形成一种道德关系.教师作为关心者关心学生,培养学生的关心意识和关心能力,学生在这种关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格,学会关心他人,逐渐从被关心者变为关心者,主动去关心他人,而逐渐达到和谐.

德育也不再以学生做出哪种行为为最终的教育目的,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关怀他人,在各种活动中实践关怀他人的态度和能力.学校应当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做是主体,真正让学生做一个有主见、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用平等的地位和心态关心自己和他人.

我们还期盼,走向内在和谐的道德教育能够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尊重他人之生命,并对整个人类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终极的生命关切,能为所有生命的自由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走向内在和谐的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所有人的生命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样理想的教育下,作为人类的每一个“个体”,在关注和舒展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会自觉地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除了蕴涵着个体生命意义上的超越情怀的“类意识”之外,还蕴涵着对全人类生命的关注,蕴含着对所有生命和睦发展的关切,它站在整个人类的视野上来审视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提升作为培养人的教育的国际情怀.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被人们赋予了无尽的厚望.而大学生们对于生命的态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在这一群体中进行生命道德教育,教育他们如何善待自己,珍惜生命,不仅珍惜呵护自己的生命,而且要关爱、珍视他人的生命,让他们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我们每个德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夏婷.生命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 章文丽.中学德育的新领域:生命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5,(6).

[4] 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41.

[责任编辑:钟 岚]

类似论文

道德教育有效性热点、问题走向

摘 要:国内关于道德教育有效性研究主要涉及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研究缘起、内涵界说、成因分析和提升路径等方面 这些研究虽取。
更新日期:2024-6-23 浏览量:82916 点赞量:18606

道德教育走向生活的必然性

摘 要: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以及国际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为中国当代的道德教育改革带来新的理论参考体系同时也使我们的道德教育面。
更新日期:2024-9-28 浏览量:119675 点赞量:25853

关于道德教育视野下生命意识教育的

摘 要: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事例让我们意识到在道德教育视野下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必要性,本文从分析生。
更新日期:2024-12-3 浏览量:22080 点赞量:6440

生态道德教育亟待加强

党、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生态道德素质的提高对。
更新日期:2024-5-12 浏览量:67820 点赞量:15108

强化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

摘 要:思想道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本文针对职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令人担忧的现状,提出强化和改进中职学。
更新日期:2024-4-9 浏览量:11821 点赞量:4012

加强医学生诚信道德教育

【摘 要】 目前医学生的诚信道德缺失现象令人忧虑 加强医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对策是:根据医学教育特点,强化学生守信意识;实行完。
更新日期:2024-12-11 浏览量:154083 点赞量:3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