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社会心理学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是教育者通过教育介体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实现双方有效的互动过程.其前提是教育主体有效、教育对象有效和教育介体有效.从社会心理学理论看,教育主体有效有赖于教育者的可信度问题;教育对象有效有赖于其接受心理;教育介体有效有赖于信息传递方式合理的选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的实现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者,深入研究教育对象接受心理,合理选择教育信息传递方式.

关 键 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效性;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35-04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它是由教育者(主体)、教育对象(客体)、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介体)、教育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教育环体)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运行有效,才能实现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问题必然涉及教育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方面的有效性.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提出的“态度改变—说服模型”把说服看做信息交流的过程,着重分析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关键因素—沟通者、沟通本身、接受者及沟通情境,这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问题提供了一种分析视角.笔者尝试从作为信息沟通者的教育主体,作为接受者的教育对象,作为教育介体的沟通本身和教育情境几个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问题.

一、教育主体的有效性:基于教育者可信度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力和素质,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社会心理学认为,沟通者是最主要的信息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源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提出者或传授者,也就是教育者或者说是教育主体.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关系到教育信息的可信度.教育者的可信度是教育主体有效的基础.分析教育者可信度可以从教育者权威、教育者立场、教育者意图三个方面着手.

1.教育者权威影响主体的有效性

权威是指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支配与服从,是“社会生活中靠人们的公认的威望和力量形成的支配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就是教育者由公认的威望力量形成的对教育对象形成的支配力量,没有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无效的教育主体.我们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更侧重指教育主体因其个人修养、学识所拥有的感召性的权威,也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形成教育者的“法理的权威”.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心理学家阿伦森等人进行过一个实验,证明了“权威”的存在.他们列举了由不同诗人撰写的几首诗,向被试者征求意见.这些被试者对其中的一首诗作出了否定性评价后,他们告诉这些被试者说:有人认为这首诗写得相当好.他们又对其中的一些被试者说,作出这一评价的是著名的诗人艾略特;而对另一些被试说,作出这一判断的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然后让所有的被试重新评价这首诗.被告知是艾略特意见的有更多的人改变了对这首诗的评价.这个实验表明,高权威的传播者比起低权威的人来说,能够更有效地改变信息接收者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教育信息源,在受众中的权威对于教育工作的效果有很大影响.教育者的高权威性可以显著增加人们信服的程度,也正因为“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应重视提高教育主体自身的综合素质来增加其信息传播的说服力,或者就是选择具有较高权威效应的教育者开展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训练将成为影响其权威性的主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一方面要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中,丰富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还要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除了具备非常广博的政治理论知识、方法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心理学、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现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既应该是具有丰富知识的学术型通才,还应该是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用型专才.

2.教育者立场影响主体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效性跟教育者所占的立场有很大关联.站在教育对象的立场考虑问题、传达教育信息,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给予教育对象更多的人文关怀,可以提高教育主体的可信度和可接受度,实现主体的有效.

社会心理学家沃尔斯特·阿伦森和阿伯拉罕进行过一项名为“增加低信誉传达者说服性”的实验.结果表明,如果传播者站在自我维护的立场上,则他所提供的信息影响很小,因为人们怀疑其动机;而如果传播者的立场是自我牺牲的,则甚至是无名的小人物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若总是站在社会要求的立场上作为社会要求灌输的代言人出现,往往被认为是对个人需要的压制.这种情况下,教育对象即使接受了教育内容,也仅是迫于强势力量的压服而不是真正的心悦诚服.因此,教育者的立场影响了教育对象的接受状况,是教育主体有效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应同时立足于教育性和服务性两个立场.教育性立场即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的传播者立场;服务立场即从关心关怀和服务教育对象发展的要求给予帮助.教育主体服务性的立场主要就是为了让教育对象认识到教育者的行为并非为了自身利益,而是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教育者的这种反自我利益行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所传达信息的说服力与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无原则地丧失自身的教育性立场,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实质性意义.

3.教育者意图影响主体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意图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传递教育信息的目的指向,影响着主体的有效性.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听众肯定某人无意影响他们,此人的可信度也会增加”.而当人们面临外来态度要求他们有所改变的压力,特别是人们知道别人正在试图对自己施加影响时,心理上会自发出现产生旨在保护自己态度不受影响的态度抗拒反应.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如果感到教育者意图改变固有的态度观点时,同样会产生抗拒反应,从而减弱教育主体的可信度.社会心理学家沃尔斯特与费斯汀格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安排两个人进行一场对话,同时安排被试者在隔壁房间里“无意中”听到这个对话.在一种实验条件下,让被试者清楚地知道,正在谈话的两个人知道他在隔壁房间里听;在另一种实验条件下,情景的安排使第三个被试者相信对话者不知道他在隔壁.结果显示,被试者在第二种情况下更易受到对话内容的影响.这就是说,当人们意识到别人正在试图影响自己时,他们会怀疑别人的动机,进而怀疑信息的可靠性,使信息的影响作用降低; 而如果人们认为信息传达者无意影响自己时,心理上就不存在抗拒反应,对有关信息的接受性也增高,反而增加了影响的可能性.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指出,宣传如果劝导性太显眼或太强烈,则可能被认为是侵犯了一个人的选择自由,从而会激发这个人对此信息的抵抗.这就是教育的“无意识原则”.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对于传达教育信息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遵循无意识原则,把教育目标隐藏在或渗透到与之相关的活动与环境当中,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去体味,才能有效地使教育对象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类似论文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究

【摘 要】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各大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
更新日期:2024-4-26 浏览量:57638 点赞量:13182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历史梳理与未来展望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研究既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
更新日期:2024-7-16 浏览量:96424 点赞量:21988

如何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快的成长为时代需要的“社会之人”,使他们在心理上能够融入社会,在知识上。
更新日期:2024-7-5 浏览量:16092 点赞量: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