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注释补商

一、西向

《六国论》中有“并力西向”一句,苏教版的高中《语文》(必修二)课本未给“西向”单独注释,《教学参考书》把这一句译为“(大家)合力向西进军”.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把“西向”意译为“向西抗秦”.许多文言文的翻译资料也未能给出统一的注释.有的把“西向”注为“向西”;有的注为“西,向西;向,面对,面朝”;还有的注为“向,对,这里引申为‘对付’”等.


“西向”的常用义是“(面)向西”,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如《鸿门宴》中的“张良西向侍”.但“并力西向”中的“西向”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西向”是“向西去”的意思,根据语言环境,有的可意译为“向西进军”,所以苏教版的《教学参考书》翻译是基本正确的,但可惜课本没有给“西向”一个明确的注释,且“向”没有“进军”或“抗秦”的意思.这里的“西”是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译为“向西”.“向”是动词,是“往、去”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向”字的第三个义项是“去,前往”.《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师之攸向,无不披靡.”《汉语大字典》“向”字的第七个义项是“往,去”.《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是岁,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西向”合起来释为“向西去”,有时指“向西进军”.这在古代文献中用例很多,此仅举几例.如:

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之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史记·李斯列传》)

②今兵西向,治之何益!(《汉书·袁盎传》)

③今将军拥百万之众,西向帝城而无称号,名为群贼,不可以久.(《后汉书·刘盆子传》)

④而将军乃欲称兵西向,则存亡之效,不崇朝而决.(《三国志·凉茂传》)

⑤今六师西向,为足下忧之.(《南齐书·张敬儿传》)

⑥会滑汴节度使许叔冀战不利,降贼,思明乘胜西向.(《新唐书·李光弼传》)

⑦吾整大军西向以征之.(《元史·察罕传》)

⑧全昌竟东行,光远始西向.(《明史·李梦辰传》)

以上八个语例中的“西向”都是“向西去、西进”的意思.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大多可以译为“向西去、西进”,如例①②④⑤⑦⑧.有的可以灵活译为“向西进军”,如例③⑥.特别是例⑧,说服力最强,句中的“西向”与“东行”是对文,足证“向”就是“行”的意思.

还要补充说明的是,“西向”在《二十五史》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在《史记》16例,9例用作“向西去”的意思,7例用作“(面)向西”的意思,作“向西去”用的语例略多于“(面)向西”的语例.而《汉书》中用作“(面)向西”意思的语例就多于用作“向西去”意思的语例.往后,用作“向西去”意思的语例越来越少,到《明史》,仅一例用作“向西去”的意思,其余的都是“(面)向西”的意思.到《清史稿》,作“向西去”意思用的,连一例也没有了.这大概是现在许多人不明白“西向”有“向西去”这个意思的原因之一吧.

二、然则

文中有“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几句,对句中的“然则”,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译为“既然这样,那么”.但是这样翻译明显不合理.为什么呢?因为“既然这样,那么”表示顺接关系,“然”承上,肯定前事,“则”引出后文,其内容或是由前面所说的情况引出的结果,或是判断,或是紧接出现的情况.如:

①乌有先生问曰:“今日田乐乎?”子虚曰:“乐.”“获多乎?”曰:“少.”“然则何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②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但是《六国论》中的这句话前后明显不是顺承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明显不合语境.笔者认为,这里的“然则”理解为“转折连词,然而”才合理.“然则”在古代汉语中,不仅可以表顺接关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还可以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只是用例相对比较少罢了.如:

③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荀子·荣辱》)

④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而多识者也”(《列子·仲尼》)

我们再看《六国论》中的这句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限,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后明显是转折关系,把这里的“然则”译为“然而”文从字顺.

三、赂

文中有“弊在赂秦”一句,苏教版的课本译注为:“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赂,贿赂.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把“赂”译注为“贿赂”是典型的以今律古,且不合常理.为什么呢

“赂”的本义是“赠送财物”.《说文·贝部》:“赂,遗也.”《诗经·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毛传:“赂,遗也.”《北史·杜杲传》:“赂黔中数州地,仍请画野分疆,永敦邻好.”这里的“赂”不含贬义,且也不是私下里进行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的私事.在此基础上引申为“贿赂”.《正字通·贝部》:“赂,有所属而私遗之.”《国语·晋语一》:“骊姬赂二五,使言于公.”《晋书·谢安传》:“贼厚赂泓,使云‘南军已败’.泓伪许之.”清查为仁《莲坡诗话》:“正如明妃恃其貌,倔强不肯赂画师.”

区分“赂”是“赠送财物”还是“贿赂”有以下几个 方面:首先,感彩不同.“赠送财物”是中性的,“贿赂”是贬义的.其次,目的不同.“赠送财物”不是私自有所请托,“贿赂”是有私自请托.再次,方式不同,“赠送财物”大多是公开的,是不怕人知道的,而“贿赂”是隐秘的,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循此,我们再来看看《六国论》中的“赂”.诸侯国之间的割让土地虽说不是什么好事,但做这些事的诸侯及他们的卿大夫肯定不会认为是丑事,所以这里的“赂”不含贬义.割让土地也不可能是隐秘进行的,更不可能是有什么私自的请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汉语大词典》把贾谊《过秦论》中的“于是纵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这个语例置于“赠送财物”义项之下,而不是放在“贿赂”的义项下.还有,凡是“贿赂”,都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实现某些私利,绝没有“赂秦而力亏”,最终招致灭亡的道理.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六国论》中用的10个“赂”字都不能释为“贿赂”,而应释为“赠送财物.这里指割让土地.”

[作者通联:江苏赣榆县赣马高级中学]

类似论文

《太极拳》校勘注释

《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指导性理论,其言简意赅,蕴蓄不尽 但历世传抄辗转,异文时见,亟须校勘,并详加注释 兹汇诸家注释,不。
更新日期:2024-2-22 浏览量:31836 点赞量:7693

《木兰诗》注释献疑

《木兰诗》在我国古代浩瀚的诗文之海中,可谓一颗灿烂的明珠 它歌颂劳动人民,揭露战争残酷的鲜明主题与朴素。
更新日期:2024-12-20 浏览量:154498 点赞量:32599

《十则》注释商榷

近日为培训初中语文教师而阅读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觉得有必要对其中的一些注释提出商讨 现分述如下:。
更新日期:2024-11-18 浏览量:141643 点赞量:29893

《越绝书》注释校商

摘 要:近代以来,对《越绝书》校勘、译注及翻译等方面的著作不少 本文以张仲清先生的《越绝书校注&。
更新日期:2024-7-11 浏览量:91891 点赞量:19874

《张三丰承留》注释

天地即乾坤,伏羲为人祖① 画卦道有名,尧舜十六母② 微危允厥中,精一及孔孟③ 神化性命功,七二乃文武④ 授之到予来,字著宣平许⑤ 延年乐在身。
更新日期:2024-2-25 浏览量:32205 点赞量:7768

《六国》教学设计

摘 要:《六国论》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苏洵分析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篇政论文 教学。
更新日期:2024-11-17 浏览量:141451 点赞量:29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