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哲学简史》

《中国哲学简史》是我学中国哲学的入门书,若单说是中国哲学也不尽然,因为这部书的逻辑是西法,原籍是西文,中间论证还用了大量西学,可谓中西合璧.整部书逻辑缜密,设计精当,考据充分,无不可看出冯先生是位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不能不敬佩冯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修养.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以为这里所谓的“尽信”便是没有反思地阅读,读书学习若没了反思,反而会深陷泥潭,进退维谷.依我见,读书贵在“启发”二字,就是拜《中国哲学简史》所启发,我从中也领会到了一套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方法,即应该本着“对外积分,对内微分”的原则,方能学有所得.

古人云“开卷有益”,此话不假.尤其好的著作,所带来的启发是无穷的!所带来的反思是无穷的!所带来的energy更是无穷的!我前面说“此书是我学中国哲学的入门书”,实在太狭隘,故又济之以西哲之名以彰其广博,但我还觉得不足以体现这部书的作用,索性就称它是我学术启蒙的导师罢!这样的书,给多高的评价也不为过.称之为我“学术启蒙的导师”亦并非我兴起呓语,我的人文学科的思考,这种法法之法醍醐灌顶,便是得益于本书的启发.这也就是我“对外积分”之所存也.

读了原著,对作者愈发崇拜,益能对背景用作者的理解理解,于文风用自己的思考思考,如此便是“微分”.这种法门下的法门就是一种有普遍联系的,有科学的道,正如《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师学之道”,和冯友兰名言“钩玄决疑”中的“钩玄”也就全然体现在其中了,二者亦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了.如此说来,这便有了联系,对读者的理解很有帮助.所谓的“联系”即是指在思维上的一往一返,看似还在原地,却已领略了周遭的神奥.我所谓一往便是指孔子的精神,一返便是结合了冯的解读的精神,而意思却没有变.有人说:“孔子使用最朴素的语言点明最高明的真理.”我认为冯友兰就是用最精准的语言,直接地拨乱反正地告诉人们孔子在讲什么,其推论是什么.再举孔子一章为例,“由此看来,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推己及人的这两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这是我摘录的书中冯友兰讲忠恕的两段文字,在论语里只有简单的“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和“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那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又怎有这样的自信力支持自己的理解不是偏颇?而冯的解释的妙处则在于其简洁干练的语言,与其落落大方的定义.二者相辅相成,在冯流畅的语言的贯彻下显示出其精辟入里的真知灼见.

着眼于书中内容,反思冯先生的思考,参看他人的反思,便是我所认为的“对内微分”的妙处之所在.先说我对冯先生的反思,冯先生这本著作的地位是公认的,陈寅恪就曾经对冯老的早期著作《中国哲学史》给出过这样的评价:“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而本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简明版本不仅继承了前者所述之特点,且语言简明,不会像钱宾四的《国学概论》在语言上先发制人,把不懂文言的人决然拒之门外.再者,倘使每个人都像郭老一样,躬身苦读以从对甲骨只字不识到如数家珍的变迁,那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迹.我对这本书只有学习,谈不上有什么评价,要说存疑的地方确有一处,第四章,书中说“仁的观点就具体多了”,并说“但是这些的具体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结果来得草率,琢磨未及.文中佐“樊迟问仁”论证,然,子曰:“因材施教.”如此看来仁既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又何以被描述得如此狭义?试问,胡适之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提及的“试看老子说‘吾无以名之’,‘强名之’,可见他用名词的困难”是不是放在今天也可以迎刃而解?我以为,“说法者无法可说”,与其说透,不如感知透.前面提及的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我继本书后阅读的又一本有关哲学史的著作,作为开风气的著作,问题固然很多.有了《简史》的基础,对后者一来有了比对从而有反思,二来有了准备从而有了侧重.孔子讲得似乎实在是太过简明了,但却是一个粗成的大器.梁漱溟曾在其《东方文化及其哲学》中批评道:“胡先生没有把孔子的一贯懂得,所以他底下说了好多的‘有意根本观念’,其实哪里有许多根本观念呢?”这句话很耐人寻味,既然有许多根本观点,还算得上“一贯”吗?一贯即是孔子学里头最重要的一句话,这个解释错误,便可以引起全部的错误了.反观《简史》,人物背景与思想解读相得益彰,读者阅读起来很是方便,不致“囫囵吞枣”似的混乱.看了墨子,觉得胡适写得实在好,精工细作,于己也颇有所得.现在回想起来,很多东西还记忆犹新.如对儒墨关系的论述一处.我当初阅读时也在此处花了不少功夫,然而现在看来,似乎还是冯的书中比对得更加明确、全面,在《简史》中,冯特介绍了墨家的鬼神制裁一说并加以解释,而在《大纲》中则一笔带过.我当时的手札这样写着:墨家的鬼神制裁算不算能自圆其说?显然在胡的书中这个命题的答案,只能暂且空下,而后在阅读《简史》时,我曾这样批注:鬼神制裁手段‘似是而非’算不得墨家思想实质,只是推行思想的手段.显然是受了书中的启发.后又看了梁任公的《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我的反思亦有从比对,得以发展.文中提及“胡先生转从时代的蜕变,理会出学术的系统,这是本书的一种大特色.”“思想抹杀太过”“写时代的背景太不对了”等九大问题,而这些问题于初学者言其障碍性不言而喻.


学者之间的较量和思想碰撞的火花,让我这个局外人如览金庸的武侠小说,看得好不热闹,好不生趣!也可以这样说,《简史》就像是一本我在小学低年级时用的《新华字典》,不读简史,对于其他学者的著作便无从入手,无以阅读.无论思想,无论反思!

假若我有儿子,我一定教他读这部名著.

类似论文

走进冯友兰,体验《中国哲学简史》

一、引言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几位先哲对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历史进行了梳理,如胡适先生,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写出了一本。
更新日期:2024-10-20 浏览量:132159 点赞量:28739

读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

摘 要: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1991年初版于由商务印书馆,经两次重印后又在2004年修订再版 谭载喜的 。
更新日期:2024-8-1 浏览量:16972 点赞量:5415

读《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有感

作者简介:何艳,女,单位:四川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研究方向:汉唐考古 中图分类号ʍ。
更新日期:2024-8-8 浏览量:17111 点赞量:5231

读《中国哲学简史》小悟

哲学并不高深,哲学就是我们做的每一次人生反思 思想,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想就是哲学 只是哲学更有体系地讲人生的开悟。
更新日期:2024-11-14 浏览量:142267 点赞量:30358

读《宪法哲学导》第四章第一节有感

在江国华教授的《宪法哲学导论》第四章的宪法客观精神的第一节的秩序论这一节中,作者用了三个一方面&。
更新日期:2024-8-1 浏览量:17029 点赞量:5445

读《哈佛哲学课》有感

作者简介:王子南(1989-),女,汉族,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硕士,云南民族大学 周望德(1990-),男,汉族,籍贯ʍ。
更新日期:2024-9-1 浏览量:15853 点赞量:4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