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为导向的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

摘 要:在当前我国提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背景下,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现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校企产学研项目为导向的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该模式下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的关键问题,并用实例证明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和持续性,为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提供了参考.

关 键 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性;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15-02

教育部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它是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一种新的招生类型,其培养目标是保持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实践研究,为企业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1]计划到“十二五”末期,最终实现研究型与专业型硕士1∶1的招生比例,促进中国专业型硕士的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为了满足企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迫切需要,以应对瞬息变化、日益剧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而积极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由于在国内出现的时间不长,培养模式还不成熟,因此在如何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人才的问题上需要开展深入广泛的研究.

一、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发展和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科技的发展和竞争.中国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这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作保证.[2]然而当前,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所面临的问题是:长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教育学科分类较细、学生专业面及思维较窄;高校教师大多从事理论教学和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及实践经验不足,同时受到实践条件限制,因此不能胜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工作;企业虽然有良好的工程应用经验和工程实践环境,但它们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没有精力、设施和相应的教育体系去培养人.因此,如何结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建立良性的协调培养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的关键.

解决这个问题,高等院校具有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因此,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3]按照“2011计划”的目标,未来国内一批高校将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突出问题出发,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联合国内外各类创新力量,建立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其中,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是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二、以校企产学研项目为导向的创新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从“2011计划”可知,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高校和企业的协同.校企联合培养不是新的概念,然而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其主要问题在于:高校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企业受惠小,积极性不高;企业和高校间没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缺少相互协调的机制.高校往往聘用企业导师,让他们负责研究生的实践培养,自己只负责基础理论教育.这种情况下,企业并没有形成对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正确认识和定位,因此没有真正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企业导师也只是从繁重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应付完成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同时,由于研究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无法给企业提供有力的帮助,有时会成为企业的负担.此外,学生在企业培养期间,远离学校,学校无法及时监督学生的工作,与学生进行沟通,导致联合培养的效果不好.因此,如何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激发学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在企业中完成课题的研究,使三方受益,实现良性循环,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

校企产学研合作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它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于一体,围绕着知识的传播、创造与应用而开展的合作活动,产学研合作意在资源共享,使合作主体利益最大化.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与企业之间就某一具体科研项目展开合作,依托科研项目,高校和企业开展项目的研发和学生的培养.从大学的角度来看,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检验知识的价值,为人才培养搭建实践的平台与创新的环境,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是产学研成果的转化者,企业创造出新的产品,获得了经济效益,培养了技术人员,实现可持续发展.从研究生的角度看,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在科研实践工作中得到了锻炼,更有可能直接得到企业的就业机会,因此,三方受益.国外发达国家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在人才培养、知识创造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如合作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共建科技园区、共建创新研究基地和企业孵化中心等等,培养了大批人才,创造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彰显了产学研合作的巨大价值.[5]

因此,校企产学研合作可以形成校企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以产学研项目为导向的校企人才合作培养平台的构建

要实现以产学研项目为导向的校企人才合作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双方协作,建立合作培养平台,形成良性循环机制.高校与企业联合创建的研究生培养平台应以高校为主体,依托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集团、高新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围绕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的科研项目,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基地,以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新平台才可以促使研究生教育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

要完成以产学研项目为导向的校企人才合作培养平台的建设,企业和高校需要转变观念.1.高校应确定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为平台的核心目标


校企人才合作培养平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企业是受惠方,如果企业从中没有获得经济效益,企业是不积极的,这种合作培养平台不会是长久的.因此,在校企合作培养平台中,高校应转变为自身技术创新及科研的观念,树立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思想,使高校由原来的主导技术创新向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企业创新的方向转变,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整合学校力量,推动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2.高校要努力寻找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契合点

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对高校不断提出更高的技术服务要求,高校要适应这一要求,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炼,积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强化自身基础科研优势,满足企业提出的创新要求,主动将具有应用前景的研究成果推向企业,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寻找扩大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结合点,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发展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3.企业应立足现 在,面向未来,承担科技兴国的责任

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是科研项目成果的最大受益方.同时,企业的持续发展需要高质量、有创新能力的员工,校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最大机会接触和发现人才,再通过有目的的培养,得到需要的人才.俗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了得到今后支持企业技术发展的骨干,实现科技兴国的目标,企业需要在校企人才合作培养平台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为研究生在企业科研实践中提供必要的经费、奖学金,更主要的是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员工,对他们进行积极管理和培养.

4.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指标

高校和企业需要建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中需要重点考察研究生专业技术、技术基础、创新性、沟通性、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并建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修正和改进机制,不断适应新的情况,完善体系.

四、以产学研项目为导向的校企人才合作培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在以产学研项目为导向的校企人才合作培养专业型硕士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研究专业型硕士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

需要开展以案例式教学为主的新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研究,强调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6];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以“强能力、以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为指导原则.[7]重点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强调创新型人才的企业实践活动内容,研究企业实践方案的制定、实践活动的实施和监督管理,企业实践结果质量的评估方法,坚持学校、企业导师制联合培养.

2.基于产学研项目研究,协调校、企、研究生三方的目标需求

基于产学研项目,尽可能保证学校导师、企业导师、研究生共同开展同一项目研究.研究专业型硕士的课题遴选方法和课题研究方案,尽可能保证课题紧密联系企业发展动向,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取长补短,三方协调,共同完成项目.

3.强调创新实践活动

提高创新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权重;加强实习、实践、实习基地的过程管理方法改革,确保实习、实践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真正效果;培养研究生专利撰写能力,启发研究生提出新问题、新思路,鼓励并奖励研究生申请专利.设立创新教育专项经费,用于社会优质师资聘请、理论课程创新教育改革、实践课程创新教育改革、创新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师资培养、创新学生科技基金设立等,从多方面实现创新教育改革.

4.完善保障措施,强化纪律安全教育、保密及职业道德

完善多种保障措施,保障研究生安全和利益.在企业实践活动以及旅途中,需要注意研究生纪律和安全问题,购买相应的意外保险,同时,提供研究生企业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费用.研究生入厂必须经过安全纪律培训.研究生在学校要开展职业道德培训,实践工作期间,还要签订保密协议,防止企业核心技术泄密.同时为了实现项目的延续性,尽可能促成产学研项目的企业方成为专业型硕士的就业单位,并开展专业硕士的企业文化培养.

五、以产学研项目为导向的校企人才合作培养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建立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是检验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成果好坏的依据.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

评价点包括专业知识、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现场处理问题等方面.考查的方式可以是多种,既包括传统的试卷形式,也包括口试、动手操作等形式.考查的地点和时间也为多种,既要在学校,也要在企业,有企业导师考查,也有学校导师的测试.在企业的考查中,更多注重理论应用与实践的能力,将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注重对企业基本技能的掌握熟练程度.

2.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协作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是很重要的一条,但其考查的方式也很困难,评价指标也难以给定,其评价方式和指标需要随时更新和修改.可以采取比较法,比较不同研究生之间的情况,分出差别.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需要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开展,重点考查团队意识、为他人考虑、换位思考的意识,相处共事的态度等;考查研究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等.

3.自我学习与独立科研能力

自我学习评价点为研究生的学习观念与态度.考查学习目标是否更为明确;学习过程是否更加主动积极;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是否增强;也要考察研究生搜寻和利用学习资源的意识和能力.独立科研能力的评价点为寻找和确定分析思路的能力;独立分析、推理和总结能力;书写和汇报的条理性和清晰性能力.

六、实例

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自2010年开始,利用行业优势,与沪东重机有限公司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得到双赢.每年都有4-6人研究生毕业到沪东重机有限公司,这些人在产学研项目中得到企业认可,在企业中得到了锻炼,成为企业技术发展的骨干.沪东重机有限公司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优势互补,联合申请了多项高技术船舶项目,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展基础理论和实验测试研究,沪东重机有限公司开展应用研究,企业创新性得到巨大的提升,在2013年船舶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企业利润不减反增.哈尔滨工程大学锻炼了师资队伍,研究内容接了地气,形成了持续发展方向;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产学研科研项目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大都申请了发明专利,毕业后马上适应了企业的工作需求,整个机制形成了良性循环.

七、结论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第一任务,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最佳展现方式.但由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问题、创新教育管理机制落后、受益学生比率低等问题,创新教育质量不够理想.为此,本文提出采用产学研合作为导向的合作培养模式,并建立基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详细分析了基于产学研合作为导向得校企合作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为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类似论文

矿业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

摘 要:自教育部2009年推出“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以来,如何提高“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的教育质量成&。
更新日期:2024-9-15 浏览量:119697 点赞量:2633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改革

[摘 要]推进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社会服务能力。
更新日期:2024-10-5 浏览量:19712 点赞量:5904

图情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离不开图书馆

[摘 要]教育部文件袁明我国将新增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图情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更多的图书馆实践 高校图书馆拥有培养图情。
更新日期:2024-7-7 浏览量:16462 点赞量:5305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现状,从导师师资队伍建设、课题的选择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实。
更新日期:2024-12-13 浏览量:156660 点赞量:3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