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生态环境类课程是目前较多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生态学原理》和《环境学概论》等课程为例,分析了当前该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与方法.

关 键 词:生态环境;课程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281-02

生态环境类课程是运用生态学原理、环境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分析论等方法,研究生态系统、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是生态学、环境科学和资源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由于其中许多领域、研究思路与方法与地理学相似,因此也是地理学界非常重视的课程之一.生态环境类课程在介绍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前提下,阐明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其规律,并结合本学科发展动态,介绍与之密切相关的全球环境变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本身在地球上持续生存等重要领域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研究方法.

一、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固定性.尽管高等院校一直重视并普遍开设了生态环境类课程,但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教育,大多是学校先指定了教材,再依据指定教材内容组织教学,且不同专业和研究方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基本相似,基本都是按照同一主线进行阐述,未能体现不同专业的特色,也有悖于该类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另外,该类课程课时安排较少与课程内容较多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教学进度和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降低了学生学习该类课程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创造力的发挥.因此,探索新的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教学资源配置的滞后性.由于教育经费紧张,不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存在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设备不足、实验仪器不全的现象.特别是大多高校采取分专业开课的形式,现有的教学经费不能满足所有专业教学设施的全套配置,已有的部分仪器设备因属于各自专业管理而得不到充分利用,甚至出现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优势的浪费现象,无法满足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此外,部分学校专业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且由于教师的研究方向差异,教学信息未能得到很好的交流,师资力量的调配没有得到优化.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性.生态环境学研究对象涉及到生物系统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自然界生物种类和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导致教学内容极其繁杂,且每一研究层次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规律.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无法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表达生态环境学研究对象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结构和变化规律,导致部分教师根据个人的理解进行表述.这种单纯依靠教师理论教学的方式很难让学生得到感性认识.目前,在该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面向本科和研究生的授课也基本上都是借助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结合进行讲解与分析,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提高.因此,应重点考虑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1.科学设置教学内容.生态环境类课程研究内容广泛,学科间渗透面大,知识点相对较分散,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均要求掌握,因此在教学内容编排上要体现脉络清晰、主次分明,保留最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知识理论,适时补充新的理论研究进展,使学生能一目了然的掌握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国内外本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研究的新热点,增加一些新内容、新思路、新成果,有效的拓展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环境观,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时少且内容多的矛盾,合理地分配教学课时,结合不同专业和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目标,有重点地突出授课内容.

2.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教学资源的功能,实现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应对已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如文字材料、影像资料、科研成果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仪器设备进行实践,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式来呈现和阐述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形象直观又概括抽象.组建一支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也是生态环境类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高校要重点培养与生态环境类课程教学改革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内部各院系之间也可进行适当的师资力量调配与优化,也可加强研究生与本科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座谈.同时,既要完善配套的实验设备和野外工作设备,也要加强与校外单位的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3.有效改善教学方法.①丰富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应运而生,如幻灯投影、生物标本、生态环境主题网站等.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积极采用多媒体、辅助软件、信息网络等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授课方式,有利于加大教学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在组织形式上,可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分组讨论、本科生与研究生交流座谈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发言,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②组织现场教学.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通过在仿真或实际的生产场地实施教学,可以给学生有亲自体验的机会,更好更快的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现场教学将课堂讲授转移现场,教学方式由灌输式变成互动式,现场素材变为生动的教材,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在学习生物对水分的适应时,组织学生离开教室,到植物园进行现场教学,观察各类植物的外部形态,解剖观察它们的内部结构,并让学生课后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总结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的特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③采用互动式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平台,实现教学和科研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使教学在科研过程中得以提升和发展.三位一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见图1),使学生爱学、会学和善学.鼓励学生预习新知识,收集相关的材料,进行课堂表达,不仅可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印象深刻,也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此外,在结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设置课程论文训练环节,引导学生查阅文献,了解生态环境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献查阅和论文撰写方法.同时,应优化健全评价体系,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生态环境类课程考核中,采取教师评价与团队小组成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外,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的评价.


4.积极强化教学实践.生态环境类课程是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基础理论和相关规律,而且还要具备较强&# 30340;实践能力.尤其是研究生,未来将是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备独立的科研和工作能力,这对实践环节的要求就更高.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巩固课堂上已讲授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课外实习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重要途径.生态环境类课程的性质要求学生接近自然,体验和感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野外实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野外实习过程中,应对实习地点进行比选,选择有代表性的实习地,采用互动、辅导与独立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实习学模式,提高野外综合实习的质量和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的目的,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类似论文

信号类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信号类课程主要包括《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该类课程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教学难道。
更新日期:2024-1-27 浏览量:20087 点赞量:5294

基于卓越计划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针对卓越计划的培养要求,对电工电子类课程。
更新日期:2024-7-8 浏览量:16992 点赞量:5537

医学院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等医学软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学行业对卫生技术人才信息ࣦ。
更新日期:2024-1-23 浏览量:21439 点赞量: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