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佳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

摘 要:特殊教育不可因强调“社会教育”模式的重要性而否认传统的“医教结合”模式,也不可因强调“医教结合”模式而否认“社会教育”模式.特殊教育一方面应正视特殊儿童的残疾事实,关注残疾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要从社会人的角度出发,满足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教育需求.

关 键 词: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社会教育模式实践模式

分类号:G760

1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每一种新模式的出现,似乎必然要伴随着对旧模式的扬弃.但特殊教育的实践往往告诫学界:特殊教育模式的发展,往往是一个改造、调整、渐进的过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0第21期发表了张婷的《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张文”认为:“由于当代特殊教育和医学康复的理念进一步扩大、深入,并且相互融合、渗透,使得身心障碍的儿童通过医教结合的模式达到早期康复的效果.‘医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陆莎在《中国特殊教育》2013年第3期上发表了《医教结合: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一文(以下简称“陆文”).“陆文”的观点是:“医教结合”并非历史的进步,也非学科发展的必然;不是对特殊教育本质在高层次上的回归,而是历史的退步.

笔者对于双方的观点都不敢苟同.为此,本文“什么是最佳的特殊教育实践模式”进行讨论,并与张、陆商榷.

2质疑

2.1“张文”:医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医教结合起源于16世纪的生物医学模式,在此之前,多数人认为智力落后是恶魔纠缠的结果,并且为了驱除恶魔,使之恢复正常,便采用鞭打、铁锁等残酷的方法.16世纪瑞士有一位叫巴拉萨尔沙士的学者,通过对阿尔卑斯山区发生的一种痴呆症进行研究,发现痴呆并非是什么“魔鬼附体”,而是疾病的结果.他的结论首次打破了魔鬼说,为科学地认识智力落后儿童奠定了基础.到了1770年,莱佩在巴黎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特殊学校——公立残障儿学校,这个时期的特殊教育研究了许多残疾人进行训练治疗的方法,人们对残障儿童的理解开始跨越了生物医学模式阶段,步入到“医教结合”模式阶段.故“张文”认为“医教结合”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其积极的意义.但张文错误地把“医教结合”的基本原则定位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这实际上只注重“医教结合”的“医”,而忽视“教”,仍是生物医学模式的翻版.“医教结合”不仅要强调医学的发现、诊断、干预,也要注重教育的训练、养成、培养,更要强调使有发展障碍的儿童从小就建立起归属感、接纳感,使他们有信心有能力融合到主流社会之中,成为自食其力、有社会尊严的人.

医教结合中的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是以共存、共生为特征的“蕴含”和“互摄”的关系.其中“蕴含”意指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互涉、互绕、联体存在的共存关系;“互摄”是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相互催生、彼此摄入的共生关系.医学的发现、诊断、干预不同于教育行为,只有涉及教育理论、摄入教育理念的医疗康复才能称之为医教结合.医教结合不仅带有鲜明的诊断康复之目标,而且要赋予其教育的使命,承担教育的职责.医教结合中的教育能触及儿童生命的深处——心灵的世界.如果医教结合离开教育,特殊儿童的生命就失去“诗性的光辉”,造成特殊儿童生命的异化、情意的分割、温情世界的枯萎、价值情思的迷失、精神信仰的遮蔽.例如,聋生语言学习的医教结合所涉及的不仅是医学上听觉康复的问题,关键是在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和伴随语言能力发展的情感体验.因此,聋生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是语言康复,而且也要在培养与发展听障儿童听觉能力的同时注重其语言认知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培养.

2.2“陆文”:医教结合是历史的倒退

众所周知,医疗教育学就是对医学治疗和教育训练结合的系统化.特别是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例如神经组织修复疗法充分把握了生命的特性,利用再生神经组织清除受损的神经因子,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重建完整的免疫系统网,从而达到康复教育的目的.特殊教育的本质在于对残疾孩子的培养,而残疾的本质就是个体功能的缺陷.因此,特殊教育走向何方,都以医教结合的实践为基础.以自闭症为例,目前尽管自闭症的成因并不明确,也无特效药可以治愈,但是仍存在一些能缓解症状的药物,比如说盐酸氟(降低自闭症孩子血中血清素的浓度)、羟酮(对攻击、自伤行为有效)、B-障碍药物(减轻精神压力和恐惧)、荷尔蒙分泌素(能改变不说话的现象)、氟哌啶醇(减轻过于兴奋、攻击、刻板和多动等症状)、抗癫痫药(应对抽痉、意识丧失和失神等)等.可见医学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该症的部分症状,也有利于教育训练.就目前而言,对于患有自闭症的特殊儿童医疗的作用有限,教育同样也不容乐观.正因如此,医教结合才有其独特的魅力.至于“医学的终结就是教育工作者的起点”、“医教结合,是把教育与医学结合等这并非对特殊教育本质的回归,而是历史的倒退!”这是不结合实际情况来谈特殊教育的发展.

医教结合与特殊教育多学科交叉的特性之间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推进医教结合并不排斥多学科交叉、提倡社会教育模式、回归主流,它们既不矛盾,也不悖行,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发展全纳教育、提倡社会教育模式、回归主流社会只是特殊教育发展理论范式众多选择之一,它的存在不应以取消、禁止医教结合理论范式为基础.“在社会科学中,理论范式只有是否受欢迎的变化,范式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它们只有用处多少的区别.”

陆文认为“‘医教结合’使特殊教育从多学科退回两学科,甚至是一个为主、其他为辅的学科,教育的学科地位严重削弱,这对特殊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反观现代社会,医教结合对特殊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全方位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一方面,医教结合搭建医疗界与教育界之间的联系,实现盲、聋、弱智、脑瘫、自闭症等残疾儿童发现-诊断-随访-教育安置-实施教育等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医教结合对特殊儿童生命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如果对残疾孩子仅仅施以单纯的教育,而没有医学方面的介入,残疾学生的发展便难以取得最理想的效果.也以聋生为例,聋生由于听力障碍造成了他们在语言发展方面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语言能力的强弱又直接影响到这些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致使他们很难融人普通社会.坚持“补偿”的康复原 则,能帮助解决聋生在听力、言语发展方面的问题,缩短他们与普通孩子之间差距,有助于他们回归主流社会.陆文认为“从医学与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来看,医学应为手段,教育才是最终目的.”其实从医学与教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来看,医学和教育都不是目的,均是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手段,而特殊儿童的发展才是目的,才是素质教育追寻的硬道理.让学校与医院或者康复机构合作不是学校职能的本末倒置,而是学校职能的转变.正如职业学校的发展趋势是“教学工厂”,“教学医院”有可能成为特殊学校的发展未来.陆文认为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培养一名合格的康复医生需要经过专业的知识学习、培训,从而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一名教师经过几个月的短暂培训是达不到医生的标准的.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对于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建设一支医教结合“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则完全有可能.医学院、职业学校的发展已经证明“双师型”教师队伍正日益成为这些学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特殊学校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不仅具有可能性,而且具有迫切性.这样其既有来自教育专业的教师,也有来自医学专业的教师;对于教师个体而言,鼓励教师专业发展既掌握教育教学能力,又具备必要医疗康复技能.

至于陆文认为“医教结合”是对从隔离到融合教育的规律的违背.硬将医教结合和隔离式教育联系在一起,实为不可理解.隔离式教育可以实施医教结合,融合式教育同样也可实施医教结合.

3观点

3.1特殊教育最佳的实践模式在于模式与特殊儿童特殊需要的适切性

当代特殊教育实践模式已经从医学模式与教育模式对立的格局走向医学模式、教育模式、医教结合、“社会一政治”模式等多样综合的格局,每一个教学模式都有它的根据和独到之处,是实现现代特殊教育目标所需要的,谁也不能轻易否定,也是不可替代的.相对于特殊儿童的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的需求而言,谁也不可能在特殊教育中只用某种单一的模式,只有多种模式并用,取长补短.因为任何一种特殊教育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条件.同时,每一种模式本身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切忌一刀切.

实际上,不同的特殊教育模式都在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范围内发挥作用.如果特殊教育模式和特殊儿童特殊需要不吻合,没有考虑到特殊儿童特殊发展的需要,只是刻板地移植或模仿先进的教育模式,那么,这种模式只是为了建立模式而实施模式,其结果可能会造成特殊教育模式的“形”和特殊教育的“神”分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阻碍特殊教育的发展.例如对残疾儿童视力(主要是低视力)、听力语言(包括聋和重听)、智力(以轻度为主)等的残疾儿童少年可以采用融合教育模式,让他们随班就读;但也要由有医疗、教育部门人员组成筛查小组,在家长班级教师的参与下进行严格的医学筛查(其主要内容是了解被查儿童的病史、家族史及日常行为表现,并进行医学检查,智商测定和教育、行为测定,然后进行综合分析).而对于在特殊学校盲童、重度智障、以及多重障碍等儿童则更要接受医教结合模式的教育.所以,追求特殊教育实践模式的适切性,理应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特殊教育实践模式适切性关注的重点不是哪种模式孰优孰劣,而是看一定条件下模式是否满足特殊儿童特殊发展的需要.如朴永馨教授指出:“如果说到特殊教育安置形式的世界发展趋势,与其说是某一种具体形式(如,回归主流)是发展趋势,不如说是适合于各国、各地不同情况和特点的多种形式是一种发展趋势.可能在某一国、某一地的某种形式在当地包含了特殊教育对象的多数,但这并不能因此而消灭另外一种适合某些特殊教育需要者的其他形式.”


3.2推进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仍是当今特殊教育的重要使命

临床实践证明,由于儿童脑组织的未成熟、感官组织的可塑性,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断完善,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完全可以使由于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伴随的功能障碍得到改善.这需要医务人员与教师密切配合,及时掌握特殊儿童的异常征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矫形、早教育.而目前我国特教师资主要由教育专业承担,其结果是教育专业毕业生不了解医疗康复技术,他们不能适应学前特殊儿童的诊断、治疗、康复的特殊需要.基于这种状况,推进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十分必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其一,在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上,将医疗康复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进行归并、整合.这种设置思路有利于培养“双师型”的特教人才,达到专业共享、互惠双赢.较之两个专业各自为战、分开设置而言,其培养的教师更适合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

其二,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努力促进学医疗康复专业与特殊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融合.没有课程的融合,所谓两个专业的归并与整合便只能是一种形式,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学科融合,也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医教结合的“双师型”人才.因此,两个专业可以互开对方的专业核心课程,尤其是实用的专业技能课程,并通过学分制予以保证.如医疗康复专业可以增设特殊教育学、手语、盲文等特殊教育课程;特殊教育专业可以增设儿科医学、残疾儿童诊断与评估等方面的课程.

其三,在特殊儿童的培养目标上,实现对特殊儿童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和早期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对于学校而言,医教结合模式应依托学校建立特殊儿童、家长、学校、医院互助体系,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即通过儿童成长档案、教师的家访、举办医学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医院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以便为学校提供医疗康复工作的技术支持,促进特殊儿童的发展.

类似论文

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模式与成效

2010年10月在妇科等科室先后铺开了责任制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至今已有6个临床科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现将我院近。
更新日期:2024-5-6 浏览量:13230 点赞量:4454

性学习专题实践模式的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将教育改革的核心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新世纪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上 经研究各国普遍。
更新日期:2024-4-2 浏览量:9950 点赞量:3326

目标管理下行政管理的实践模式探究

摘 要:本研究以应用目标管理方法来提高行政管理有效性为研究目的,从不同的方面对其在行政管理中的。
更新日期:2024-7-12 浏览量:94536 点赞量:21166

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实践模式

摘 要: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素质就业群体的主要来源,在国家各项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
更新日期:2024-8-11 浏览量:106164 点赞量:23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