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用”的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

摘 要: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坚持“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必要性,对如何开展“产学研用”结合,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工程硕士;产学研用;双赢

作者简介:何晴(1980-),女,湖北黄冈人,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胡忠举(1962-),男,湖南常德人,湖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湖南湘潭411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基于‘政、产、学、研、用’的地方院校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12B037)、工程硕士教育研究课题“坚持‘产学研用’路线,提高地方院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质量”(项目编号:2012-JY-05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28-02

工程硕士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专业学位,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体现,从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至今,工程硕士的培养已成为高等院校与工矿企业、工矿部门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产、学、研、用”密切结合,逐渐走向一体化的重要体现,是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必要性

湖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2009年获得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同年正式开始招生,这种培养模式初步取得的成果说明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工程硕士是校企双方实现双赢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科技经济教育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1.“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为企业培养人才,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技术创新的载体就是人才,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具备实际生产经验又掌握先进科技知识的人才群体.“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使企业技术人员在工作的同时进入学校学习,及时“充电”,了解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将新的知识和理论运用于企业的实际生产,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通过这种途径来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我校是一所地方院校,机械工程学科史较长,是湖南省重点学科,在长株潭乃至中南地区的相同行业内具有较好的口碑和较大的影响,近年来教学、科研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本领域的师资队伍由一批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兼具的老师组成,他们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很多教师长期与湖南省内外的大中型企业开展横向项目合作,给予企业以技术支持.

2013年,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又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功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标志着机械工程学科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机械学科具备了丰富的培养资源和雄厚的培养基础,通过“产学研用”合作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的方式,为企业技术人员及时“充电”,推动企业技术更新,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2.“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推动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

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教学与科研中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轻工程,1984年,11所学校在《关于培养工程类型硕士研究生的建议》中提出,“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工科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1]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校要“加强与职业界的合作和对社会预期需求的分析和预测”.[2]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如果长期“处在一个与社会联系不甚紧密的封闭式教育中,将难以及时对人才市场的多变性和多样性需求作出反应”,[1]难以给自身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也就难以适应社会需要,难以办出特色,难以谋求发展.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打破封闭式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工程硕士来自于工矿企业,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4]具有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带着工程技术问题进入学校学习,通过与导师的互动,学校(培养方)能及时了解企业所从事的实践工程项目,关注他们的新产品、新技术和发展方向,了解企业对机械专业人才的要求,这样的双向互动,能充分调动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社会声誉,促进学校发展.


二、“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的“工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4]决定了要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发挥学科优势,依托企业工程项目来确定研究课题,将研究过程贯穿于工程实践中,使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学校的科研实力不断发展,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这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树立教学相长的培养理念

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获得知识的重要环节,因此课程教学的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将基础知识与最新技术相结合,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教学内容要充分反映本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强化课程的实际应用环节,始终坚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培养方教师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了解企业生产中遇到的科研难题,带着这些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也是企业“反哺”学校的一种有效方式,围绕着企业的这些技术需求来确定研究课题和教学内容,不仅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2.实行“双向”或“多向“选择,通过“双导师”、“导师组”联合培养工程硕士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培养工学硕士“一对一”、“一对多”的导师制度,这种方式不适合于培养工程硕士,因为工程硕士多半来自于不同的工矿企业,来源分散,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具有同一工程背景的学生少之又少,各自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每位导师各有自己擅长的研究方向,“一对多”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有的导师不完全了解工程硕士生在企业中实际从事的工作,“一对一”难免造成某些师生研究方向“不对口”的尴尬局面,因此,应实行“双向”乃至“多向”选择.机械工程领域的导师们可以将自己近年来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主持项目上传至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每一位导师的特点,熟悉他们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导师,同时,工程硕士生也应积极主动跟导师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努力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邀请导师亲自参与企业的实践工程项目,在共同研发中实现“产、学、研、用”的结合,获得知识更新,提高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工程硕士的培养需要企业和学校的共同指导,除了学校的导师之外,还应从企业聘请一些在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制造,接触工程实际,实践经验丰富 的工程科技人员、企业高管、技术精英,与学校导师经常交流沟通,相互协同配合,共同完成对工程硕士的指导和培养.

再次,实行“导师组”制度,坚持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学术传承、技术研发方面的团体力量.在指导和培养工程硕士的过程中,某一位工程硕士生既是导师的学生,更是这个导师团体的学生.导师之间应积极交流沟通,定期或不定期共同探讨在指导和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果某位学生在研究课题具体实施中遇到困难,而他的导师可能由于知识不足,缺乏某方面的经验无法很好地解决时,其他导师则应不遗余力地提供帮助和指导,通过“导师组”联合培养工程硕士.

3.加大教学投入,完善校内科学实验设备体系;走出校外,积极建立培养实践基地

工科硕士(包括工程硕士)的知识源泉来源于工程实践,获得的知识也应在工程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应用,学校应加大教学投入,建立较为完备的科学实验设备体系,为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有力的硬件保障,保证学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又能走进加工车间,密切联系工程实际,在导师的指导下,将新的理论用于实践,获得信息,开拓思路.同时还应积极走出校外,与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开展科研合作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实践基地一来可以为工程硕士提供具有实际经验的企业导师,二来也能为工程硕士的论文提供大量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的选题,同时也是工程硕士从事科研实践的场所.来源于实践基地的论文本身就与生产挂钩,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能够很好地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例如,我校机械学科与湖南湘电集团、江麓机电公司合作已久,共同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并且,这两家企业长期与我校开展项目合作,企业的一批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也长期受聘为我校机械专业导师,壮大了师资队伍.我校机械学科则通过科研项目的形式,给予企业以技术支持,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三、“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成果及展望

我校机械工程领域具备的培养资源丰富,基础雄厚,虽然工程硕士培养起步较晚,但已初具规模,目前已为长株潭地区的不少工矿企业输送了优秀机械专业人才,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高质量的工程硕士,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积极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通过人才质量的提高使企业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而工程硕士的培养又能促进学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办学质量,最终实现校企“双赢”.我校机械工程学科将会不断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借鉴优秀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体现特色的“产学研用”紧密合作的培养模式,创立出一个高质量的工程硕士培养“品牌”.

类似论文

地方高校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模式

摘 要:分析了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背景,探讨了地方高校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培。
更新日期:2024-10-28 浏览量:134329 点赞量:29524

地方高校机械工程专业生培养问题

摘 要:与传统部属院校相比,研究生教育是地方高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和挑战,在缺乏培养经验和相关办学条件的制约下,容易。
更新日期:2024-8-3 浏览量:16799 点赞量:5255

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大学生能力培养方式探究

摘 要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和提高地方高校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从课堂教学突出基础性、实验教学突出熟练性、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性、课。
更新日期:2024-7-22 浏览量:97378 点赞量:22219

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竞争不断的增大,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选择标准也越来越高 因此,高校如何对学生进。
更新日期:2024-8-1 浏览量:15843 点赞量: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