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技术学脉络综述

摘 要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相关概念随技术的进步而几度变迁,其内涵与外延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异,可本质上是共通的,即这些日新月异的技术如何实践于教育领域展开应用创新来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同时,在分析我国教育技术学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探讨西藏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差距,并对西藏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 键 词中国;教育技术学;述评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01-04

教育技术在我国起步于19世纪20年代,期间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电化教育阶段,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和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学相关概念随技术的进步而几经变迁,各教育技术学界前辈、专家在不同时期发挥着其特殊的学科推动作用,教育技术学作为专业建设与学位点建设在我国各高校情况也不尽相同,教育技术学所依托的理论基石也一直是业界思索的重点所在.同时,在对我国教育技术学整体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不难发现东西部教育技术水平上业已存在的差距.因此,在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也有必要关注西藏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西藏教育技术的发展前景,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的整体推进.

1教育技术的概念

国外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一词来源于国外,但是提到教育技术不得不涉及的就是教育技术AECT94以及AECT2005定义[2].AECT94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学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及实践.AECT2005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的实践.

通过AECT94和AECT2005定义的参照可以看出,AECT2005定义中突出强调了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更趋向于注重学生的学习,同时还有教师的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技术就是要达到教育的最优化.

国内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南国农教授将教育技术分为传统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广义理解),但是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我国的国情又有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等名称,且这些名称是我国特有的称谓,显然同我国特有的国情分不开,却也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见证.

1)电化教育.首先是有关这一词汇大致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舒新城的观点,认为是1933年由当时国民政府教育司司长陈礼江提出的,是指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的简称;第二种则是刘之常的看法,认为这一词汇是1934年由镇江教育馆提出的;第三种认为的是由1936年由陈友松、戴公亮根据“ElectrifyingEducation”翻译而来的[3].第一种说法在《电化教育的孕育与诞生》(阿伦娜,2010)一文中进行了实物考证,但时间却是1936年.

其次是电化教育的定义:①简单说就是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萧树滋,1983);②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南国农,1985);③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有目的地传递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观的功能,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活动(萧树滋,1988);④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南国农、李运林,1998).

2)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同样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以下是有关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些陈述,可以从这些定义中找到有关“电化教育”的影子.①现代教育技术是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体系(南国农,1998);②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手段和方法体系,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目的是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张舒予、张新民,2002);③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刘睿智、高炳岩,2005).

3)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4].

由此,可以按照“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化教育”的定义来抽取主要共同元素,三个定义中首先谈到的活动都是针对教育、教学活动,其次是教育理论,再有就是优化教育的活动.那么,从所提取共同主要元素的角度出发,这三种名称所解决的问题具有相通之处,亦能够理解为:时代的发展导致技术深层次的变革,促使人们在不同时期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侧重点提出了不一样的理解,并不是说这三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教育技术的发展只是在不同社会背景的需求下,对各种媒体的运用、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结合中所贯穿的理论、方法以及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诸多思考与别样设计.

2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领军人物及其思想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端于民国初年,民国期间出现了许多的先驱人物,如孙明经、舒新城、刘之常等.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技术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领军人物,并产生了诸多思想,如南国农、萧树滋以及何克抗、李克东和桑新民等.

早期电化教育阶段(1920—1949)1917年,陶行知先生在嘉兴利用幻灯机进行《千字文》授课,被学术界认为是最早将幻灯技术用于教学的事件(平民教育).自此,电化教育开始进入我国的社会教育,即为我国的电化教育发端于民间.1936年,由当时的教育部专员郭有守、南京金陵大学校长陈礼光、理学院院长魏学仁授命孙明经起草“电化教育训练班”授课内容,“电化教育”这个名称正式出现.根据其当时的授课内容,电化教育的内涵也有明确的规定.在上述历史事件中,孙明经先生受到了陶行知先生思想的影响,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家庭因素的影响,成就了孙明经先生成为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代领军人物,同时期的还有舒新城、刘之常先生.下面就孙明经先生、舒新城先生和刘之常先生的教育技术思想予以介绍.1)舒新城先生(1893—1960)的思想.舒新城通过研究中国近代史,为早期的电化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将电化教育定位于“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技术万能论”.

舒新城的电化教育理念主要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述:①认为“电化教育”是传统教育的变革,“大教育观”是电化教育的根本;②从技术方面、艺术方面以及教育方面论述了电化教育的人才培养观;③提出了电影—幻灯—课本—电影的四段教学方法;④提出电教建国,这一观点是基于“实用”提出的,彰显那个时代与民族的需求.

2)孙明经先生(1911—1992)的思想.孙明经先生认为,电化教育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的,但是电化教育有基本的原则:第一点,尽量应用直接的感觉;第二点,发挥和拓展直接感觉的效果.在电化教育该如何发挥作用中体现了孙明经先生“活”的电教观,包括信息资源媒体观、教学思想以及注重实践的观点.在孙明经先生的文献中还特别指出了教师是电化教育教材 340;制作者,明确提出教材的制作要全盘考虑,避免重复劳动,而且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变教学的方式,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孙明经先生在科学的熏陶下形成了自己的电影观,他认为电影的重要功能是传播与教育,并且亲自拍摄许多影片,涉及人文、科学、地理、教育等方面.

3)刘之常先生(生卒年不详)的思想.刘之常先生是电化教育的先行者,积极开展电化教育的实践,在进行电影教学的同时,对影片进行设计,产生了朴素的“整合”思想,并且认为电影是教学的“工具”,积极推进民众教育,在负责各地的民众教育馆期间,对电化教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


新中国初期的电化教育阶段(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技术得到了第二次发展机会.谈到教育技术的第二次发展,就必须提到南国农先生和萧树滋先生,以下是两位先生的教育技术思想.

1)南国农先生(1920—)的思想及其贡献.南国农先生是新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不仅对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①提出了“大电教”的观念,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②将电教与实践教改相结合,关注教育实验,积极弘扬现代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实现一个目标.

③提出了“七论”,构建电教理论体系,并在不断地实践中充实发展完善.

④在传播学的引入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参照传播模式建立了三种电化教育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定位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5].

2)萧树滋先生(1914—2002)的思想及其贡献.萧树滋先生是新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1953年,萧树滋先生与南国农先生同时进入西北师范大学开始了电化教育的实践工作,开展了电化教育的实验,培养了一大批的中小学教师.萧树滋先生关注我国电教人员的管理与队伍建设,并与南国农先生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这一电教学术期刊.

两位先生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电化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界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概念,强调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重心,强调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强调电化教育应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强调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的结合,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这期间,由于受1966—1976年“”影响,许多工作被迫停止或转入地下,所以没办法考证教育技术在此阶段的发展情况.不可否认的是,“”之后的几年,相关工作处于逐步复苏的状态,这就为后期的迅速发展做好了准备.

新中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全面发展阶段(1978—)

1980年以后,随着网络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界诞生了第三代的领军人物,如何克抗、李克东、桑新民等,以下是他们的思想及主要贡献.

1)何克抗的思想及其贡献.何克抗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理论;在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并开发出了适合该模式、方法的丰富教学资源;将建构主义不仅作为学习理论而且作为教学理论进行介绍,系统总结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以及相关的典型的教学案例.其研究领域还涉及绩效技术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2)李克东的思想及其贡献.李克东坚持“专题讲授”、文献译读、主题作业、作品创作、作品评价、成果交流等教学策略,他认为,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有4个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功能的转变、教学进程的转变.这些观念在李克东教授的许多文献中都有体现.

3)桑新民的思想及其贡献.桑新民坚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关注高校的建设,倡导绿色学习,关注学习方式,其研究主要是以建构主义为研究主线,并在1999年时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

第三代的教育技术领军人物的思想,主要是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如何将系统的方法用于教育技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生本教学.

3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之路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可以分为两条线索来谈:第一条线索是各地高校中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本科阶段的专业建设和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位点建设;第二条线索是电教馆、各地市级电教馆以及各个高校的电教馆建设.

高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概况1936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广播教育专修科,学制2年.1940年,前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设立电化教育专科,学制2年.1948年,前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专修科改为系,学制4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本科层次的电教专业;1952年并入北京电影学院.1978年,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陆续在物理系设置了电化教育专业.1983年,西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了电化教育专科,学制2~3年[6-7].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开设了我国第一批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学制4年.1984—1990年,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相继有18所院校开设了电化教育本科专业.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设立了首批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北京师范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2001年,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被评选为我国首批教育技术学专业国家级重点学科.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220多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有70多所高校设置了教育技术学硕士点,8所高校设置了博士点,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体系[8].可见,教育技术学在我国的成长壮大是多层次、多方向、多性质的,并在许多高校呈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但是,教育技术专业要办成功,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现代教育思想创建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二是要做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的教材、本科教学和硕博研究生培养这三件大事.

各级各类电教馆和高校远程教育系统的建立1938—1943年,原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电化教育工作队”.1964年,北京市成立电教站,北京市各区县相继成立电教站,全市性的电化教育初具规模[1].1978年,教育部首先成立了教育局和电教馆,之后各个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与此同时,1978年,我国创办了广播电视大学.

可见,电教馆的成立和高校远程教育系统发展是考察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另外一条重要线索.各级各类电教馆、高校远程教育系统的发展,使得我国的教育技术专业在培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方面优势凸显.

4教育技术学的理论路线及支撑理念

教育技术(电化教育)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萌芽于20世纪20年代,起步于30年代,至今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史不过80多年的积累历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这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如《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2004)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4种学习理论、4种教学理论和4种传播理论;在《教育技术学》(何克抗、李文光,2002)中提到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在《电化教育导论》(李运林、李克东,1986)中提出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 础是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综上所述,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表现出各抒己见的趋向,并没有确定、统一的定论,然而从中可以发现学习理论、传播理论是各家争鸣中均提到的.

教育技术学成为一门学科,要有发展,必须有明确的方向,那么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又是什么呢?可以认为,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是教育技术学最深层次的理论基础,即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9].确定了发展方向同时也需要发展的支撑理论,根据南国农先生《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提及的教育技术的研究焦点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向混合学习理论的转变[10],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撑理论.但是,建构主义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缺点,所以混合学习理论的发展也属必然的趋势,符合我国现阶段教育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11].

类似论文

中国教育技术学基础理问题

[摘 要]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有较高的合理性 认识论方面,有多种构建教育技术学理。
更新日期:2024-1-27 浏览量:21208 点赞量:5849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中国教育工会昆山市委员会关于基层教育工会换届选举的通知各基层教育工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
更新日期:2024-6-2 浏览量:11586 点赞量:3413

外语教育技术学纲

摘 要:基于信息技术的外语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的主要实践方法,信。
更新日期:2024-5-5 浏览量:10840 点赞量:3293

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教育理

【摘 要】我国的教育理论在研究过程中往往忽视一些重要问题,造成教育理论出现了许多失误,部分教育者运用哲学语言描述教育理。
更新日期:2024-3-2 浏览量:9592 点赞量: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