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针对互换性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形式等方面的教改举措.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使课程教学更能适应“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关 键 词卓越工程师,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123-03

南阳理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11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该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以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为基本内容,是联系机械设计类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其理论性、实践性、实用性都很强.在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如何将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性、技术性及应用性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学生的工程素质如何培养?如何为地方和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机械工程领域“整装待发”的工程师?这是课程教改所面临的课题[1].

1课程现状分析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标准化和工程技术测量的有机结合,主要包含公差设计和精度检测两方面内容.该课程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科交叉性强,综合应用性强[2].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该课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学生缺乏该课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缺乏对工程的真正了解,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对课程认识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被动地执行“要我学”.

2)现行的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授课,部分内容辅以Flash、视频等演示,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教学效果.但仍然存在理论知识呈散沙状现象,缺乏贯穿知识体系、反映实际精度设计、测量过程的工程案例及身临其境的现场教学,使学生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设计中,难以体现零件设计、检测的完整过程,难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造成学生听得懂理论内容,却不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的产品精度设计和几何量误差检测工作中,在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中体现尤为明显.

3)大纲规定的实验学时偏少,且内容偏重“实验化”,学生只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多数学生担当的是“记录员”“观察员”的角色.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发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培养,这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是相矛盾的.

4)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平时成绩(含作业及到课率)、课内实验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权重求和的评价方式.考核方式单一,口试、答辩方式少,考试时重记忆、轻创新,在考试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践能力的考核,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的考核没有涉及.不能突出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有较强的综合工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教育特点.常常发现有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但遇到实际问题需要自己解决的时候就感到无从下手.

因此,为适应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在学校申报了教改项目《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改革与实践》,并获得批准立项.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形式等方面积极进行探索,把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课堂教学中,以培养专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精炼教学内容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涵盖的知识点众多,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大纲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既具备基本的精度设计能力,同时又具有对机械零件几何参数进行测量的能力,是课程教学要完成的主要任务.结合该课程特点,在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遵循内容实用性、结构体系合理性、规范标准最新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优化.

在教学进程中,将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划分成两大块:第一部分是零件几何参数的互换性,包含绪论、极限与配合、技术测量基础、几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及光滑极限量规,第二部分是常用结合件的互换性,主要针对普通螺纹、滚动轴承、键与花键、圆柱齿轮等结合件或典型零件.在教学中始终抓住一条主线,即零件的互换性如何才能实现?告诉学生只有合格的零件才能进行互换,而合格零件是由几何要素的尺寸、形状、位置关系以及表面粗糙度等几何参数来评价的.只有这些参数在规定的公差范围内,零件才是合格的,而零件的几何参数则是利用相应的测量技术来获知的.紧紧围绕零件的公差如何设计、几何误差如何检测两个方面来讲授,学生就会明白学什么和为什么学了[3].

第一部分是本课程的基础,在教学中可结合典型的工程图纸讲解相关的基本术语和概念,第二部分是典型零件或典型配合的互换性,可用包含很多典型零件的减速器为实际案例,教会学生对常用典型件如何正确查表、标注、进行精度检测,使教学内容紧密贴合生产实际.课程内容中的尺寸链因与其他课程重复、可逆要求因在实践中应用较少,均进行了精简,使课程教学体系更加合理.

对于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如形位误差的评定方法、齿轮及齿轮配合的精度评定项目等,因学生还没有实践经验,缺乏感性认识,学起来比较抽象、枯燥.利用毕业设计,带领学生将这些停留在纸面上的、静止的内容借助三维软件实现可视化,使其“活”起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相关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与国家标准密切相关,如今为提高“中国制造”产品的竞争力和互换性,课程涉及的一些标准陆续进行了修订,如:GB/T1182-2008《产品几何量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代替了GB/T1182-1996《形状和位置公差通则、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GB/T10095-2008《圆柱齿轮精度制》代替了GB/T10095-2001《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科和行业的发展动态,将国标和ISO标准体系的最新内容在课堂上反映出来[4].改进教学方法实际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授课,部分内容辅以Flash、视频等演示,可多方位、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展示课程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课程教学从强调实践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入手,采用“以工程案例为主线”以及“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具有工程背景的问题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先问题、后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以典型性、实用性的实际零件作为工作任务,从生产技术人员的角度,将质量管理的一些基本术语和内容充实到课程内容中,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来认识和讲授“互换性”,使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既获取理论知识,又掌握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增强知识系统性及工程应用能力.减速器是机械产品中最常见的一种机械传动装置,包含很多典型零件,可将之主要零件的精度设计和几何参数检测作为一个 完整的项目案例,并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绪论中可通过减速器的装配是如何实现的引入互换性的定义及意义,在讲极限与配合时,可以输出轴上的尺寸精度设计为案例,在介绍技术测量基础时,可以减速器实际测绘的数据作为等精度测量的案例,来说明测量数据的正确处理过程,等等.

结合本课程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完成某些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将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金工车间,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突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如在讲零件几何参数测量这些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时,先把一些基本概念讲清,然后直接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或金工车间,边做测量边讲方法.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标准规范多、应用性强,对部分内容可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中.事先确定一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备课、制作PPT,把自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授课完毕后,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讲课”情况进行总结,特别是一些遗漏、讲不透彻甚至讲错的地方,要及时进行补充或纠正,以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实践环节实验教学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中零件几何参数的测量大多要由实验教学来完成.但该课程教学大纲只分配六个实验学时,仅可以完成基本的实践内容,且均为验证性的.这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差距的.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技能等得到训练和提高,对实验内容进行调整,加强实践环节.在原有三个实验项目(零件尺寸误差的测量、形位误差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测量)基础上,利用现场教学的模式,增加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主要是结合往届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设计、加工出的一些典型零件,如轴类零件、盘类零件、齿轮等,将这些零件的图纸和实物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先读懂图纸,再对零件的合格性作出判断.这样的实验过程和企业里零件质检的要求完全一致,学生测量的不再是单项数据,而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在对典型零件质量进行综合检测时,学生需运用有关几何量误差检测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法、选择测量器具、处理测量数据.实际测量过程中,学生可选择实验室普通的量具、仪器,也可选择三坐标、万工显等高精度的量仪,通过检验实际零件的合格性,使学生既加深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又认识课程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且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及工程应用能力.

改革考核方式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为了全面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实践能力,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如平时表现、必做实验考核、综合实验考核、答辩、团队精神等.加大平时考核、过程考核的力度,改变以往“一考定成绩”的弊端,把课程考核变成强化学习的手段和方法,使学生在课程考核中知识和能力真正得到强化和提高,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等工程素养.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不再采用闭卷考试,而是结合他们前期所做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采用大作业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针对自己所设计的减速器中典型机械零件进行完整的精度设计、几何误差测量方案制订.考核内容及要求提前一个月告知学生,课程结束后,对每位学生所完成的工作进行答辩,结合他们提交的零件精度设计及检测报告以及绘制的图纸给出期末成绩.这个大作业涵盖了互换性和技术测量课程的主要内容,不仅有机械产品精度设计的极限配合、几何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内容,还有齿轮、滚动轴承、键连接等标准件的精度设计.同时各种几何参数测量方案的制订也是对几何量误差检测方法的灵活应用.通过这个大作业的完成,学生脑中的知识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独立章节,而是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摆脱试卷考试过于理论、范围狭窄的弊端,也将有助于学生顺利地由中学时期的以应试为目的的学习转型为以应用为目的的学习,考核内容本身就是工程应用实践,从而大幅度提高该课程的工程性教学质量.

课程最终的成绩评定办法:1)成绩实行百分制,2)平时成绩(含作业及到课率)占10%,3)实验成绩(含课内、工程实践练习内容)占30%,4)期末大作业成绩占60%,由答辩、图纸、实操、精度设计及检测报告综合评定.

3结束语

在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通过精炼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体系更加合理,在教学中将案例教学、现场教

学、互动式教学及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扎实的基

础,实践环节的加强,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得到训练和提高,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学习由“应试”为目的转型为以“应用”为目的.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类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