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关系到他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和肯定程度,既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针对“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问题分析,提出培养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方法与建议:以人为本、塑造健康的人格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基础,师德塑造、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关键,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90后”学生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认同感

一、前言

所谓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随着职业的发展及对职业研究的深入,职业认同感的概念也愈来愈朝着多元维度发展,社会化、多元化、人性化等逐渐成为其显著特性,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角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及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逐步加强,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并以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出勃勃生机.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给予他们较高的人格期待,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幼儿教师是代表国家利益,培养新生一代的.幼儿教师是引领幼儿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进入正规学习生活的重要和桥梁.但是,在学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认同感不高,专业化发展进程缓慢,甚至不时发生一些有损师德的虐童事件.因此,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的职业认同感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也是一个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课题.

二、“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问题分析

“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却也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任性自我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且寄予厚望的一代,他们聪明但也轻狂、理性却也躁动,甚至是成熟与盲目并存,这些显著的心理特征导致大学生们在个人专业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在职业认同感的养成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

1.专业选择带有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由于近几年学前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幼儿教师的师资需求增大,且在职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社会地位逐渐提升,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呈现整体良性发展态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但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人带有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他们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是否适合做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是否真正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学习中存在不适应,甚至产生对个人未来发展的迷茫情绪,进而出现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2.自我提高意识淡薄导致专业学习、职业能力提高发展缓慢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生源质量不高的现象,这与学生入学后的专业学习氛围不浓、学习态度欠佳、学习效率不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是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精力,克服理论知识基础薄弱、职业技能特别是声乐、键盘、舞蹈、美术等艺术类专业技能课程零基础的困难.这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作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敷衍、畏惧、懈怠等不良情绪和行为都会延缓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3.保育和教育兼顾的工作性质与“90后”大学生成长历程存在冲突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目前,随着幼儿园保育教师岗位的逐步取消,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正逐渐转向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兼顾.这其中的保育工作需要教师工作细致、周到、责任心强,甚至要拥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90后”大学生是衣食无忧,甚至是娇生惯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其中的一些人面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产生一些畏惧、抵触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如何使学生们从内心短时间内接纳和认同这些服务性质显著的工作,并能愉快的胜任保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引导方面应该大力度探讨的课题.

4.缺乏专业兴趣和专业热情及部分学生的消极性格,从而埋下入职后不称职行为发生的隐患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职工应当尊重、爱护幼儿,禁止、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由于一些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缺乏必备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热情,未能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的崇高社会价值,再加上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幼儿及他们的消极性格,如怠惰、自卑、跋扈、粗心等,因此不能排除在入职后不能与幼儿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生硬、不公正,缺乏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与幼儿家长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出现.


三、培养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方法与建议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高校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与塑造,才能完成为国家输送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是一项公共事业,是一项助人的高尚工作.因此,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后备力量,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为当务之急.

1.以人为本、塑造健康的人格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基础

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他们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更需要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很难想象一个不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人能够成长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作为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职业高等院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们特别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进行职业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以人为本,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1)要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远大的职业理想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引导本专业的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并进一步规划远大的职业理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师这一曾经被世人冠以“看孩子的保姆”“阿姨”等不公正待遇的职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尊敬与认可,这无疑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构建了良好的社会背景.但与此同时,与幼儿教师地位的提高并存的是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幼儿教师的岗位竞争、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也随之而来.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精神,即坚定的教育信念、强烈的教育意识以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高度的认同感,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能力,即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一专多能的岗位技能、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积极主动的专业学习、发展提高自我的意识与行动.

(2)要加强性格的锻炼

个人性格不同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对情绪的控制与调节往往有很大差别.例如,性格外向的教师,热情、善于交际,但也 易激动、粗心大意,甚至容易发脾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表现都是不利于做好幼儿教师工作的,甚至会导致不称职行为的发生.而性格内向的教师,安静、做事周密、严谨、细心,但也可能不善于与人交往,不能处理好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这在需要沟通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幼儿园也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阶段,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只要有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他们的一些不良性格特征完全是可以调整的.

2.师德塑造、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关键

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很多,包括来自社会变迁、国家政策以及高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于学生自身.归根结底,塑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丰富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的价值观等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幼儿教师之源,它帮助学生们如何做“人”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教书育人”这一教育本质的最根本的诠释.只有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才能作为名符其实的“人才”融入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快乐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即他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并不尽如人意,诸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频现,高校应正视这一现实,积极开展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重在培养涵养,培养人性、情感、、情绪、人际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质.

(2)良好师德的塑造是培养幼儿教师之本,它约束学生们如何做“事”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无疑,师德规范是高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这意味着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言教,又要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依靠教师本身不懈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进一步分析,教师师德的养成仅靠教师自省又是不够的,甚至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许多发达国家,师德规范的提出是给予法律准绳的,各种行为规则都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应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细化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如果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基于法律意义上的强化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3.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应有针对性的开展,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接受并乐于参加相关的学习活动.如果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工作在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到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内容单调、手段呆板、形式陈旧等问题,则无法适应当今大学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1)正面引导,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积极培养

为了配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工作,应积极坚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用先进的幼儿教师典型引导,用具体的学前教育政策引导.具体来讲,高校在专业教育中既要使学生明确幼儿教师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幼儿教师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又要发挥优秀教师榜样的力量,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2)反面警示,消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称职行为发生的隐患

近一段时期,屡屡幼儿教师的不称职行为,甚至是虐童事件屡见不鲜.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理智的分析反面事件发生的原因与背景,做到正确明辨是非,保持头脑清醒.并且应培养学生们对幼儿教师职业应随时抱有一颗敬畏之心,明白遇事随心随遇、以自我为中心的严重后果.防微杜渐,吸取教训,充分发挥反面事件的警示作用.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应仅仅是正面引导,还应有反面警示,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培养与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认同感,应该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3)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影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决不能闭关自守、坐而论道,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教学方式,精心组织实施培养计划.走出去,是指要合理安排幼儿园的实习、见习计划,使学生亲身感受幼儿教师工作的内涵.请进来,是指要适时邀请一些优秀的一线幼儿教师、有突出成绩的本专业毕业生走进课堂,现身说法,使学生们亲身体会幼儿教师工作的魅力.与课堂教学相比,这些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往往是巨大而显著的,且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应充分挖掘与利用.

类似论文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状况,本文在分析。
更新日期:2024-1-8 浏览量:9326 点赞量:389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

摘 要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不符合社会需要的状况,文章在分析高职高专。
更新日期:2024-6-22 浏览量:82816 点赞量:18592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教学技能培养

【摘 要】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需求量增加,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学。
更新日期:2024-1-11 浏览量:21521 点赞量:6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