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改革与实践

[摘 要]文章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从教学内容中的应用性体现、教学方式中的形势与内容互补性、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操作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究.为实现应用写作课程在该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探寻教学规律与途径.

[关 键 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写作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王子海(1982-),男,河北衡水人,唐山学院文法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写作、基础写作、汉语写作.(河北唐山063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41-02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社会有着明确的需求标准,简言之,能“说”会“写”.其中,“写”又被重点凸显出来.首先,就业单位需要学生能够胜任文字撰拟工作,特别是一些专业文书的写作,成为单位不可替代的“一支笔”;其次,单位在工作中特别注重思想与观点的表达,书面表达能力也成为每个员工必备的能力;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应聘文秘、办公室工作人员、文字撰拟、助理等具体岗位时,把自身的写作能力作为重要的条件推荐给招聘单位.所以,写作能力成为汉语言学生专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成为衡量该专业毕业生水平的重要参考条件.

应用写作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为教学目标,以常用应用文书写作的技能训练为教学重点,在应用写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应用文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写作规律.因此,这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很多学校十分重视该课程的设置,学生也想通过课程的学习真正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缺失、教学方式的落后、实践环节的形式化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疲于应付,根本无法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的转变、实践环节的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力图探寻一种规范、有新意、能够形成教与学、学与用良性循环的途径,真正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

一、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中的应用性体现

写作,特别是应用写作基础理论知识中重点突出两个要素:谁来写(写作主体),写给谁(写作受体),教师与学生往往忽视要素知识背后的应用性本质,重含义解析,轻内涵理解,所以,教学内容的调整需要从这两个方面重点展开:

1.写作主体的应用性体现.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教师应该把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艺术传达给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讲知识、讲特点、讲认识.所以,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融合:首先,培养主体的角色意识.应用文体的写作主体应充分考虑自身的角色,认定角色后才能开始进入写作状态,比如作者是秘书,承担着秘书岗位职责、文书写作职责双重角色.其次,培养主体的服务意识.写作的主体在很多写作环境下并不是为了自身的情感表达而进行写作的,一旦成为第二写作主体,有了服务对象即第一写作主体,那么第二主体必须具备服务意识,才能实现写作目的.最后,培养主体的目的意识.主体的目的意识能够时刻提醒、修正、预设写作的过程,影响写作的方向,必须加以重视,秉承写作目的的写作才能体现第一写作主体的意图,实现写作的效果.

2.写作受体的应用性体现.写作受体是指写作活动中接受信息的人.它的存在与否关系到写作活动能否最终完成,因此写作受体是写作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写作受体与传统的读者并不是一个概念,受体是针对于主体而言,读者是针对文章而言.以公文写作为例,公文的受体按照行文方向可分为:上级、下级、平级.根据不同的写作受体,写作主体在行文语气、行文用词、行文表达过程中就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写作目的.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形式与内容的互补性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或者注重形式的介绍,或者强调内容的完整,学生则容易形成重形式、轻内容的习惯,导致课程结束后,学生很快将形式的部分忘掉,不会内容的书写,最终课程没有实现教学目的.所以,应用写作教学必须将两者合理地进行融合,形式即格式是面,内容即事项是点,本质是通过内容的铺开,将面补充完整.

1.形式中的内容解读.以公文为例,应该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文总体形式与内容的撰写策略模式,结合每个文种讲解特殊情况的处理,才能让学生在写作共性中思考个性,在写作个性中反省共性.如应用文体中的标题撰拟,根据自身的写作教学经验,给学生一个规范的标题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公文的标题由三部分组成:发文机关事由文种,那么这三个部分又通过什么来连接呢?“××市人民政府关于号召全体公务员向××同志学习的通知”,这个标题中由介词“关于”、助词“的”来连接.所以,进一步总结出由“关于”等介词加上主谓结构组成事由连接文种,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通知”;“关于”等介词加上动宾结构组成事由连接文种,如“××市人民政府关于国庆节放假的通知”.这样,从连接词、语法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公文标题的写作.

关键是这三个部分形式中的内容解读,标题主要为了实现什么写作目的.第一,告诉读者,是哪个机关单位发文,对方是否有权利发文,发文单位的级别高低.第二,告诉读者,谁来为这篇公文负责.单纯的上下行文很好理解,遇到多个单位联合行文就要考虑谁是第一负责人或者单位了,所以,联合行文中单位按照责任大小排列.第三,告诉读者,为何发文,即发文的理由是什么,事项是什么,内容是什么,要求是什么等.第四,告诉读者,发文者与自身的关系,是源自上级、下级,还是平级.所以,发文单位要全称出现.

2.内容中的形式策略.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是教师考虑的第一要素.那么,如何到达这一目标呢?途径与方法又何在?

所有应用文体的各个文种,学生认为最难写的是第一部分.而各个文种最初体现的绝不是立刻通知对方你要做什么,怎么做,而是通知内容的合理性、合法性、合情性的叙述.这也是后面主体的展开、主体的要求与期望相辅相成.以公文中的行文依据为例:(1)行文的背景:行文的大背景是前提、原因、条件,这是行政单位具体行政过程中管理视野的体现,从大局出发,关注全面工作,为自身在行政工作中规范行政行为提供标准与参考.(2)上级的相关活动或者具体要求:发文事由中对于上级相关活动或者要求的关注更是一种行政归属的体 现.对于自身工作的安排也是上级单位工作计划的一部分,在安排过程中,上级的相关活动及精神是公文写作中行文的原则,也是行文权利的保障.(3)本单位前期工作:公文写作中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具体而明确,这是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决定的.所以,发文依据中重要的一环就是针对此次工作之前所召开的相关会议、作出的相关要求、举办的相关活动、确立的相关精神.(4)具体公文的回复:公文写作中最为直接的行文依据就是对先期存在的公文的回复,比如批复往往对应着请示产生,通知可分为批转类、转发类等.所以,发文依据中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把公文写作先期存在的公文标题并发文字号作为依据来写合情合理.形式策略告诉学生,行文的依据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来考虑安排写作内容:国家宏观层面―专业、行业背景;上级工作、活动―本级工作、活动;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群体―个体.而行文的背景、意义、目的,行文核心事项的组织安排、行文希望、要求都可细化为具体的行文方向,为应用文体的写作内容实践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径.


三、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1.课程设计的设置与实施.应用写作课程可以根据课时设置与专业特点设置课程设计环节,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如一个单位在年终总结活动中会依次产生四个文种:首先,×××关于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选拔的实施意见;其次,×××关于召开××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表彰大会的通知;再次,×××关于表彰××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的决定;最后,×××(领导)在××年度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稿.学生也可以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独立选择一个虚拟工作环境,设置一次活动,以上级单位的名义行文,以下级单位的名义回文,如请示与批复.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其中必须注意行文的相关性及连续性.

这类课程设计最好选择相关课程教师参与评判,如秘书实务、秘书学原理、现代汉语、领导学等课程教师.他们分别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考核,给学生提供专业角度的意见,最后,应用写作教师参与文面形式、内容的评判与考核.

2.角色分配式的写作实践与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会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所以公文写作内容必须进入其实践环节重点训练.熟悉掌握常用公文必须按照级别区分来进行训练,如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为上级,根据设置主题下文,注意行文的语气、内容的组织安排、行文的要求与期望部分的重点训练;第二组为下级,根据上级来文选择文种进行回文,注意回文的语气、内容的组织安排、行文目的的实现部分的重点训练.两组互换位置进行第二次写作实践训练.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写作实践与训练.对于大一的学生而言,基础写作知识的理解掌握是重点.很多学生保留着高中写作思维惯性,善于提论点,进行论证.实际工作需要的往往是叙述、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所以,设置叙述性、说明性较强的工作总结、计划、报告等文种的训练效果较好.

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采取各类专业文书的实践训练.因其具备了基础知识,而各类专业文书的学习如理论文体中的学术论文则是专业性、学术性、理论性较强的文体,需要教师结合其他专业知识,比如文学史、语言学、文学理论来讲,这样,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形成了知识的互补与应用,往往效果较好.

对于大四的毕业班级而言,就业单位急需的实操性文书是学习的重点.机关事业单位对应着公文、企业对应着日常事务文书、学生应聘对应着求职文书、考取公务员对应着申论写作,所以,满足了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能够吸引学生更好地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当然,这个原则也可以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

4.突出日常实用性的写作实践与训练.通过很多学生的信息反馈,在其家庭生活、学习、实习过程中,一些日常经常使用到的应用文体更能够吸引其兴趣.如有的学生家中举办重大的宴请活动,需要他拟定请柬的写作内容,开幕词、闭幕词等具体的礼仪文书.及时了解这些学生的需要,突出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可以针对一部分同学设置写作实践,也可以推广到整个班级,在满足其需求的出发点上实现写作实践训练的目的.

应用写作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如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信心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从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的应用性体现开始,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与训练能够满足其岗位工作需求、自身生活需求、社会角色需求,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才能得以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改革的初衷.

[参考文献]

[1]奉海春.高校公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南方论刊,2012(10).

[2]骆鹏.基于Moodle的高校写作课程教学重构[J].课程与教学研究,2009(3).

[3]刘文球.浅议“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0(3).

[4]王海兰.关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2(12).

[5]王林.基于系统论的汉语言文学学生写作能力培养[J].唐山学院学报,2012(4).

[6]张雁泉.高校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9(9).

类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