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技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弱化与提升

摘 要: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与传承,所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精神.高校应该是传承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另外,时展和科技的普及,也需要大学生具有人文精神.但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提供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弱化,进而影响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加强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络文化建设,积极构建科学的人文精神教育体系,在实践中认真践行人文关怀的理念,帮助大学生培育应有的人文品格,促使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 键 词:网络科技;大学生;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5-0096-04

人文精神是指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对自我价值和真善美的永恒追求,对人性的尊重和人生真谛的彻悟,对个体生存、死亡、生命意义的理解和终极关怀,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执著的探寻,对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和创新精神,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完善的高度关注和参与意识.人文精神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与传承,所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它是一个民族在不同时代对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科学发展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征和升华.一个社会如果缺乏人文精神,这个社会就不知该走向何处,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就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成为一个“空心人”.

一、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学生具有人文精神

1.人文精神决定着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科学态度

互联网的电子信息传播远比纸质传播优越,既便于大量存储又便于迅速传播,借助高科技手段还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从而使信息的传播更形象、更生动,而且是瞬时传播,进步快,更新快,又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知识量之广,信息量之多,知识的更新与代谢之快,均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就要求作为网络科技活动主力军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求真求实的态度、正确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怀疑批判的眼光,以多向度的姿态看待一切已有的科学理论、科学技术和科学文化,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提问,才能勇于突破和创新,才能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是高科技的发明者和使用者,其人文精神情况将决定着科技未来的走向.

2.人文精神促使大学生成为互联网技术王国的主人

互联网技术王国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依照既定的程序来完成,而这一切程序又都是固定的.大学生使用互联网就要受到预先设计好的网路和框架结构制约.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把人有血有肉的活动转化为一项单一的操作,其丰富的情感和肢体语言也被计算机中人为的符号象征所消融.也就是说,能够表现出人的自主性、主宰性的多项指标完全被固定的操作技术所替代.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青年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社会的主力军,每天上网几乎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意义和内容.沉醉其中乐此不疲的大学生,日复一日地沿着网络的理路循行,正在沦为电脑、知识、信息、技术的奴隶.当大学生的主体意志受外界支配和压抑的时候,很难谈得上从事技术创新实践.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学生具备人文精神,需要他们对自身作为社会存在的独立性、自主性的理性探询,对个体潜能的发掘,摆脱技术工具对人统治,真正成为网络社会的主人或主宰,并自觉地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创新.

3.人文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技术理念

科学技术是人类为了自身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并使之不断进步来满足自身的需求,科技的不断发展使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因此,青年大学生只有将“技术人道化”[1]的技术理念引入网络环境,正确处理技术使用与技术的关系,才能确保人类自身与网络社会的和谐发展.由于网络技术是在一个不断开发、不断修正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系统,其自身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技术系统也是比较脆弱的.因此,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学会关心、爱护网络社会,正确使用网络技术,遵守网络道德,维护互联网安全,确保人类对科技成果的充分享受;谨防一些人利用网络自身缺陷,制造和散布计算机病毒,或充当电脑,肆无忌惮地攻击其他网站,把互联网当作“施展自己才能”的自由空间,把网络技术变成危害网络社会及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祸水.

4.人文精神有利于大学生自觉进行科技创新实践

“创新作为人的一种创造性实践,必须是一种自觉的活动.”[2]这一活动的前提是人对自身本质、潜能的发掘,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主体意志的自由表达等.当人处在被动、盲目状态,主体意志还在受外界支配、压抑的时候,他所从事的活动不可能是主动自觉的,这种状态很难产生科技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纵观世界历史,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广大劳动者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低下,能动性难以发挥,科学文化的创新就主要由少部分享有较高地位和较多特权的人来承担.只有当自由、平等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并促使大多数人主体意识觉醒的时候,创新才会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并激发普遍的创新热情.因此,人文精神对于人类科技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每位大学生提升了人文精神,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蕴时,才能产生自觉主动的科学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丰硕成果.

二、网络科技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弱化

1.“人本”意识淡漠

“人本”意识,就是一切以人为根本、珍视人的生命、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如今,上网浏览时,你会觉得在网络世界里,各种具有刺激性的多媒体网页、画面、动漫、游戏目不暇接,过度的感官刺使学生的“人本”思想和情感变得越来越淡薄.“马加爵事件”为大家所熟知.2004年2月,大学生马加爵用铁锤残忍地杀害与他同室的三位同学.事件令人震惊、令人痛心.但比惨案本身更为荒唐是,被娱乐化的“马加爵”频频出现在网络、影视和游戏上,甚至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在网络游戏中将‘马加爵之锤’挥舞得不亦乐乎,追星追得快要迷失方向的小女生直说‘小马哥’被捕时的照片真像古天乐.在这之后,又不断有大学生杀人事件见诸报端,大学生或干脆戏称为其‘XX马加爵’.于是,这个名字仿佛成了一种标签,专门贴在残暴的大学生杀人者身上.”[3]大学生对生命的麻木,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盲目已经触目惊心.2.人文追求低俗

人文追求是一个人对人生远大理想 的执着追求和对自身生存价值探求的过程,是一个人是否具有人文精神的最主要标志.但在网络信息时代,多元、芜杂的文化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方式充斥其中.大学生长期接触这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信息、思潮、观念,很容易使他们失去为国家振兴、民族进步而艰苦奋斗的人生理想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追求,转而追求享乐、奢侈、刺激、性解放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少数学生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3.求知求真乏力

互联网丰富多彩的内容对青年大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部分学生对网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心理依赖,从而影响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对真理的追求.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的顾海根教授对上海市8所大学397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2.19%.“网络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人际互动成瘾、网上信息收集成瘾、IT技术成瘾等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形式.”[4]这些日沉迷于网络世界里,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用在玩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浏览网站、观看网络视频上,有的为“种菜”、“偷菜”起早贪黑、废寝忘食,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学业.在网络世界里获得的某种满足感和虚幻的成就感,也使他们失去了在现实世界里探索未知、创新科技、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动力.

4.创新思维与实践钝化

创新实践活动源于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有任何创新实践活动.所谓创新思维,就是一种突破陈规、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表现为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网络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快餐文化.“短平快”表达方式使人的思维能力变得肤浅和片面.同时,“他们的视觉始终被刺激着,思维也就会局限在视觉的平面上,根本无法凝神思索,对问题缺乏深度思考,从而使思维也逐渐变得平面化.”[5]根本谈不上形成创新思维.人作为现实生活实践的主体,不能停留在简单地适应客体的层面上,而应该根据人类社会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变革和创新,通过创新实践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并且使自己真正成为现实社会生活的主人.但当学生个体被淹没于互联网之中形成“数字化人”的时候,他们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有创新实践活动.

三、网络科技时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1.搭建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中心的网络平台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文明精神.即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对各种文化的追求,多源于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上.“传统文化中符合人性的方面与现代化并不矛盾,相反,这些方面与现代化的结合既能为现代化找到深厚的文化土壤,又能校正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人文困惑.”[6]因此,大学生要承继和延续人类文明,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普及经典阅读.阅读传统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启迪智慧、提升品位.阅读经典是大学生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所以,要促使大学生抽出更多的时间接触“经典”,接触“大师”,在“古今心灵的对话”中,寻求志远的宁静,塑造高尚人格.再次,高校要整合资源,组织专家研制、开发以弘扬民族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教育软件.这类软件产品,形式要具有时代性,界面要使用图片、视频、动画,防止单调和呆板,忌空洞说教.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引导中,接受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最后,网站应开设经典论坛、文化沙龙、人文讲坛等,吸引大学生参加读书活动和民族文化大讨论,以形成正确的文风正气[7].

2.建立科学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可以根据各学科特点,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文教育学科群,使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并把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各个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探询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培育创新精神.其次,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大量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但是,以人之所以为人的核心精神即人文精神,却没有因信息的广泛呈现和传播而逐渐增强.所以,学校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引领学生走出网络,进入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去.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并学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奉献社会.最后,组织“名师”、“大师”,开设“人文”选修课程或“人文”讲座.通过丰富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强化其艺术修养,提高其思想情操,使艺术内化为学生的品格,在艺术审美中实现人文精神的超越[8].

3.教育者认真践行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育者要树立“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以生为本”的人文教育理念在实践中体现为诸多的实践形式,比如情感教育、愉快教育、希望教育、主体教育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根本目的是把学生教育成“人”.要把“为何而生”的教育与“如何而生”和“生存价值”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大学生懂得“人是什么”、“为什么活”、“怎样活”.其次,教师应该将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要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通过图像、视频,调动视觉、听觉、感觉等器官来解读信息、接受知识.最后,教育工作者应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课余时间,教师可通过E-mail、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失时机地进行人文教育.

4.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品格

首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一旦确立,不管人生境遇如何光怪陆离或艰难曲折,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其次,帮助大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只有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大学生才能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再次,引导大学生关心社会、服务社会.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孤立地生存和发展.这就意味着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还意味着以怎样的方式和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也都是社会决定的.所以,大学生要克服极端个人主义,学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奉献社会,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以社会进步为己任,在服务社会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高校的人文教育必须注重紧密结合科技信息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敢于批判、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勇于突破的胆识,真正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类似论文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兴起和蓬勃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产&。
更新日期:2024-2-28 浏览量:34085 点赞量:8601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

摘 要:大学是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以来对人文教育的轻视,当代许多大学生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素质低下,人文教育。
更新日期:2024-5-26 浏览量:70624 点赞量:15996

宪法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 要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灵魂,宪法学作为保障人权的法律,拥有丰富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宪法学教学中加强。
更新日期:2024-5-4 浏览量:12854 点赞量:4341

网络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摘 要】在这个科学技术发展非常快的时代,互联网得到飞速发展并日益普及,人们尽情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各种便利。
更新日期:2024-11-12 浏览量:142748 点赞量:3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