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小的上海建构

摘 要:上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因素,形成了异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都市文化语境,从而吸引了大批作家不断以文本形式呈现各自对于上海的建构.王安忆便是上海书写中不容忽略的佼佼者,她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上海进行追根溯源的寻找与思考,力图建构一个雅俗并举、多元并包的上海.她笔下的上海有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等现代性因素,但也有着排外、信奉实用主义哲学等非现代性因素,本论文正是从这些角度入手探究王安忆对于上海的建构.

关 键 词:王安忆;上海建构;审美视角;文化积淀

项目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成果(201129).指导老师:首作帝

老上海十里洋场、歌舞升平的繁华,孕育了多少传奇、多少故事,写故事的人和故事中的人已与我们隔了一层氤氲,现今我们只能掩卷回味那些浮生若梦的热闹辉煌.王安忆便是在这座繁华依旧、故事丛生的密林中收集故事的女子,她抚摸过上海每一寸携刻满故事的墙壁,涉足走过每一条历经沧桑的弄堂,她透过鸽子的眼睛看到了百年上海华丽背后的尘埃,穿透时间的迷雾凝视过上海的历史变迁.上海这座充斥着传奇的城市为王安忆的创作提供了其他地域难以诠释的经验和故事,也为她提供了开放的视角与空间让她在历史的罅隙中娓娓道来一条条家长里短的弄堂中一幕幕易于被人忽略的故事.王安忆的创作无论小说还是散文,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上海都市地域文化的影响,她将自身对于上海文化的观察与解读定位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普通市民的物质与精神状态,以此来诠释上海在近代迅猛发展洪流下的变化,进而对现代社会进行审慎的观察,继而完善最初对于上海及上海文化的解读.可以说上海成就了王安忆,她本人也认为:生活在上海是一种幸运,上海给了她文学创作的支持;另一方面,王安忆也运用感性的文字实现了对上海文化的理性解读,以其独到的审美视角实现了对上海的独到构建.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上海

在王安忆的上海书写中,细碎的日常生活是最能体现上海市民生活本质的行为方式,衣食住行一类的生活场景在王安忆笔下隐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蕴.吃和穿作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的必然外化,随着历史的日积月累,它便逐渐在这个特定的地域群体内部经由传承而形成了程式化、规范化的生活方式,具有深刻的认同意义.这种程式化、规范化的生活方式经由集体记忆的认同与传承就形成了上海人精致的日常生活模式,这种精致是建立在柴米油盐生活上的艺术加工,是把琐碎的日常生活乘在高脚杯里向外人展示的高雅精致,是上海人在“生活艺术化”思维指导下于日常生活中觅得的审美意蕴.

上海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体现在那一盘切成细丝、放一撮葱的细末、再浇上一勺热油的萝卜丝里;体现在那块撒着白糖、滴着麻油的红腐乳上;体现在那碗剪碎的、有调稀的花生酱作佐料的油条上;体现在那平直头发的一点弯曲的发梢,那蓝布衫里的一角衬衣领子上;体现在那怀着小心思的围巾系法、鞋带小花头上.上海人这种注重生活细节和生活品质的日常行为方式,就是内化于每一个上海市民心中的上海生活模式.《长恨歌》中,王琦瑶因李主任的罹难,到苏州邬桥外婆家避乱,外婆以洞悉世俗的眼看到了王琦瑶“实一半,虚一半”的快活,看到了王琦瑶由“做人一半,华服美食堆砌另一半”的人生.王安忆经由王琦瑶对“华服美食”的孜孜追求想要表现的,其实是上海以吃和穿为本质追求目标的城市内核,以及经由吃与穿衍生出的城市审美取向.吃与穿在上海这座城市已从人类的生理需求晋升为了精神依托,反映的不仅是民俗生活相的缩影和社会身份的外在体现,更是上海文化意蕴的外在表征,是冗杂于上海人血液中的生活情趣.《好婆与李同志》中,好婆一点一滴的教给李同志“生活的经验”,这里“生活经验”的传授其实是上海审美取向、生活方式的对外来人口潜移默化的改变,最终李同志在上海精致的吃食和华美的服饰成了好婆眼中的“上海人”.无疑上海这座城市对人的改变是巨大,是从小处入手、潜移默化的质变,是从吃饭穿衣上体现出的审美指标.正如好婆所言:“上海将人改变的多厉害啊!什么样的人到了上海都彻头彻尾地变个样.”

上海生活的精致细腻源于上海人对生活本身的热爱,这种对美的热爱与追求是不因时代、政局的改变而改变的,如《流逝》中的欧阳端丽在生活的重担下为了生活而奔波,但对生活细节的追求却从未改变;如王安忆在《空间在时间里流淌》中写她的母亲茹志鹃,“就是在那个炮火连天的战争时期,也要给战士的筒上插上几枝野花的人.在文化大革命中,天天要为衣食发愁的日子里,她会用一包抽屉角落里搜出的硬币,带我们去吃冰淇淋.”王安忆将母亲的上海生活形态总结为“奢心”二字,但这份奢心是“在任何生存压力下,都保持不灭”的,也因了上海人共有的这份“奢心”才成就了上海文化的精髓.上海人将日常生活审美化,不仅是一种渊源已久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其中更体现着上海人普遍的处世态度――精致实惠.上海日常生活的精髓便在于此,上海人总能够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以精雕细琢的态度来经营人生.

二、信奉实用主义处世哲学的上海

上海丰富的物质生活是造就上海人信奉实用主义处世哲学的根源,丰盈的物质需求让人不得不学会分辨每种物质的价值,学会区分主要和次要需求,学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身效益的最大化,正是经过这样反复比较、权衡的过程,上海人潜意识中的趋利性被激发,逐渐建立并确立了实用主义的处世观.王安忆小说并不以都市的蓬勃发展来正面塑造上海,而是聚焦高楼背后的石库门里.在那些个平凡普通的人物身上,在细密琐碎的财米油盐之中,也不乏如此的算计行为,这便是信奉实用主义处事哲学的上海触手可感可知、存着私心的凉.


王琦瑶,王安忆笔下摇曳生姿的漂亮女子,从她的身上可以以点带面的体现出上海人功利的实用主义处世观.19岁的王琦瑶当选为“上海三小姐”,这个时候她便已经学会了不动声色的运用自己周边的人脉关系,也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世界上的东西真是太多了,越想要越要不得,不如握牢自己手中的那一点,有一点是一点”,因此当她面对程先生不留后路、真心实意的感情时坚持“不承诺”,以此来维持她在程先生与蒋丽莉之间的平衡,“不承诺是一根细钢丝,她是走钢丝的人,技巧是第一,沉着冷静也是第一.”在这样的拉锯战中,王琦瑶其实是以自己的美貌做着赌注,在“不承诺”的同时暗自期许着更好的选择,所以当“权利的象征”李主任出现时,她在别人对李主任“恭敬奉承的眼光”中有了“听天由命”的感觉,“她似乎觉得有什么事情已经为她决定好了,想也是白想.这便是李主任,而不是程先生了.李主任是决定一切的,而程先生则是要由别人替他决定的.”小世界里的王琦瑶此时几乎是“不假思索,毋庸置疑”的投入了大世界的怀抱,成为了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其实王琦瑶所选择的归宿是她骨子里实用主义处世哲学的必然衍生,爱丽丝公寓由权利、地位、金钱所堆砌出的囚牢才能给予王琦瑶实实在在的安慰, 真挚的情感带给王琦瑶的只有虚无,而不是幸福,倒是金钱才能让她“受益终生”.这种置精神追求为敝履,努力抓住现实物质保障的想法在上海绝非王琦瑶一个人专属,而是广泛的根植于上海市民的生存观念之中,这是大都市物质极度繁荣的必然结果.妹头,上海弄堂普通少女的代称呼,不管起名还是实用精神,妹头都可以成为千千万万的上海少女的代言人.她从小就喜欢“带有真实性和实用性的玩具,比如缝纫机、绣花绷、绒线针等”,长大后更是立场坚定的为了物质生活而用尽心思.王安忆自己也在谈到上海人时说:“他们是现实的,讲究效果的,以成败论英雄的”,它们“没有历史观,也不讲精神价值的”,上海这座城市与北京相比较,“更具有实用精神”,或许是因为上海的历史因素造就了上海人“芯子”里的实用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上海一种沿袭已久的市民精神.这种实用主义处世哲学不得不承认它不高尚,但正如王安忆自己所说:“它有它自己的好处,那就是不虚无.他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事情做,没有目标,却有着计划.眼睛只看那些看得见的,握不着的不去想,握得着的便是盈盈一把.它是实惠,过的是小日子,可是许多大世界,倒是它们聚沙成塔地垒起来的,比如上海这座城市.”

三、非现代性的上海

上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因素,形成了异于其他地区的独特都市文化语境,从而吸引了大批作家不断以文本形式呈现各自对于上海的建构.王安忆便是上海书写中不容忽略的佼佼者,王安忆之所以能从众多描绘都市生活的作家中脱颖而出,便是因为王安忆在对上海饱含深情赞美的同时,又能够摆脱感性认识,将上海置于历史洪流去思索上海文化蕴含的意识形态,在展现上海现代性的同时也不忘揭露上海非现代性的因素.上海在王安忆笔下既有豪华喧闹、侍者穿行的大饭店,也有象平安里那样油烟弥漫的弄堂,既有由无数康乃馨彻底堆砌出来的选美晚会,也有阿婆、阿姨、奶妈议论各家长短的饭后八卦.无庸讳言,上海的非现代性是这个现代化大都市令人失望的一面,这里有落后的城市殖民心理,有着农人眼界、带着排斥异端的保守市民,有贫困的城市底层物质生活.王安忆对于上海非现代性的描写,使得王安忆还原给读者的是一个立体、真实、完整的上海.

王安忆通过富萍的眼,揭露给读者的是上海生活的难处,是上海大姑娘陶雪萍“每一件衣服都打着补丁”、“鞋不是露着脚后跟,就是露着脚趾头”的寒碜;通过陈信的视角,读者看到的是上海的令人沮丧的寒,是“一切娱乐,一切工作,一切活动,不得不移到室外进行”的小家子气;随着鸽群的振翅声,读者陷入的是“假中有真,真中有假”家长里短的流言漩涡.王安忆对于上海这些非现代性的描写揭开了上海华美幕布后充斥着的穷困、龌龊、不堪的非现代性因素.专供老妈扯闲篇、积着油垢的厨房后窗;饰着裂纹的路面;浮着鱼鳞片和老菜叶的阴沟;悬浮着油烟气的灶间,无不都是脏兮兮,不整洁的,裸露隐私的非现代性的描绘,但也正是这些非现代性的描写才使得王安忆的小说有了不同于别的厚重历史感与深刻洞察力.

王安忆,作为上海书写中极其重要的作家,一直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上海进行着追根溯源的寻找与思考,力图建构一个雅俗并举、多元并包的上海.她笔下的上海有着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现代性因素,但也有着排外、信奉实用主义哲学等非现代性因素,也正因了这些多角度的呈现才使得她笔下的上海有了不同于别的韵味,也使得我们读者了解到了一个真实、有历史厚重感、现代性与非现代性杂糅的上海.

类似论文

王安忆:教育的意义今何在?

编者按:当成功学成为各种教育的圭臬时,教育其实已经没有了方向 王安忆是体制内作家,也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2012年6。
更新日期:2024-9-7 浏览量:17328 点赞量:5012

他者的眼光:王安忆其作品在法国

摘 要: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和“寻根文学”“知青文学”的代表性作家,王安忆及&。
更新日期:2024-4-10 浏览量:56881 点赞量:13363

《王先生和小陈》201卡再现老上海浮世万象

了解上海发展历史的人都知道,上世纪20至30年代的上海滩,活跃着两个人物――王先生和小陈,这是指两个漫画人物,是著名漫画家叶浅。
更新日期:2024-3-28 浏览量:48536 点赞量:12184

王安忆“三个嘱咐”引热议

王安忆2012年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致辞,题目为《教育的意义》,讲述她的三个嘱咐:“无用之用&。
更新日期:2024-8-1 浏览量:15486 点赞量:4675

王安忆小的男性形象与上海印象

王安忆似乎已经将自己贴上了“女性”和“上海”的标签 王德威就曾经将王安忆的。
更新日期:2024-12-3 浏览量:21293 点赞量:6048

王安忆专辑

搜集整理爱情其实是一场战争,那战争真是持久而激烈 们爱得过于拼命,过于尽情,不知收敛与节制,消耗了过多的精力与爱情,竟有些疲倦了。
更新日期:2024-10-11 浏览量:127161 点赞量:26569

王安忆:这个时代的文学空气太稀薄

王安忆鲜少出现在公众场合,更极少接受采访 即便如此,她的名字仍然是媒体的宠儿,她每部作品的面世,总能吸引到密集的关注与目光 2012年年底,。
更新日期:2024-6-2 浏览量:14409 点赞量: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