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级会计职考试《会计实务》重要考点(二)

2008年全国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大纲已于2007年11月23日公布,《中级会计实务》大纲变化不大,其辅导教材也只是在2007年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勘误,内容没有重大变化.但因为2007年教材是根据新会计准则编写的,所以,对于未接受过新《企业会计准则》系统培训的考生来说内容仍然较新、较多,难度较大,如投资性房地产、金融资产、或有事项、所得税、外币折算以及合并会计报表等内容.还有即使我们过去较熟悉的很多内容本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借款费用等.为了便于考生复习,根据历年命题均突出新点,突出重点,综合性较强的命题特点,现将《中级会计实务》中易于成为考点的内容逐章总结如下,仅供参考.

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

本章内容是会计准则新增内容,在考试中可能出现在单选题、多选题中,在计算分析题中也有可能出现.

重要考点1: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房屋建筑物和土地使用权是否属于投资性房地产,并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区分.

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自用建筑物(属于固定资产)和自用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形资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2.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的或为销售而正在开发的商品房和土地(属于存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重要考点2: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模式,通常应当采用成本模式计量,但满足特定条件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1.在成本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与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期末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一样进行处理,不必特别掌握.

2.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摊销.企业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当投资性房地产被处置,或者永久退出使用且预计不能从其处置中取得经济利益时,应当终止确认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将实际收到的处置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所处置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计入其他业务成本),并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入其他业务收入.考生应特别注意掌握.

3.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将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通过利润分配调整期初留存收益.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重要考点3:房地产的转换.

1.成本模式下不论是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还是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均按对应账户结转,结转过程中不产生损益.

2.公允价值模式下的转换应注意区分转换方向.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自用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待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处置时,将因转换计入资本公积的部分转入当期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第六章金融资产

本章内容是会计准则新增内容,虽然与以前所学的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有相同的内容,但其确认的种类与计量方法有很大的区别,考生应引起充分注意.2007年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形式考查,2008年可能出现主观题.

重要考点1:金融资产的分类.企业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风险管理要求,将取得的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分为以下几类:(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上述分类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重要考点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1.企业取得交易性金融资产时发生的交易费用不计入金融资产成本,计入当期损益(投资收益),考生要注意这与其他3类金融资产均不相同;支付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分别应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也不计入金融资产成本,这一点与其他3类金融资产处理相同.

2.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处置时将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考生要注意将该部分内容与投资性房地产结合学习.

重要考点3: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取得时注意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比较学习,考生应特别注意资产负债表日这一时点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处理和重分类的会计处理.

1.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注意按实际支付的款项扣除债券面值和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倒挤差额确定利息调整数.

2.资产负债表日计算利息应明确计算思路.首先按债券面值乘以票面利率确定应收利息;再按期初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确定投资收益,最后挤出本期摊销的利息调整数.其中考生应特别注意熟练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的计算,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3.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持有至到期投资账面价值转出,按重分类日公允价值转入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等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出售的时候再将“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转到“投资收益”科目中.

重要考点4:贷款和应收款项只需注意以摊余成本来计量即可.

重要考点5: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考生要注意区分是属于股票投资还是属于债券投资.对于股票投资应与交易性金融资产比较学习;对于债券投资应与持有至到期投资比较学习.

1.股票投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应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处置时将该金融资产持有期间形成的资本公积科目累计发生额转入“投资收益”科目.考生要注意将该部分内容与交易性金融资产对比学习.

2.债券投资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论在取得时还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均可以比照持有至到期投资会计处理进行学习.

重要考点6: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和处理.

1.交易性金融资产,因其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以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2.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等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待其价值回升时可以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问题属于较为复杂内容,考生要注意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在持有期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正常的波动,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计入资本公积即可.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大幅的、持续性的下跌时,则应判断是否需要提减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原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因公允价值下降形成的累计损失,应当予以转出,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债务工具,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确认后发生的事项有关的,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冲减资产减 值损失.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

本章内容与原会计准则比较有很大变化,属于非常重要的一章,特别容易与合并会计报表问题结合出主观题,尤其是以综合题方式出现.考生应特别注意: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和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

重要考点1:初始计量按合并时和非合并时产生长期股权投资两种情况进行划分,甚至于再将合并时产生长期股权投资按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两种情况,分别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初始计量这一新内容貌似复杂,但其实还只是两种情况:一是按账面价值,二是按公允价值.

1.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被投资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的份额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投出的资产价值与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通过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来调整,不足部分调整留存收益.与投资相关的直接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即管理费用.


2.除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均按公允价值.但仍应注意下列问题:

(1)以不同资产对外进行投资会因其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不同产生不同的损益,以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产生损益确认营业外收入;以商品进行投资,产生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以金融资产进行投资,产生损益确认投资收益.

(2)与投资相关的税费,一般而言税费应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但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手续费、佣金等应自权益性证券的溢价发行收入中扣除,溢价收入不足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重要考点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考生要注意区分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并熟练把握投资时、被投资方宣告净利润时、被投资方宣告分配股利时、被投资方发生其他权益变动时投资企业的会计处理.两种方法的比较见表1.

第八章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本章内容虽与原会计准则比较有很大变化,也相对比较重要,但内容比较简单,本章知识点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但也可以与其他章节结合出现主观题.

重要考点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界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少量通常以补价占整个资产交换金额的比例低于25%作为参考.即,以补价除以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较高方的交换资产公允价值之和,若比例小于25%,则认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若比例高于25%(含25%),则认定为以货币性资产取得非货币性资产.

重要考点2:确定换入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确定换入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有两种处理模式:一种是公允价值模式,另一种是账面价值模式.

1.模式的选择.当同时符合交易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出资产或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两个条件时,应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来处理.其他情况,应采用账面价值模式来处理.考生要注意理解商业实质的判断.

2.在账面价值模式下,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的基础,不产生损益.

3.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的基础.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更可靠,则也可以直接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其入账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当期损益会因换出资产不同也会不同,如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当期损益为营业外收支,如换出资产为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当期损益为投资收益,如换出资产为库存商品当期损益为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如换出资产为原材料当期损益为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成本.

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涉及补价的,支付补价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加补价,收到补价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减补价.

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发生的应负担的相关税费,应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加相关税费.

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涉及存货的,换出方作为销售,计算销项税额,换入方作为采购,计算进项税额.在上述计价基础上加销项税额或减进项税额.

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涉及多项资产时,先确定换入的多项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再按比例确定每一项资产入账价值.计算比例时,如果在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的思路来处理,比例也按公允价值计算;如果在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时,采用账面价值模式的思路来处理,比例也按账面价值计算.

第九章资产减值

本章内容是会计准则新增内容,2007年考试中出了一道综合题,2008年考试中出客观题的可能性较大.

重要考点1:期末必须进行减值测试的资产包括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这两类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除此外的其他资产都应在存在减值迹象时进行减值测试.

重要考点2: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应当根据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以确定的可收回金额和资产的账面价值比较,若可收回金额低于原账面价值,则差额为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适用《资产减值》准则的资产,一旦计提减值准备后,即使价值回升,也不得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重要考点3: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这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考生应重点掌握.

1.资产组的确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流入的相关资产组成.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流入为依据.因此,资产组能否独立产生流入是认定资产组的最关键因素.资产组一经确定后,在各个会计期间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2.资产组减值测试的处理.资产组减值测试的原理和单项资产相一致,但减值损失金额应当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分摊,考生应引起特别注意:首先抵减分摊至资产组中商誉的账面价值;然后根据资产组中除商誉之外的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按比例抵减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以上资产账面价值的抵减,应当作为各单项资产(包括商誉)的减值损失处理,计入当期损益.抵减后的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不得低于以下三者之中最高者: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如可确定的)、该资产预计未来流量的现值(如可确定的)和零.因此而导致的未能分摊的减值损失金额,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中其他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所占比重进行分摊.

3.总部资产减值测试及处理.总部资产通常难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需要结合其他相关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进行.在资产负债表日,如果有迹象表明某项总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计算确定该总部资产所归属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可收回金额,然后将其与相应的账面价值相比较 ,据以判断是否需要确认减值损失.如已减值,应划分是否能够按照合理和一致的基础分摊,考生应能理解可分摊情况的处理方法.

类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