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最先尝试教学改革的课程.文章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与教育现状,阐述了以人为本、加强教学改革的思路,从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知识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改革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38-02

按照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从2006年下半年起,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崭新课程,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特点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

一、教育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内容繁杂,课时数偏少

新课改以后,合并了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把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两种主要手段“法律”和“道德”的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但是,过去这两门课程实际授课时数至少在72学时以上,现在只有48学时左右.仅就法律部分而言,该课程几乎涵盖了除法制史和涉外法律以外我国所有的基本法律知识,从实体法律知识到程序法律知识各个方面都有介绍.而在课程安排上,将这部分内容主要放在教材的最后两章,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的“面面涉及、面面不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介绍这么多的法律知识,基本上不太现实.而对于整个课程而言,法律知识是较容易通过教学知识的讲授提高的.

(二)教学方法陈旧,理论和实际结合不充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予以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以帮助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达到思想和理论的深度,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而现在的教学方式,还仅仅局限于单调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把课堂变为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课,思想性、理论性有余,缺乏形象化、互动性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无法体现.

(三)缺乏实践环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求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现知行统一.目前,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仍局限于课堂,过于封闭,教学过程也仅重于教,不能做到教学相长.因此许多学生对所学内容和社会热点问题缺乏身体力行和直观的感受,实践教学大多流于形式.

(四)师资配备薄弱

一直以来,思想教育和法律是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门类设置的.许多高校也存在对这类课程重视程度低的问题,认为这门课程只要念念书、考前突击背书就可以,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大.部分师资往往是由学校行政部门的人员担任.教学研究工作不多,学校对老师的指导作用很小.不仅如此,现在很多担任此课程的老师是以前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的老师,教师本人的法律知识就不很多,对教材中的法理知识理解尚有欠缺,就更谈不上与时俱进结合当前形势给学生案例来增加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了.

二、以人为本,加强教学改革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在逻辑体系和教材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同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科前沿、动态引入课堂,增强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联系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自身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进行讨论,并且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结合目前由于课程改革所遗留的教师法律知识欠缺的问题,可以采用集体备课、讲课竞赛等方式快速提高老师的法律知识.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采用的是否合适,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1.专题讨论法.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根据教学任务对特定章节的内容,针对某个有争议的话题开设一些讨论课.学生拿到讨论主题后,先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们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通过分阶段对讨论意见进行归纳小结,逐步引导学生对讨论结果达成比较统一的认识.通过专题讨论课,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目的是为了解决某些复杂的现实问题.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动性和现实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使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取能够时代特征、蕴涵事物本质联系、反映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主要矛盾及热点问题的社会现象作为案例,并且在课堂上组织好讨论,引导学生对这些生动案例的分析,最后做好点评总结.通过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增强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理解和领悟.

在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前,笔者常举的一个案例就是在商量买了一件没有中文标示的衣物如何退货.通过这个案例,能使学生理解法律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必不可少,增强他们自觉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意识.

创新教学手段

1.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把所学理论转化为自身能力的主要途径.

实践教学的模式可以是开展主题演讲;开展辩论赛和专题讨论会;开设模拟法庭情景教学;开设读书沙龙等课堂实践的方式,也可以针对某一问题在校内开展调查问卷,另外也可以针对某一热点时事到社会开展调查,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开展调查.通过这样的实践方式,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综合素质.

2.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并用.多媒体教学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与网络教学并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互动效果.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事先做好课件,用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使教学形式轻松活泼.也可以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丰富学习内容,并利用网络与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成为大学生乐于学习的一门课.需要说明的是,多媒体教学不是简单的黑板搬家,不是教师坐在电脑后面进行简单的操作,而需要教师通过主观努力,从视觉、听觉上以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进行互动式教学,避免师生没有任何交流、学生听课“疲软”等现象的发生.

三、创新评价机制,改革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是教学活动中的指挥棒.本门课程对学生思想改造要靠社会实践才能化为现实.理论要推动行为的改变是重要的目的.要想更大发挥这门课程对人思想 0340;塑造性,必须在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的基础上创新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要靠任课教师的一次考试决定,而要体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知识掌握程度评价与问题研究能力评价结合,理论水平评价与实践能力评价结合.

1.学生自我目标实现评价和互评.本门课程开科正是大学生刚刚入校的时期,可塑性较强.在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虽然从理念上讲,教师和学生,谁是道德教学的的主体这个问题已经得到明确解释,但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谁为主体,怎样才能确立主体,都还在探讨之中.如果加入学生自我评价环节,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推行班主任介入评价.班主任每天和学生接触,对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实际行为有更多的了解.在本门课程的考核上,应积极推行班主任制度,充分发挥班主任既教书又育人的作用,让其对学生的课程考核有发言权,进一步增强班主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我们要以学生为本,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把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求提高教学效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教学创新中实现以人为本、教书育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类似论文